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燈火氣如虹,水勢西回復(fù)折東。
重鎮(zhèn)天開巴子國,大城山壓禹王宮。
樓臺市氣笙歌外,朝暮江聲鼓角中。
自古全川財富地,津亭紅燭醉東風(fēng)。
清光緒十八年初,也就是公元1892年初春時節(jié),四川榮縣人、大名士趙熙赴北京,入翰林院,路過重慶,為眼前的山城重慶感慨不已,故有了這首律詩抒懷。
趙熙的詩談到了巴子國,巴子國因何得名?接下來的巴郡、巴縣又是何時興起的?巴郡、巴縣,與巴子國相比,地盤究竟又有多大?如此觀來,要弄清這些問題,是有必要的,更須細說一二。
說巴縣,話巴郡,述源頭,先得從巴國說起。公元前1066年初春,周武王聯(lián)合八百諸侯,在今河南汲縣一帶,一舉戰(zhàn)勝了殷紂王的七十萬軍隊,從而奠定了周朝“八百年天下”。在牧野大戰(zhàn)中,巴人沖鋒陷陣,歌舞以凌殷人,戰(zhàn)功赫赫,彪炳千秋。事后,周天子分封諸侯,巴國為其一,后來巴國定都江州。古之江州,即今之重慶。
巴人定都江州,巴國土地遼闊,疆域廣大。據(jù)《華陽國志》載:“其地東至魚腹,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魚腹,即今之奉節(jié);僰道,說的今之宜賓;漢中,今屬陜西;黔涪,指的是直轄后重慶的酉、秀、黔、彭,以及貴州省北部、湖南西北部地區(qū)。這些地區(qū)雖不是巴國固定疆域,但都曾是巴國所轄之地,古代巴國之疆域,有今日重慶和舊時大半個四川之地,足見,早期的巴國之宏大雄風(fēng)也。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p>
這首唐代詩人李白寫的《宣城見杜鵑》,表面上看是詩人情系西蜀故土之作,細讀之下,末句寫的卻是重慶?!叭汀?,實指昔年古巴國之地?zé)o疑。
重慶這座城市,古為江州,又為巴國都城。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并在巴國土地上置郡,名巴郡。初時的巴郡,與昔日巴國舊壤大致相同。后來,秦置漢中郡、黔中郡,從舊巴國疆土中劃出一部分,巴郡之地漸被分割。東漢劉璋領(lǐng)益州牧,將巴郡一分為三,依次名巴郡、巴西郡、巴東郡,遂有了“三巴”之稱。這時的巴郡,名存依舊,地盤較之秦初大大縮小了。
巴縣,得名于北周明帝武成三年(561年),此前,其地名江州縣、墊江縣。縣以“巴”名,是因其地系巴人立國之地,古為巴國之都城,秦漢時為巴郡之治所。一句話,說白了,皆因與巴人有關(guān),于是,改墊江縣為巴縣??h治在江州城中,今渝中區(qū)內(nèi)。
巴縣始設(shè)之初,縣域與從前的墊江縣差不多,爾后陸續(xù)從巴縣地盤中逐一分割出去,這才有了綦江、璧山等縣的萌生。盡管如此,巴縣的縣治還是比較遼闊的,據(jù)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巴縣治遼闊案》記載:當(dāng)時的巴縣,西界璧山縣、南界綦江縣,北界合川及岳池縣,東南界南川縣,西南界江津縣,西北界銅梁縣,東北界鄰水縣,東西二百八十里,南北三百六十里。
即便到了清末光緒年間,巴縣地域仍然不算小,據(jù)光緒二十九至三十一年的巴縣知縣傅松齡測繪的《巴縣城鄉(xiāng)全圖》云:“其廣袤東西二百四十五里,南北二百七十里較為核實可據(jù)信”。今天的南岸區(qū)、渝中區(qū),那時就屬巴縣轄地。
直到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巴縣縣治仍在重慶城中。1939年重慶定為特別市后,巴縣縣治方才從主城區(qū)遷出,先后在南城坪、人和鄉(xiāng)、南泉鄉(xiāng)、土橋鄉(xiāng)之間流動遷徙,1954年定在魚洞溪,沿襲至今。
始建于公元561年的巴縣,得名至今已有1446年之久了。史書上有名,志書有號,史籍中留有大名的巴縣,凝結(jié)著豐厚的歷史人文內(nèi)涵。如今,巴縣改名為巴南,方位倒是明確了,歷史傳承卻從此斷脈了,真是可惜可嘆,令人扼腕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