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浩浩蕩蕩向東而去,歷史在這座大河的南面凝結(jié)成一座聞名于世的大都會——洛陽。在激越的黃河水聲中,這座城池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從平庸到繁華的歷程,經(jīng)隋、唐兩世而繁華,盛唐時則成為萬國來朝的著名都城。
洛陽地處中原,是具有厚重歷史的十三朝古都。這里山川縱橫,四周被群山環(huán)繞,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洛陽,這個字里行間透露著雍容華貴的名字,過往的歷史印證了她昔日的國色天香、絕世芳華。
洛陽古稱“神都”,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這里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聯(lián)合國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世界“四大圣城”之一,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和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
境內(nèi)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多樣,其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nèi)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余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huán)山、六水并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
洛陽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四季分明,動植物資源豐富。洛陽的礦產(chǎn)資源也相當豐富,其中鉬礦儲量居全國之首,是“世界三大鉬礦”之一。
初現(xiàn)曙光,展開文明畫卷
洛陽城自古以來就以“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的地理優(yōu)勢為歷代帝王所青睞。
“雄都定鼎地,勢據(jù)萬國尊?!?/p>
在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有13個王朝定都于此,105位帝王在此揮斥方遒。這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尚有一些史學家認為,在洛陽建都的王朝并不止為公眾所知的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晉13個王朝,尚有戰(zhàn)國韓、西漢、武周等多個朝代以此為都。所以,洛陽也有“十五朝古都”、“十七朝古都”、“二十二朝古都”的說法,是毫無爭議的“八大古都”之首。
洛陽作為河洛地區(qū)的核心,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歷朝諸侯必爭之地。早在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時期,洛陽就已經(jīng)進入繁榮的母系氏族社會。在5000年前的父系氏族時代,洛陽已經(jīng)成為人口稠密的聚集地。
商朝定鼎中原時,洛陽理所當然地成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武王伐紂,商王朝被推翻,西周初建,周公旦將象征國家政權(quán)的九鼎移至洛陽,洛陽成為西周的陪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至洛陽,開啟東周時代,至東周末年,洛陽已經(jīng)成了一座“商遍天下,富冠海內(nèi)”的大“都市”。
繁華的洛陽城,其文化藝術(shù)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河洛文化的濫觴之作“河圖洛書”出于洛陽;周公于此制禮作樂;老子著文聲動天下始于洛陽;孔子入周問禮從洛陽啟程……華夏古老文明的絕世光華在這里初現(xiàn)光芒。
兩漢時代,開啟洛陽新篇
兩漢時期,洛陽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西漢時期,初設河南郡,洛陽成為河南的中心。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此時的洛陽城,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漢王朝在這里建立了最高學府——太學;用于觀測天文的靈臺、明堂和辟雍也建于此時;以洛陽學生讀書之音為標準的中原雅音成了古河南的標準話。
洛陽的文化藝術(shù)在兩漢時期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班固、班昭編修《漢書》;王充著《論衡》;許慎編撰出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司馬相如寫出著名的《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鴻生巨儒、翰墨精英在此間猶如繁星一般散發(fā)出熠熠光輝。
佛教在漢明帝時被正式引入中國,中國的第一座佛塔齊云塔和第一座佛寺白馬寺便在此時建造。與此同時,科學和醫(yī)學的發(fā)展也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華佗發(fā)明了最早的麻藥——麻沸散;張衡制作了渾天儀和地動儀;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馬鈞發(fā)明了翻車
東漢時的洛陽,已經(jīng)成長為世界一流的大都市。漢明帝派遣使臣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重新開啟,并延伸到歐洲的羅馬帝國。此后,羅馬使者奉命回訪大漢,絲綢之路將世界兩大都市重新連接在一起,直至隋唐時期。洛陽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對中國古代的外交和貿(mào)易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雖然經(jīng)歷了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洛陽故宮被燒毀等一系列變故。但是,其作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文化政治中心的地位,卻沒有發(fā)生變化。尤其在曹丕稱帝之后,洛陽再次成為魏國的都城。司馬炎滅魏立晉,依然將都城設在洛陽。
495年,北魏統(tǒng)一北方,并將“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這一時期的佛教備受推崇,著名的龍門石窟就在此時修建完成,《水經(jīng)注》、《洛陽伽藍記》以及著名的書法作品“龍門十二品”也是在北魏時期完成的。在長達300多年的魏晉時期,洛陽一直是中國最重要、最著名的城市,所以后人又將洛陽稱作漢魏故都。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建安七子”、蔡邕、蔡文姬等詩文大家,潘安、石崇、劉琨、陸機、陸云等“金谷二十四友”的作品和故事在后世廣為流傳;左思的《三都賦》更使得“洛陽紙貴”,而“漢魏文章半洛陽”的說法一點也不夸張。
隋唐盛世,洛陽冠絕天下
隋文帝定都長安,但是隋煬帝卻將都城遷往洛陽,并大興土木,修建了氣勢恢宏的洛陽城。不料好景不長,隋朝很快走到了盡頭。此后,魏公李密、鄭王王世充也在洛陽稱帝。
唐王李淵雖定都長安,卻稱洛陽為東都,高宗、武則天、中宗、玄宗、昭宗等都長居洛陽,武則天在稱帝之時更將洛陽定為都城。此時的洛陽城,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早已成為人口多達一百萬的國際性大都會,而五代十國時又有數(shù)位君主在洛陽稱帝,直至后晉王朝將都城遷至開封,洛陽的京都生涯才正式畫上了句號。
隋唐五代時期,是中華民族經(jīng)濟、文化的高峰期,也是洛陽最繁盛的時期。當時的日本人不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將中國的建筑風格和著裝風格悉數(shù)學去,并仿照洛陽和長安的布局將當時的日本京都重新規(guī)劃,而盛唐服裝對日本的影響更是深遠,直到今天我們看到的日本和服還遺留著盛唐時的服飾風格。
象征富貴的牡丹花,也是在唐朝時聞名天下。“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這些廣為流傳的詩詞也顯示出文人騷客對牡丹由衷的喜愛。影響深遠的唐詩文化更與洛陽息息相關。杜甫、李賀、劉禹錫等人,生于洛陽,而“詩仙”李白、白居易等人也是在洛陽生活時達到了創(chuàng)作的巔峰?!坝沤衽d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宋代司馬光的這句詩,將洛陽當時的地位清晰地展示出來。
宋代都城為開封,但是宋君主依然將洛陽作為西京,宋代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就設在洛陽。在這里,歐陽修編撰了《新唐書》、《集古錄》;司馬光編撰了《資治通鑒》;理學大家程頤、程顥開創(chuàng)了理學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洛陽一直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正如一位大家所說:“道學源于洛,經(jīng)學興于洛,佛學傳于洛,理學成于洛?!惫湃说男燎诟拧v史的遺風遺址,就是現(xiàn)代洛陽人最寶貴的遺產(chǎn)。
如今的洛陽城是一座集現(xiàn)代文化與古代文明于一體的大都會,河圖洛書、二里頭遺址、白馬寺、關林、龍門石窟、牡丹等已經(jīng)成為洛陽在世界文化中獨特的代表符號。
洛陽,在悄然間獲得新生,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重新傲立于世界名城之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