貴州,一個多少數(shù)民族聚集的省份,自古以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其留下流傳千古的詩詞佳句,每每吟誦,頓感黔山萬水間,祖國西南秀麗壯美的畫面就在眼前。地形少平原,多高原、山地與丘陵,是人們對貴州的粗略記憶,“八山一水一分田”則是最為形象地描述它奇特的地質(zhì)地貌,山與山相連,水與水相接,景致美不勝收。
8月,多日的陰雨已不見蹤影,天氣尚好,風淡云清,青山、秀色、陽光,還有一份難得的清涼。夏末,作為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全國著名的避暑之都,貴陽自是多了幾分舒適與恬淡的氣息。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高達39.19%,茂盛的植物為空氣提供大量的負氧離子,不愧享有“林城”的美譽,感覺每一次呼吸都是一種極致的享受。
從秦漢時期的西南邊陲流放地到明清時期的繁華之城,再到擁有眾多古跡的古城,如今的貴陽已變成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省會城市。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盡顯麗質(zhì)天成。
文:寒江
黔靈山,位于貴陽市云巖區(qū),因素有“黔南第一山”而聞名全國。這里地質(zhì)構(gòu)造復雜,清泉怪石、峰巒疊翠、深谷幽潭,隨處可見,是貴陽最著名的旅游和朝拜圣地。黔靈山與七星潭、獼猴觀賞園、麒麟洞、弘福寺、黔靈湖等景觀共同組成一個綜合性公園。
走進園內(nèi),宛若步入一個綠色的世界,滿眼盡是惹人喜愛的碧綠青翠,一步一景,濃淡相宜。從擅山泉涌出的泉水,形成七星潭,它們分別是搖光潭、開陽潭、玉衡潭、天權(quán)潭、天璣潭、天璇潭、天樞潭。蓮花盛開潭中,楊柳低垂潭邊,潭水幽深清澈,頗為神秘。
幽靜的山谷間建有野生動物觀賞園,是獼猴和各種珍貴動物的棲息之地。園子始建于30年代,后又幾經(jīng)整修,建了幾處供人們休息的長廊和亭子。起初,園內(nèi)生活著幾只獼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獼猴越來越多,現(xiàn)在已有幾百只,它們不怕人,竟成了黔靈山不可多得的一景。
麒麟洞因洞內(nèi)的鐘乳石酷似麒麟而得名。1941年和1949年,愛國將領(lǐng)張學良、楊虎城曾先后關(guān)押在麒麟洞。洞內(nèi)空間寬敞,可同時容納上百人。走進充滿奇幻色彩的世界,涼意瞬間襲來,石壁上鑲嵌著彩燈,在燈光照射下,麒麟洞如夢似幻,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萌生了敬畏之心。
弘福寺在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赤松和尚主持創(chuàng)建。赤松在此廣納弟子,名聲遠揚,以致這里一直是僧眾研修的地方。沿著“九曲徑”拾級而上,蜿蜒至頂,便是弘福寺的位置。寺院香火十分旺盛,虔誠的信徒來來往往,為自己或家人誦經(jīng)祈福。而在建寺之前,明朝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被黔靈山的秀麗風光所吸引,便把此地記錄在他的游記里。1944年,經(jīng)我國地質(zhì)學家考察,弘福寺正是第四紀冰川遺跡“冰窯”的所在地。
黔靈湖雖是攔溪筑壩而成,但于一眾黔南秀山中,亦是怡人?!敖夥刨F州革命烈士紀念碑”巍然矗立黔靈湖畔。湖水清冽,岸邊綠楊碧柳,乘一只小船蕩漾于湖中,甚是美哉!
現(xiàn)在,黔靈山就像貴陽人的后花園一樣,是休閑游玩的好去處。靜聽流水娟娟,鳥鳴聲聲,行走間,如置身山與水交融的詩情畫意里,讓人流連忘返。或登高極目遠眺,高低起伏的山巒,連同城市的風光,一覽無余。
甲秀樓坐落在貴陽城南的南明河上,因為以萬鰲礬石為根基(石頭酷似巨鰲),所以有“鰲礬浮玉”的美稱。甲秀樓建于明朝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木制樓閣經(jīng)歷幾次大規(guī)模修葺之后,竟依舊屹立不倒,因此,我們看到的甲秀樓是清朝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建成,由“來鳳閣”改回原名。
甲秀樓取“科甲挺秀”之意,曾為明清名人舞騷弄文之地,現(xiàn)已是貴陽地標性建筑,變成貴陽人喝茶游玩的好地方。連同南明河、浮玉橋、以及河對岸的翠微園,不論白天還是夜晚,在現(xiàn)代都市中延續(xù)著久遠的記憶。貴陽市內(nèi)亦多山,貴陽人愛品茶,逢山霧起時,一縷茗香,繚繞其中。
甲秀樓分三層,白石做欄,逐層收進,橋面距樓頂高22.9米。樓側(cè)面有“浮玉橋”連接兩岸,橋上有“城南遺跡”石牌坊、涵碧亭和翠微園等古建筑群。甲秀樓四面水光山色,于鬧市中中靜守一份幽遠。
關(guān)于甲秀樓還有個美好傳說,相傳明朝時貴陽官府想為新晉狀元在南明河上建造一樓閣,已便示好。可是找來的工匠覺得在河上修建樓閣對百姓不利,他們便在晚上偷偷的召集百姓一起在河邊搭石修建樓閣。第二天,工匠們怕官府追究責任而遠走他鄉(xiāng),百姓也不知道工匠們的名字,直到現(xiàn)在也沒找到關(guān)于他們的任何信息。
甲秀樓被現(xiàn)代建筑包圍,卻擁有中國古建筑的獨特魅力,是貴陽發(fā)展史的見證者。甲秀樓下面用白石雕刻的石欄,褐梁碧瓦,飛檐峭壁,站在樓頂俯瞰南明河在樓前流過,匯入涵碧潭,橋上涵碧亭兩側(cè)有楹聯(lián)一幅,“水從碧玉環(huán)中出,人在青蓮瓣里里行”。
翠微園里展示少數(shù)民族的民間傳統(tǒng)服飾和手工藝品,精美絕倫,令人眼花繚亂。翠微閣內(nèi)開辟了蕭嫻書法作品陳列室,蕭嫻是康有為的弟子,中國當代著名的女書法家,她的作品氣勢宏大又不乏細膩,似甲秀樓穩(wěn)重又充滿活力。清代文人劉玉山為其撰寫206字長聯(lián),膾炙人口的佳作記錄了貴陽歷史變遷及地理形勢。除去長聯(lián),還藏有眾多古代真跡石刻,名家字畫等等。
甲秀樓被評為中國十大明樓之一,蘊含貴陽文化的精髓。在甲秀樓望南明河兩岸的美景,難怪古人喜歡在此吟詩題詞。
陽明祠位于貴陽東郊扶風山下,始于清朝嘉慶年間(1814年),是祭祀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的專祠。陽明祠呈階梯狀依山建造,由扶風寺、王陽明祠、尹道真祠組成的古建筑群體,其中以王陽明先生祠做為主體。
進入祠內(nèi),沿石階而上,來到視野廣闊的“扶風”影壁廣場,左側(cè)是尹道真祠,右側(cè)是陽明祠。蒼翠的扶風山、青色石階和雕花門窗,鮮花綠地、古樹石凳,與喧囂的城市相比,這里寂靜愜意,縈繞著淡淡的書香之氣。
陽明祠是后人為紀念明代的哲學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心學的創(chuàng)始人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而建立的祠堂。據(jù)說,當年王陽明因得罪宦官惹怒天子,后被除掉官職發(fā)配到了貴州,他潛心研究心學思想,提出以“心即理”、“至良知”、“知行合一”為陽明心學的理論要點。后來,王陽明成為享譽海內(nèi)外知名大家,有很多陽明心學思想的追隨者前來朝圣。
陽明祠是中規(guī)中矩的傳統(tǒng)建筑,廳堂與長廊相連,詩文碑刻眾多。祠內(nèi)保存有王陽明先生朝服線刻大像,左右兩側(cè)墻壁上嵌有王陽明先生的《訓士四條》和《論語四條》木刻。院子里鳥語花香,林木蔥蘢,陽光自青翠的樹葉盡情揮灑下來,斑駁的光影若影若現(xiàn)。踏著層層石階,繼續(xù)尋幽探勝,或擇一處石凳而坐,在百年老樹下自我陶醉。
扶風寺有個霸氣的傳說,相傳嘉慶年間,滿洲鑲黃旗人慶保巡撫貴州,登山覽景時,說此處是貴州省龍發(fā)脈之地,需要修殿堂五楹、山亭一個,補足風水上的缺憾。五楹殿堂便是扶風寺的前身,后期重建、擴建后的扶風寺并不供佛,只是文字崇拜的場所。
尹道真祠建于民國時期,為紀念“西南文化拓荒者”,東漢學者尹道真而建。據(jù)說,當時西南邊陲非常荒涼,尹道真成名后不忘返鄉(xiāng)治學,教學思想影響深遠,改變了許多后人。
祠院門楣上鑲嵌著石刻“尹道真先生祠”,穿過月宮式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四合院,院中抱有兩顆梧桐樹,廂樓上陳列著當代畫家所作的貴州歷代鄉(xiāng)賢畫像,這里的一字一畫都流露出后人對尹道真的懷念與贊譽。在錯落有致的院內(nèi),有個大戲臺,現(xiàn)已改成茶樓,若是累了可在此品一杯佳茗,靜等時間慢慢流去。
讀懂一座城市,如翻閱一本書籍,那些刻滿時間印記的建筑古跡,親歷城市風貌的傳承與變遷。近幾年,沉浸在歷史文化氛圍中的貴陽又抓住新時代帶來的機遇,迅速發(fā)展成鮮活真實的大數(shù)據(jù)之都,蓬勃發(fā)展,欣欣向榮。更驕傲的是,生活在現(xiàn)代繁華的都市,卻能覓得一份寧靜與安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