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
河北灤縣榛子鎮(zhèn)響水橋:
響水橋位于縣城西北45公里榛子鎮(zhèn)攏牛河上。北魏時(386-534)建,明萬歷、清嘉慶年間兩次重修,為清帝回沈陽祭祖時御路必經之地。結構為三孔拱形石橋,橋長14.7米,寬4.88,寬5.90米。橋兩側有青石欄桿。橋下流水聲夜間格外清晰,故名響水橋。它比趙州橋還早380年。
響水橋南北長15.6米,東西寬約5.7米,高約6米。橋面鋪筑矩形條石,凈寬4.8米。橋面兩側原設木欄桿,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開始,鄉(xiāng)民捐資改雕石欄桿,兩側各有欄柱8根,高1.5米,平頂均為28厘米見方,各雕有不同形態(tài)的荷花圖案,有的含苞未放,有的蓮瓣盛開,冷硬的石料顯出婀娜的神采,確屬不凡。
全橋由三個石拱構成。中拱高4.9米,凈跨3.7米;兩個側拱各高4.65米,凈跨2.7米。整個拱體用精細矩石加糯米石灰漿灌注粘接,寒熱沖壓,紋絲不動。西側中拱頂端是浮雕鎮(zhèn)河神像,依稀尚存;東側中拱的頂端原是一幅立體透雕的龍首,雙目炯炯,雙角崢嶸,龍須兩縷,龍口含珠,一幅威嚴慈和之像,是北方難得的雕刻精品,可惜“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拱下為橋墩,以矩石層迭砌成,面向上游為流線型,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水流阻力,面向下游俗稱“水簸箕”,是流水轟響的所在。共設計成五層階梯,每層落差40厘米,第一層寬4米,第二層寬4米、第三層寬2米,第四層寬3米,第五層淹沒于水下。如此設計,必有講究。橋墩頂端,原來刻有神像,栩栩如生,也在“文化大革命”被毀。響水橋左右兩側,各砌人字翼墻,高5.4米,各長13米,沿河砌有護岸,在相宜高度,嵌筑石雕神龜?!褒堷P龜麟”,龜為四靈之一,以鎮(zhèn)河水,亦起到“標識安全線”的作用,現(xiàn)亦不存。
響水橋是灤州八景唯一遺存的古跡,有關部門應加強保護力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