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認為人的真正本質(zhì)就是生存意志,人類只是生存意志客體化到最高階段的產(chǎn)物。生存意志沒有目的,它盲目不顧一切地爭取自我保存,自我滿足。
但是在現(xiàn)實世界里,作為具體的個人,每個人都要受到時空背景下的客體條件的制約,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而滿足欲望的條件卻是有限制的,所以人的欲望很難得到滿足,人活著注定充滿痛苦。
就算欲望僥幸得到了滿足,但快樂也只是曇花一現(xiàn),很快就會感受到無聊,或者去追逐新的欲望,所以大部分人的一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徘徊。
在現(xiàn)實中,窮人的一生為了生存苦苦掙扎,一輩子都為了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忙碌。富人們則相反,他們的生存有了充足的物質(zhì)基礎,擺脫了生存之苦,但是無聊就向他們襲來了,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富豪明星經(jīng)常爆出丑聞。
而且所有人都不得不面臨一個最終的結局:死亡。
一個人的人生無論多么輝煌燦爛,都只不過像吹肥皂泡一樣,肥皂泡吹得再大,最后都要破滅。
叔本華有句名言是對此最好的注解:“幸福不過是欲望的暫時停止。我們就像田野上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視下恣意歡愉。”
所以,從整體來看,人生就是一場悲劇。
必須要說明的是,從局部來看,人生還是有一些樂趣的,叔本華并沒有否認這點。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從整體上對叔本華的哲學觀點有一個把握,然后就批評別人的說法,這是非常幼稚可笑的。
那么面對人生的痛苦,應該怎么解決呢?
叔本華主要給出了三條途徑:研究哲學、藝術審美、否定意志到達涅槃境界。
研究哲學可以提高我們的認識力,幫助我們把握這個世界,理解人生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我們的痛苦,可是并不能完全消除痛苦。
藝術審美可以讓我們暫時忘掉現(xiàn)實世界的煩惱,獲得短暫的寧靜平和,可是人終究得回到現(xiàn)實世界里。因此這條途徑也不徹底。
值得一提的是,后來的尼采就把叔本華的這條藝術之路發(fā)揚光大了,尼采是要把整個人生都變成藝術,過一種審美式的生活。面對人生的痛苦和無意義,尼采從美學出發(fā),用藝術和審美賦予人生以意義,提出了“酒神精神”,強調(diào)人生的創(chuàng)造性。說到這里,我就想起了莊子,不過這些都不是本文的重點,以后有機會再說。
否定意志,簡單來說就是要過一種清心寡欲的生活,像那些宗教里的圣人一樣,用同情心來對待別人,盡力幫助別人,直到最后徹底棄絕意志,達到類似佛教的“涅槃境界”。
必須要說明的是,叔本華并不提倡自殺,他反而認為自殺是肯定意志的表現(xiàn),這跟他的主張完全相反。不知道為什么很多哲學教授說叔本華提倡絕食自殺,這種說法實在是不負責任誤人子弟,很懷疑這些人沒有好好讀過叔本華的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