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八大古都之說,分別是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安陽、鄭州,這八個古都中,西安、北京、南京、洛陽等大家都很熟悉,而安陽對有些人來說相對比較陌生,它為何也是八大古都之一呢?郭沫若曾有句話能非常精煉地說明這個原因: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
安陽,古稱相、殷、鄴、彰德等,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處豫、晉、冀三省交界處,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太行山,中、東部為平原。安陽東鄰濮陽,西壤長治,南接鶴壁、新鄉(xiāng),北臨邯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在安陽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
說起安陽,其實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殷墟,這個名氣實在太大了,世界聞名。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而這些都是代表著古老而先進的華夏文明。殷墟即我國商朝后期都城遺址,位于安陽市殷都區(qū)小屯村,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使得這里作為殷商的都城有據(jù)可考,更有說服力。
圖-安陽殷墟遺址
商朝初期因水患和戰(zhàn)亂而頻繁遷都,最終在盤庚十四年都城遷至安陽后才基本穩(wěn)定下來,史稱盤庚遷殷。從盤庚遷殷開始,至商朝滅亡,安陽做了商朝273年的都城殷。在有史料記載,有考古證實的都城中,安陽可以說是最古老的都城,它若不能列入八大古都,恐怕就說不過去了。
圖-安陽殷墟王陵遺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安陽地理位置太重要,成為各諸侯國激烈爭奪的對象。起初是衛(wèi)國的領地,后被晉國吞并,三家分晉后,安陽先是被魏國所占,后來又到了趙國手中。戰(zhàn)國末期,始改稱安陽。西漢時,安陽分屬河內(nèi)郡和魏郡(治所鄴城,即今安陽北)。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安陽一帶是袁紹的勢力范圍,官渡之戰(zhàn)袁紹落敗,安陽一帶成為曹操的勢力范圍,曹操以鄴城為大本營,發(fā)展自己的勢力。213年,曹操稱魏王,以鄴城為都。不過,曹丕即位后,將都城遷至洛陽,鄴城地位依然非常高,作為陪都存在。
西晉滅亡于八王之亂以及五胡亂華,之后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鄴先后成為后趙、冉魏、前燕三國的都城。公元319年,羯族首領石勒建立后趙,在滅前趙以后,登基稱帝。石勒死后,侄子石虎篡位,于335年遷都鄴城(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邯鄲臨漳南)。
石虎死后,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帝位互相殘殺,石虎的養(yǎng)孫冉閔逐漸坐大,獨攬大權。冉閔于350年稱帝,改國號為魏,史稱冉魏。石虎之子石祗也在襄國(今河北省邢臺市襄都區(qū))稱帝,一山不容二虎,內(nèi)戰(zhàn)爆發(fā)。石祗被手下大將劉顯所殺,后趙滅亡。劉顯在襄國稱帝,被冉閔攻殺,前燕乘機興兵南下,殺冉閔,冉魏滅亡。前燕隨后將都城遷至鄴城。
南北朝時期,北魏統(tǒng)一北方,在安陽一帶設相州。后來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西魏建都長安,東魏以鄴城為都。東魏朝政被權臣高歡把持,高歡死后,其子高洋于550年篡位,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依然以鄴城為都。再后來北周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周靜帝時,丞相楊堅想篡位,就先收拾不和自己一條心的,其中就有相州總管尉遲迥,之后楊堅派人一把火燒了鄴城。
之后安陽便沉寂下來,不過在隋朝末年,安陽一帶也鬧出不小的動靜,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所在的瓦崗寨就在安陽境內(nèi)的滑縣,翟讓就是滑縣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