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朝代順序表: 夏、商、周(西周、東周)、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曹魏、蜀漢、東吳)、晉( 西晉 、 東晉 )、 五胡十六國 (成漢、前趙、后趙、前涼、北涼、西涼、后涼、南涼、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南朝(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朝 、 唐朝 、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十國(前蜀、后蜀、楊吳、南唐、吳越、閩國、馬楚、南漢、南平、北漢)、宋(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及開國皇帝
夏:約前2070~1600年,都城-安邑(山西夏縣),開國皇帝-禹
商:約前1600~1046年,都城-亳(河南商丘),開國皇帝-湯
西周:約前1046~771年,都城-鎬京(陜西西安),開國皇帝-周武王姬發(fā)
東周:前770~256年,都城-洛邑(河南洛陽),開國皇帝-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年,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 、 晉文公 、 宋襄公 、 秦穆公 、 楚莊王 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另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吳王闔閭 、 越王勾踐)。
戰(zhàn)國:前475~221年,戰(zhàn)國時代的形式是,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齊在東,秦在西,韓、魏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秦朝:前221~207年,都城-咸陽(陜西咸陽),開國皇帝-始皇帝嬴政
西漢:前206~公元8年,都城-長安(陜西西安),開國皇帝-漢高帝劉邦
新:8~23年,都城-常安(陜西西安),開國皇帝-王莽
玄漢:23年2月~25年9月,都城-宛城、洛陽、長安(河南南陽、河南洛陽、山西西安),開國皇帝-漢更始帝劉玄
東漢:25~220年,都城-洛陽(河南洛陽),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曹魏):220~265年,都城-洛陽(河南洛陽),開國皇帝-魏文帝曹丕
三國(蜀漢):221~263年,都城-成都(四川成都),開國皇帝-漢昭烈帝劉備
三國(東吳):222~280年,都城-建業(yè)(江蘇南京),開國皇帝-吳大帝孫權
西晉:265~316,都城-洛陽(河南洛陽),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317~420,都城-建康(江蘇南京),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
五胡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該時期自304年 李雄 和 劉淵 分別在蜀地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 漢趙 (后稱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這一期間,中國江南、荊湘地區(qū)有東晉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則先后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 成漢 、 前趙 、 后趙 、 前涼 、 北涼 、 西涼 、 后涼 、 南涼 、 前燕 、 后燕 、 南燕 、 北燕 、 夏 、 前秦 、 西秦 、 后秦 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被統稱為十六國。
南朝(劉宋):420~479,都城-建康(江蘇南京),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
南朝(蕭齊):479~502,都城-建康(江蘇南京),開國皇帝-齊高帝蕭道成
南朝(蕭梁):502~557,都城-建康(江蘇南京),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
南朝(南陳):557~589,都城-建康(江蘇南京),開國皇帝-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北魏):386~534,都城-平城、洛陽(山西大同、河南洛陽),開國皇帝-魏道武帝拓跋珪、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朝(東魏):534~550,都城-鄴(河北臨漳),開國皇帝-魏孝靜帝元善見
北朝(西魏):535~556,都城-長安(陜西西安),開國皇帝-魏文帝元寶炬
北朝(北齊):550~577,都城-鄴(河北臨漳),開國皇帝-齊文宣帝高洋
北朝(北周):557~581,都城-長安(陜西西安),開國皇帝-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581~618,都城-大興(陜西西安),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
唐朝:618~907,都城-長安(陜西西安),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后梁):907~923,都城-汴(河南開封),開國皇帝-梁太祖朱晃
五代十國(后唐):923~936,都城-洛陽(河南洛陽),開國皇帝-唐莊宗李存勖
五代十國(后晉):936~947,都城-汴(河南開封),開國皇帝-晉高祖石敬瑭
五代十國(后漢):947~950,都城-汴(河南開封),開國皇帝-漢高祖劉暠
五代十國(后周):951~960,都城-汴(河南開封),開國皇帝-周太祖郭威
五代十國(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馬楚、南漢、南平、北漢):902~979
宋(北宋):960~1127,都城-東京(河南開封),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宋(南宋):1127~1279,都城-臨安(浙江杭州),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
遼國:907~1125,都城-皇都(遼寧),開國皇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大理:937~1254,都城-太和城(云南大理),開國皇帝-太祖段思平
西夏:1032~1227,都城-興慶府(寧夏銀川),開國皇帝-景宗李元昊
金:1115~1234,都城-會寧、中都、開封(阿城(黑)、北京、河南開封),開國皇帝-
金太祖阿骨打、海陵王完顏亮、金宣宗完顏珣
元朝:1206~1368,都城-大都(北京),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都城-北京(北京),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都城-北京(北京),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1、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關于“夏”的名義來源史學界有多種說法,比較為可信的觀點認為“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等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后”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為國號。
唐代史家張守節(jié)在《史記正義》中認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后而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后,才稱“夏”。又說,“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yōu)椴柯涿?,再成為國號的?/p>
2、商朝(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
《史記·殷本紀》記載:“契封于商”。由此可知,“商”是商族先祖契的早期居地(今河南商丘南),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國號取于地名。湯滅夏后,就以“商”作為國名。
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記載“帝盤庚徒都殷,始改商曰殷”,史家便據此將盤庚遷殷前的時期稱作“商”、盤庚遷殷后(今河南安陽西北)的時期稱作“殷”,又以“殷”或“殷商”并稱。
3、周朝(前1046~前255年)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于周原(今陜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后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牧野之戰(zhàn)中大敗商軍。紂王鹿臺自焚,商朝亡,史稱“武王克殷”。因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于周原,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名,周朝立。歷史上分為西周、東周。
4、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并賜給了一小塊土地封在秦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秦便成了他們的族稱。后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秦由一個諸侯國的稱呼,變成了大一統皇朝的稱呼。
5、漢朝(前202~220年)
秦亡以后,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中王。后來劉邦在楚漢爭霸中打敗了項羽,于公元前202年登基稱帝,仍以“漢”為國號,漢朝由此開始。
漢朝前期都長安,后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后漢”之分。
6、魏朝(220年~266年)
東漢末年,漢獻帝先封曹操為魏公,后封其為魏王爵位。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而得位,以魏王的封號為國號,建立魏朝,史稱曹魏。
7、蜀漢(221年~263年)
劉備自稱漢朝中山靖王之后,以四川為活動地區(qū),建立“漢”政權,因為在四川,其政權又被成為“蜀”,史稱“蜀漢”。
8、東吳(222年~280年)
孫權活動于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孫權稱帝后便以吳為國號,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南之地,也稱“東吳”。
9、晉朝(265年~420年)
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后進爵為晉王。后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史分西晉、東晉。
10、隋朝(581年~619年)
楊堅的父親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楊堅得位以后,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他認為“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wěn)定的意思。于是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國朝名。但是隋朝沒有逃脫短期滅亡的不祥之兆,僅傳二世而亡。
11、唐朝(618年~907年)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北周建立后,追封李虎為唐國公,李昞世襲了唐國公爵位,后爵位傳至李淵。晉陽起兵后李淵進入長安不久,就宣布遙尊隋煬帝楊廣為太上皇,擁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大丞相、尚書令,后廢楊侑以“唐”為國號。
12、遼(916~1125年)
遼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北方民族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國號初為“契丹”,后改名為“大遼”。
“契丹”的含義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后來改的國名“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fā)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
13、宋朝(960年~1279年)
趙匡胤為五代后周歸德軍節(jié)度使,駐宋州。宋州是春秋時期宋國故地(今河南商丘一帶),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后,便定正式國號曰“宋”,尊稱為“大宋”。歷史上又分為北宋和南宋,合成兩宋。
14、西夏(1038年~1227年)
西夏是由黨項人建立的一個朝代。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這不是歷史稱呼,是當時就有的稱呼,區(qū)別于西漢東漢北宋南宋等。
15、金(1115年~1234年)
金是由東北女真族建立的王朝?!督鹗贰ぞ矶け炯o第二太祖》記載,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 ?!庇谑且源蠼馂閲?。另有一說女真興起于金水,女真語“金”為“按出虎”,故國號名金。
16、元朝(1271年~1368年)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也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完成大一統的朝代(但是史學家有些并不認同這是中華王朝,認為此時是中華民族滅國之時,故有“崖山后無中國”一說)。全稱為大元大蒙古國。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把“大”字加于正式國號之中的大一統王朝,除此前僅統治了華北地區(qū)的遼朝和金朝等外,之前各朝的“大”字均為尊稱。元朝的漢文國號“大元”出自《易經·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但也有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17、明朝(1368~1644年)
明朝的正式國號為“大明”,是元朝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把大字加于正式國號之中的大一統皇朝?!按竺鳌眹栍卸喾N說法,一說承襲自小明王韓林兒之號,以“大明”為國號以表示自己的正統地位,亦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明朝國號的由來?真的是跟明教白蓮教有關系嗎?其次,以明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 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另一說“大明”一詞在儒家經典《易經》乾卦和《詩經·大雅》中早就出現了。在易經中,是表示光明周而復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詩經中是歌頌周文王的功業(yè)。從明太祖尊崇儒學和中華文化,而且從大明一詞在儒學經典中的意義來看,這種來源更符合情理。
18、清朝(1644年~1912年)
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個封建皇朝;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史稱后金)。后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侍珮O將“女真”改為“滿州”,把國號“金”改為“大清”。是元朝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把“大”字加于正式國號之中的大一統皇朝?;侍珮O改國號為大清的原因,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扒濉敝畤枺部赡苁墙鸬闹C音,而且滿人尚青,加水字邊以符合五德終始說,用水免去朱明之“火”。一說宋時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也有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