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遷碑》篆額題《漢故轂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有碑陰題名,刻于東漢中平三年(186年)無鹽(治今山東省東平)境內(nèi),于明代出土。 張遷碑現(xiàn)存于山東泰安岱廟。碑文隸書樸厚勁秀,方整多變,碑中字體大量滲入篆體結(jié)構(gòu),字型方正,用筆棱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張遷碑碑文記載了張遷的政績,是張遷故居韋蔭等為表揚他而刻立的。是傳世漢碑中風(fēng)格雄強的典型作品,現(xiàn)存最早拓本為明拓本(“東里潤色本”),藏于故宮博物院。
近代書家李瑞清認為《張遷碑》上承西周《盂鼎》書風(fēng),四周平滿,嚴正樸茂,而且接近楷法,開啟北魏《張猛龍碑》、《龍門二十品》一路書法。亦有人認為,“北魏《鄭文公碑》、《始平公造像記》等石刻、造像無不與它有著嫡乳關(guān)系”。
《張遷碑》的用筆,有時波磔分明,有時四角方折, 似完全不講筆法。對此,清萬經(jīng)的話倒是有點道理。他說:“余玩其字頗佳,惜摹手不工,全無筆法,陰尤不堪?!彼f“摹手不工”,應(yīng)該還包括刻工的不佳,許多魏碑的方折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但《張遷碑》帶給我們的,卻是一種全新的氣象,臨習(xí)漢隸,如果要求變,則《張遷碑》是極好的范本。它的字體方整中多變化,樸厚中見媚勁,外方內(nèi)圓,內(nèi)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滯,是漢隸中的上品。
明王世貞評其書云:“其書不能工,而典雅饒古意,終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保ā稄m州山人四部稿》)
清孫退谷評其書云:“書法方整爾雅, 漢石中不多見者?!?/p>
清楊守敬《平碑記》云:“顧亭林(顧炎武)疑后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練,剝落之痕亦復(fù)天然,的是原石,顧氏善考索而不精鑒賞,故有此說?!庇衷疲骸白瓡w多長,此額獨扁,亦一格也。碑陰尤明晰,而其用筆已開魏晉風(fēng)氣,此源始于《西狹頌》,流為黃初三碑(《上尊號奏》、《受禪表》、《孔羨碑》)之折刀頭,再變?yōu)楸蔽赫鏁妒计焦返缺??!?/p>
現(xiàn)代費聲騫:《張遷碑》字跡看似規(guī)正古拙,實則結(jié)字巧麗,臨寫時一定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注意點畫之間的筆勢往來, 謹防古板僵木。(《古代碑帖鑒賞》)
集評:張遷碑出土較晚,保存完好。其書法以方筆為主,筆劃嚴謹豐腴不失于板刻,樸厚靈動,堪稱漢碑中的上品。古今書家對此碑都給予最高評價,可謂漢碑集成之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