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山(杭愛山脈)南側,有3條自北而南的內流河,從西往東依次是匈奴河、姑且水、蒲奴水。匈奴南下走蒲奴水最方便,因為這條河最靠近南方,且上游在燕然山東麓,不需要跨越整個燕然山。
匈奴離開蒲奴水后,繞道戈壁阿爾泰山、鞮汗山的東側,便可抵居延澤(居延海)。漢朝時居延澤與中原的大野澤、云夢澤并稱三大澤,方圓幾千平方公里。居延澤雖然是咸水湖,但流入其中的河流卻都是淡水,因此水資源豐富,附近紅柳高達丈余。
居延澤的水不僅來自鞮汗山,甚至有一條名為弱水的河流,來自南方的祁連山脈。
祁連山脈北麓由于有雪水滋潤,形成一道約1000公里的狹長綠色通道,由于位于黃河以西,是漢朝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因此稱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南邊是祁連山脈,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北邊是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絕大多數山峰海拔在2000-2500米之間。
雪水從祁連山脈南麓奔騰而下,形成了多處沖積平原,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量最大的弱水,一路向北緩緩流淌3百多公里直抵居延澤。
河西走廊水源不少,但氣候干燥,年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而且南北兩山之間風力大,由于北邊幾座山并不是連在一起的,導致風向多變。古代不適合農耕民族定居,但有大片優(yōu)質牧場,適合游牧民族放羊牧馬。
此時控制河西走廊與居延澤的是月氏,這個民族語言和飲食習慣都和黃河上游與湟水流域的羌人相似。
其實月氏掌控河西走廊的時間并不久,他們和烏孫斗了多年,才逐漸占據河西走廊。
烏孫本是西戎的一種,古時稱為昆戎,烏孫王號稱昆莫,和匈奴單于一個意思。烏孫與月氏為了爭奪河西走廊大打出手,月氏攻殺烏孫昆莫難兜靡。烏孫數千族人,就帶著難兜靡的小兒子獵驕靡北逃匈奴,求匈奴幫助復仇。
烏孫投奔匈奴之時,正值匈奴新敗,勢力范圍退到陰山長城以北,甚至收縮到大漠以北。
當月氏派人向匈奴索要烏孫漏網之魚時,頭曼單于卻有自己的算盤,表面上與月氏議和,甚至送長子冒頓送與月氏為質,以表誠意。
與匈奴、月氏同時期的戰(zhàn)國,將太子或公子送到敵國做質子,作為守約的保證,可謂屢見不鮮。
秦獻公即位前,曾在魏國做質子,那時秦國與魏國正激烈爭奪河西(黃河以西洛水以東)。秦獻公歸國即位后,發(fā)動了石門之戰(zhàn),斬首魏軍六萬。
楚頃襄王即位前,先在秦國做質子。當時秦楚打了藍田之戰(zhàn)、丹陽之戰(zhàn),但楚國還面臨齊魏韓的挑戰(zhàn),不得已送太子橫做人質,不過太子橫因在秦國殺了人逃回楚國。后來秦楚再度交戰(zhàn),楚懷王為了與齊國議和,又把太子橫送到齊國做質子。太子橫兩度到敵國做質子都大難不死,最后終于回楚國即位。
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也曾在趙國做質子,當時秦趙正在打長平之戰(zhàn),形勢萬分險惡。長平之戰(zhàn)結束后,異人和呂不韋逃回秦國咸陽,后來異人即秦王位。秦始皇本人在趙國邯鄲出生,又名趙政。在長平之戰(zhàn)后的約十年時間里,小秦始皇一直跟隨母親趙姬待在趙國,他沒有被趙人殺死也算是奇跡。
戰(zhàn)國除了送太子或公子到敵對國做質子,還有一種情況,聯盟國之間也送質子,作為顯示誠意的方式。比如秦昭襄王曾在燕國為質,燕昭王曾在韓國為質,燕太子丹也曾到秦國為質。
不過太子或長公子到敵國為質子,倒是有可能失去儲君的地位。比如趙孝成王的太子春平君,到秦國為質子,后來趙孝成王駕崩,秦國為給趙國制造內亂,不放春平君歸國,他也就失去了當趙王的機會。
如果把各諸侯國公子算上,戰(zhàn)國時質子便多如牛毛,但戰(zhàn)國歷史上竟然沒有一個質子因兩國交戰(zhàn)被殺。從結果推斷,戰(zhàn)國時做質子是很安全的,對質子最不利的一點,可能是會丟掉諸君之位。
所以頭曼單于送冒頓去月氏當質子,假設匈奴、月氏和我們中原在質子文化上相似,冒頓性命當無憂,但很有可能會失去儲君之位,這正是頭曼單于希望看到的。因為頭曼單于很愛年輕的閼氏(匈奴稱妻、妾為閼氏,稱母親則為“母閼氏”,匈奴單于的王后稱為“顓渠閼氏”,首位妃嬪稱為“大閼氏”),打算改立他們所生的小兒子為左賢王(儲君)。
月氏趕走烏孫,獨占河西走廊,成為局部地區(qū)一股強大勢力。
作者:風長眼量。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