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是楚文化的故鄉(xiāng),淝水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中國古代百科全書《淮南子》的誕生地,發(fā)源于此的世界管狀射擊武器、垂體激素藥物、中國豆腐制法、“天下第一塘”安豐塘,被世人稱為“四個世界之最”,壽春楚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文化長河中閃耀著璀璨奪目的光芒。
壽縣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三國時為魏地,已是十余萬人的重鎮(zhèn)。自晉以后到唐、宋,壽縣繼續(xù)以繁華著稱于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zhèn)?!惫?41年,楚考烈王接受令尹春申君的建議,“東徙都壽春”,壽春即今天的壽縣。公元前248年,楚考烈王將江東即今天的上海、蘇州、無錫一帶,列為春申君的封地,春申君黃歇因此成為歷史上開發(fā)上海的第一人,楚國接受春申君建議遷都壽春,壽縣才有了歷史上第一次建都的榮光;春申君受封江東,大上海才得以走出蠻夷,成就了今日世界大都市的輝煌。
春秋時,楚國勢力逐漸轉(zhuǎn)向東方擴展。穆王四年(前622年),楚滅六、蓼,后又滅舒入巢,楚文化開始進入江淮地區(qū)。莊王時,楚令尹孫叔敖造芍陂(即今安豐塘),加速了此地經(jīng)濟的增長,從而為楚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懷王時(前328-299年),楚已據(jù)有兩淮地區(qū),楚文化的影響日益擴大、加深??剂彝踉?前262年)此地為春申君黃歇的食邑。在黃歇的積極經(jīng)營下,建筑、熔鑄、農(nóng)業(yè)等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剂彝醵?前241年)楚徙都壽春,壽春的地位發(fā)生了巨變,使壽縣很快成為擁有數(shù)十萬人口的大都會,是楚國后期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
說起壽州楚文化,必然要提及博物館。壽縣博物館位于壽春鎮(zhèn)古城西大街中段的南側(cè),北與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廟古建筑群隔街相望。環(huán)境優(yōu)雅、古樸,交通便利暢達。壽縣博物館始建于1958年10月,是安徽省建館最早的博物館之一。2001年投資3400余萬元興建壽縣博物館新館,于2006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喬石同志為新館題寫?zhàn)^名“壽春楚文化博物館”。2008年列為國家首批對外免費開放博物館,每年接待境內(nèi)外游客達20余萬人次。2009年批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成為壽縣重要的文物收藏、展示基地和聞名遐邇的旅游景區(qū)。壽縣博物館是以收藏本區(qū)域內(nèi)出土的歷史文物為主,側(cè)重收藏楚文化體系文物,同時以兼藏近、現(xiàn)代傳世文物和革命文物為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館藏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xiàn)代的青銅器、陶瓷器、金銀玉雜器、字畫、善本古籍等各類藏品近萬件。其中戰(zhàn)國楚金幣藏量居全國之首;一級文物藏量居安徽省第二位;“越王者旨于賜”劍、青銅三足羊首尊、青銅鹿首鼎、嵌寶石八龍金帶扣、金棺、銀槨等,都是壽縣博物館具有代表性的藏品。
壽縣古城是壽縣的最大的一個景點,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于此,曾10次為郡,并屢為州郡治所。古城基堅墻固,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如今人們看到的壽縣古城墻始建宋朝,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來,按照防御戰(zhàn)爭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斷進行整修。它是目前國內(nèi)保存較完善的七大古城墻之一,比山西平遙古城還早100年。
今城墻為南宋寧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統(tǒng)許俊重筑,墻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tǒng)造”字樣。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墻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墻體以土夯筑,外側(cè)貼磚,外壁下部有2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nèi)欹斜,層層收分。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huán)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墻腳筑有寬約8米的護城石堤。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曰通淝,西稱定湖,北名靖淮。四門皆有護門甕城,其中西門的外門朝北,北門的外門朝西,東門內(nèi)外兩門平行錯置,有“歪門邪道”之說,具有軍事防御和防汛抗洪雙重功能。與城墻有密切關聯(lián)的“舐犢情深”、“劉仁贍死節(jié)守城”、“當面鑼對面鼓”、“門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傳說,伴隨各城流傳至今。1958年,壽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豐塘是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率民眾修筑的芍陂,為世界第一人工大塘,與都江堰、鄭國渠、漳河渠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工程,《通志》載:“孫叔敖相楚,嘗起芍陂徑百里,灌田萬頃”。中國歷史上這一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歷經(jīng)2500年而不廢,至今仍在發(fā)揮著綜合效益,對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建設和水利發(fā)展史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被譽為“中國活著的水利史”。
楚金幣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黃金鑄幣,也是世界古代最早的黃金鑄幣之一。建國前后在壽縣境內(nèi)陸續(xù)出土楚金幣172枚,總重量達24637.1克,占全國各地出土量總和的四分之三以上,為研究中國貨幣史特別是楚國的鑄幣制度及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標志之一,楚青銅器是楚文化的代表,在壽縣出土的“鄂君啟金節(jié)”、“大府銅?!钡惹嚆~器均為楚王的鑄物。楚國青銅器的鑄造,不僅在數(shù)量上為列國之冠,而且在質(zhì)量上也居于上乘,工藝精湛、美觀、耐腐蝕,入土兩千余年而不毀。最具代表性的楚大鼎為該館鎮(zhèn)館之寶,通高113厘米,重約400公斤,僅次于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后母戊鼎,是我國現(xiàn)存自周代以來最大的銅鼎。此鼎形體高大,巍然壯觀,造型奇特,紋飾精美,鑄造技藝精湛,刻銘書體勁秀,堪稱楚器中的精品,標志著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藝已達到很高的科學水平,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后世研究楚國君主葬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