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而李靖很好地領會了唐太宗的真實用意,最終完成了滅亡東突厥的大業(yè)。因此唐太宗后來不僅沒有出發(fā)李靖,最后還將李靖提拔為尚書省右仆射,位列核心宰相之中。
本文摘自:鳳凰網歷史,作者:一點資訊·鬼說天下,原題:《李靖為什么敢“背信棄義”地在和談過程中突襲東突厥可汗?》
貞觀四年(630年),“軍神”李靖率領三千騎兵奇襲東突厥可汗牙帳,東突厥最高統(tǒng)治者頡利可汗不戰(zhàn)而逃往鐵山(今內蒙古大青山)。在唐軍強大壓力的逼迫下,頡利可汗決定施行緩兵之計,主動向唐朝求和,唐太宗則派鴻臚卿唐儉前往議和。
沒想到就在唐儉與頡利可汗議和的時候,李靖卻率領一萬騎兵突襲東突厥可汗牙帳。頡利可汗與東突厥軍毫無防備,當即被打得全面崩潰。頡利可汗在逃跑的途中被唐軍俘虜,東突厥汗國就此滅亡。
那么李靖為什么敢“背信棄義”地在和談過程中突襲東突厥可汗呢?
一,對頡利可汗的不信任
東突厥的最高統(tǒng)治者頡利可汗為人狡猾而無信義,曾經數次破壞與唐朝之間達成的協(xié)議。因此無論是唐太宗還是李靖都不認為頡利可汗是真心想要議和,都識破了頡利可汗所謂的“和談”其實是緩兵之計,從一開始就不想遵守。
二,戰(zhàn)略軍事考慮
當時頡利可汗雖然大敗虧輸而被迫向唐朝求和,但是此時支持頡利可汗的貴族和部眾依然還有很多,只是李靖的戰(zhàn)法讓頡利可汗無法及時組織抵抗。如果此時李靖停止進攻給了頡利可汗喘息之機的話,那么這次征伐東突厥的戰(zhàn)果就可能被斷送。
另外,“兵貴神速,攻其不備”是李靖一貫的智慧風格,當年平定蕭銑和輔公佑都是如此。當時頡利可汗因為唐朝同意議和而疏于戒備,這對李靖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戰(zhàn)機。再加上當時唐軍士氣正旺,停止進攻必然會引發(fā)軍心動蕩,導致不可預知的問題。
三,唐太宗的暗示
滅亡東突厥之后,唐朝的御史出于各種原因上疏彈劾李靖。但有意思的是,御史彈劾李靖的罪名是“治軍無方,劫掠財物”,而不是無視皇帝,擅自對正在議和中的東突厥開戰(zhàn)。由此可見,唐太宗從一開始就沒有給李靖下“停戰(zhàn)議和”的命令。
無論是出于對頡利可汗的判斷還是自己的雄心,唐太宗都不愿意接受。但是作為敗者一方的東突厥主動請和,唐太宗又不好不接受。因此唐太宗一方面派唐儉去議和,另一方面卻不給李靖下停戰(zhàn)令,就是在暗示李靖可以在和談過程中突襲東突厥。
而李靖很好地領會了唐太宗的真實用意,最終完成了滅亡東突厥的大業(yè)。因此唐太宗后來不僅沒有出發(fā)李靖,最后還將李靖提拔為尚書省右仆射,位列核心宰相之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