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德昭| 雙 搶(二)
三、做田 看場
每個人在機上打完稻,在放稻草鋪子的時候,常常順手扎一兩個稻草把子再去抱稻鋪。兩個人在前拖和扒稻的在后推著打稻機前行時,一個人負責(zé)將遠處的一副空稻籮送到機后,其他人均在那扎草把子,然后再陸續(xù)去抱稻鋪。沒有人會停工空等。
扎草把子是一項技術(shù)活,快手一般五六秒鐘就能扎一個。先用右手握住十來根下端相對齊整的稻草繞子底部,左手握其梢部,抱起一小梱稻草——一般是兩個人一次放下稻草的量,使底部朝下順勢垂直往地上一擱,再將草繞子在這梱稻草原來稻穗略下的位置繞過,以底端在上的方式相交后換手。右手將草繞子的梢部向上斜拉越過草繞子有一段后,順勢將其再塞入草繞子。然后,右手拇指向下插進將其梢部頂壓,其他手指反握原稻穗的位置,左手握緊草繞子底部同步緊拉并及時抽出右手拇指便可。隨后,再順勢將草把子豎著在空中輕作旋轉(zhuǎn),使其底部盡可能散開,豎放在田里。
摜(打)稻的頭幾天里,為保證稻場稻草的使用,刈稻的人們,在下午歇工回家吃點心時,每人按要求會順路各拖6到8個草把子到稻場。后來田里的草把子,一般由隊長不定時地安排兩三個少年分別集中半天的時間拖離稻田,在就近的溝塘壩埂或小田埂上曬。
拖走草把子的空田,隊長第二天就會安排四五個男性犁田高手各牽一頭牛開始犁地。一般從第三天開始,隊長會再安排一到兩組,每組約三或五人,用水車踩水灌犁過的田。
這種踩水由于一直是在曠野中原地不停地走跑,尤其是在炎炎烈日之下只靠一頂草帽遮陽,一天下來,別樣的疲累也會讓你非常吃不消,特別是雙膝和足底的傷累。但這與割稻相比,已經(jīng)是相當(dāng)輕松的了。隊長一般會照顧性地搭配一二個體弱者,同時兼顧大家輪流替換。
20世紀70年代初,生產(chǎn)隊有了農(nóng)用手扶拖拉機。水車很快就被以拖拉機機頭為動力,有粗長鐵管的抽水機所取代了。后來,又換成了電動的抽水泵。抽水機(泵)開始出現(xiàn)的時候,鄉(xiāng)親們都高興壞了。這東西不僅極大地提高了隊里打水的效率,還解放了部分生產(chǎn)力。
犁過的地經(jīng)過水一天一夜的浸泡,耙田的男人牽著另外一頭牛,先用刀耙將已被軟化的土塊逐塊盡可能做到滅茬、打碎、平壓,然后犁田的再回頭將其犁一遍——將翻過來的泥土再翻回去,并促其深度軟化,這在家鄉(xiāng)叫攏田。
攏田
接著,施化肥并牽牛耖田的男人上場,將田里的土塊再作進一步碎化,并使土地盡量平整。
耖田
最后,原使用刀耙的人再以田里的水平面為參照,換用踏板木耙將田泥再作精細化和平整化處理,使水田起漿。直到此時,家鄉(xiāng)的人們才叫“把生田做成了熟田”。
耙田
其間,割稻的、打稻的、打水的、放牛的、犁田耙地和曬場的,等等,全都各司其職,都在酷熱中咬著牙頑強支撐著,特別是割稻的,一個個早已疲累得不成人形了。
負責(zé)稻場的一般是兩個年齡偏大的男人,也有的是一個約六十歲的“老”男人帶著兩個未成年的大男孩。他們看起來好像比較輕松。緣于稻場的地表溫度更高,如果滿場攤曬了稻子,在白花花的陽光傾瀉下,更是熱燙蒸人。長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一直不停地勞作,這也不是一般的人能承受得了的。摜(打)稻的第一天,天一放亮,他們先到稻場將四周埂壩上的雜草刈除,再將稻場打掃得干干凈凈——家鄉(xiāng)叫光稻場,從隊里的倉庫扛來所有稻場所用的農(nóng)具,同步做好自身各項準備,便在那里等候新稻上場。
勻攤稻谷
先挑上來的稻,每堆都要及時扒開,并且邊攤邊用木杈和竹木耙子將仍殘留在里面的一些長稻草和稻葉等輕輕耙成堆,移出場外,再用竹絲大掃把輕掃稻子表面,將那些混在稻子里的小碎葉掃堆在一起(這也是技術(shù)活,過輕過重都不行),再移出場外。像摜稻都是趕在飯點前送稻上來,看場的必須先把這些稻大致攤好才能回家吃飯。飯后必須盡快趕到稻場作進一步處理。
翻曬稻谷
待基本攤勻的稻子在場上曬過幾十分鐘后,他們再用樣板將稻子按序依次輕輕翻曬。一般三個稻場基本鋪滿,他們就很少有中途歇乏的時候了,而且節(jié)奏還要不斷加快。因為一個翻曬循環(huán)剛剛結(jié)束,下一個循環(huán)又要開始,其間還要及時應(yīng)對剛剛送上來的新稻。后來,他們只能將翻曬的間隔拉長,再拉長。
收稻
所有送到稻場邊的稻草把子,看場人簡單處理好新稻后,要分別拖到稻場四周的埂壩上逐把拿起旋開豎曬,才能回家吃點心。待稻場四周埂壩占滿后,包括其后送上來的稻草,他們再向稻場外的空地及四周田埂輻射。遇到已散的稻草把子,他們還需重扎。
用“一欄”收稻
每天日落西山后,他們要用樣板、一欄(有的地方叫抱板或牽把)和掃把等工具將稻場鋪曬的稻全部收攏——家鄉(xiāng)叫收稻,堆成一個個很規(guī)則的大小錐體,再全部用稻草把子逐層均勻密實覆蓋。當(dāng)天收稻后新挑來的稻子,統(tǒng)統(tǒng)先倒在看場人指定的位置,至于是否要用稻草覆蓋,看場人根據(jù)天氣決定。
晚上,只要稻場上有稻堆,成年的看場人,必須有一個人要睡在稻場邊的棚子里。每天清晨露水散盡后,看場人首先做的就是拿去稻堆上的稻草,逐把重新拖放到周邊壩埂上站曬,光過稻場才能回家吃早飯。早飯后,看場人在第一批新稻送上來前,要快速將稻場上所有的稻堆逐一攤開勻鋪,接著處理前一天后來倒在稻場尚未攤開的稻子,而且兩種稻子必須分開攤鋪,再及時不斷翻曬。
曬稻最怕的是被雨水淋澆,尤其是暴雨。要命的是,南方“六月(農(nóng)歷)的天,孩子的臉”,常常說變就變,尤其是大暑時節(jié),更是高溫潮濕多雨,而且一般是在人們下午吃點心的前后。本來是穹隆高遠,棉花般潔白的云朵還稀稀落落的天空,莫名地天邊一處的白云像是吃了膨脹劑一樣,不知不覺就長成了厚厚的堆積云,并仍在快速增厚增大。當(dāng)翻滾的堆積云越變越黑,社員們知道,那是天要打暴(方言,下暴雨的意思)的前奏。隨著隊長一聲令下,除了耕田和看牛(家鄉(xiāng)對放牛的稱呼)的,其他所有的社員都要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跑步趕到稻場“搶場”,就連村中在家忙于家務(wù)的老人,這時也會主動帶著孫子和工具過來幫忙。稻場上頓時繁忙一片,大家都是迎著狂風(fēng)和越來越近越來越厚的云層,見縫插針如救火般搶著出力。真是“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般都能在大雨來臨前完成堆稻和外部的稻草覆蓋,并將稻場的農(nóng)具一個個散壓在稻堆外層迎風(fēng)的厚厚稻草上。
這種雨來得快,去得也快。一般第二天一早,稻場上的土就已干透。如果偶爾當(dāng)天晚上下了較長時間的大雨或白天下雨時間較長,稻場暫不能使用,打稻的人便臨時加入到刈稻或栽秧的隊伍中。第二天天放晴,看場人只要在稻場裸露部分水分不大時,及時再灑些草木灰,用光滑的青石磙再滾壓兩三遍,一般經(jīng)太陽曬一兩個小時,稻場就可繼續(xù)使用。
拋稻
稻谷在稻場一般翻曬兩天后,第三天上午便可作精細化操作——拋稻。拋稻更是一項技術(shù)活。成年看場人先在這一稻堆邊用牽簿(有的地方叫揚鏟)鏟起兩鏟稻試拋,測定風(fēng)向,然后選定站位和拋稻的方向。每鏟起一鏟稻,要用力將其呈半弧形高高拋向一側(cè)的空中,有的人還會順勢大聲發(fā)出“吆嗬嗬”——呼喚風(fēng)的聲音。在稻子如雨點般分散降落(這就是技術(shù))的過程中,混雜在里面的的一些草屑、灰塵和癟殼稻等就會被風(fēng)吹向遠處,有的能被吹得很遠很遠。一般連拋幾鏟,他就要用大掃把將個別掉落在不斷增高的新稻堆上的小泥塊,和少量又回落到新稻堆邊的草屑等輕輕掃去。風(fēng)向變了,他會跟著調(diào)整自己的站位和拋的方向。
稻堆第一次拋過后,仍需攤開再曬兩三個大太陽。然后,再拋第二次,才將這異常干凈已曬透的稻——農(nóng)民用牙試咬幾粒稻米便知,重新攏成如金子般黃燦燦的稻堆。用稻草覆蓋暫放在稻場。其后,不斷拋好的稻堆再一個個小堆并大堆,最后并成兩三個如小山般的大堆。夜晚看稻場的人,必須一直堅持到雙搶后,隊里將稻場里的稻全部挑走——幾乎全部用來交公糧——早稻一般不打農(nóng)藥,品質(zhì)好,生產(chǎn)隊都是作為公糧上交的,農(nóng)民自家的口糧主要來自打過幾茬農(nóng)藥的晚稻和部分中稻。
四、拔秧 栽秧
做熟的水田,相對平整的泥面都被淺淺的水覆蓋著,正好栽秧。
栽秧前要先拔秧。為了搶時間抓效率,從栽秧前一天的晚上開始,勞力們幾乎天天晚上和其后的每一個清晨,都要雨熱無阻地去拔秧,直到完成雙搶。
拔秧
雙搶期間,勞力們到家吃晚飯時,正是蚊子瘋狂肆虐之際。婦女們還有幼子需要安慰,有嬰兒的還需要喂奶。他們就著桌上的家常菜,伴著急急的此起彼伏的“啪啪〞打蚊聲,匆忙扒著晚飯。有的婦女是邊吃著飯邊奶著孩子——那時婦女們奶孩子露胸不避人,是一件很“正?!钡氖?。有的吃著吃著,睡著了……
拔秧的夜晚,勞力們放下飯碗,都帶著一張秧馬凳和一把扎秧草——經(jīng)過摔打,除去敗葉后的新稻草,匆匆趕赴指定的秧田。
秧馬凳
秧馬凳(簡稱秧凳)是專用于拔秧的,卯榫結(jié)構(gòu),高度不到20厘米。與普通小板凳所不同的是,它凳面的中間,縱向契合著兩三塊扁扁的,向下略呈凹狀弧形的長條形木板,而且相互間有明顯的空隙;底部是一大塊完整光滑的平翹板,前面像船的底部微微翹起。拔秧時,秧凳放在秧畝上,拔秧草根部朝前,就放在其底板之上和中間四根對稱的短木柱之間;人坐在秧凳上,可自如滑動,一般屁股不會沾水。
人拔秧須上身前傾,雙手虎口朝上,小指外側(cè)貼近泥面,左右開弓,非常敏捷地,一小撮一小撮地將秧苗輕輕用力往后平拖——盡量不要向上拔拽,那樣容易帶起較多的泥團,還容易拔斷一些秧苗。家鄉(xiāng)有句農(nóng)諺,叫“洗秧不誤栽秧工”。待雙手拔起的秧苗達到一定的量時,先將秧苗的根部就著秧畝上淺淺的水,上下左右擺動清洗幾次,再理齊合在一處,用一根扎秧草熟練地打個活結(jié)。然后,手握這秧把的中部或手提其上部使根部朝下,在秧溝里將根部再上下用力撞洗,再提起秧把在空中將根部用力往后一甩——目的是將根部仍粘連著的一些小泥團盡可能甩掉,才將秧把順手放在身后。接著,再拔下一把。整個動作都是坐在秧凳上如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的。
挑秧
從勞動強度上講,拔秧是勞力們雙搶時最輕松的活了。但由于大多是在黎明和夜晚的曠野中,光線暗,蚊子、牛虻不僅多,還都是玩命的嗜血,而且牛虻叮人會更疼,更容易紅腫;那水中無處不在的螞蝗,總是讓人防不勝防,何況秧田里還暗藏著一些大大小小的水蛇,在極少的情況下甚至還有可能遇到毒蛇。為防蛇,人們每次初拔秧前,一般會用棍子將就近的秧苗輕掃幾下,或雙手捧水連續(xù)往秧畝上潑幾下;拔秧時再利用不斷的洗秧甩秧聲和水的震動將蛇驚跑??蓪Υ浕龋媚镄∠眿D們,縱是把褲腳扎得再緊,將雙腳有意深埋在泥土中也無濟于事。有時,螞蝗會不管不顧地就在人的雙手及前臂上下其口。人人都會受到螞蝗的攻擊。再害怕螞蝗和蛇的人,也只能硬著頭皮慢慢適應(yīng)。
拋秧
要命的是,螞蝗叮到身上,拽都拽不下來,有的時候已經(jīng)鉆進體內(nèi),人卻渾然不知,發(fā)覺時這畜牲已吸飽了血從人體內(nèi)退出,留下一個血窟窿,呈球狀滾落。事實上,拔秧的過程也是人們與這些蚊蟲較勁的過程。
晚上,每人拔夠隊長規(guī)定的量(一般是一二百把),才能真正歇工回家。大家將秧凳留在秧田,在田邊或塘邊洗手洗腳時,或一些男人干脆到另一個塘口洗頭遍澡時,罵罵咧咧中“劈劈啪啪”地拍打身上螞蝗的聲音,總是此起彼伏。大家也都見怪不怪。
其后的每個清晨,每人一般都是拔夠兩百多把秧才能統(tǒng)一回家吃早飯。飯后,那些已受盡連續(xù)刈稻磨難的人們,又要帶著扁擔(dān)繩子或秧夾子先到秧田,每人挑上一擔(dān)濕漉漉一路滴水的秧把子,來到準備栽秧的田埂邊打秧——將秧把子一把把相對均勻地拋甩在水田里。接著,有兩個人負責(zé)拉線,以鋸好的竹竿長度為間隔,將一卷卷帶竹木簽的尼龍繩,在水田上拉直后固定在兩端的田埂上。兩根線之間一般為兩趟,一人一趟,一趟一般栽7棵,每棵一般有三五根秧。
這個時候,隊里的幾個老年男人(家鄉(xiāng)稱老頭子),也會在隊長的鼓動和安排下,天天白天拔秧,直到他們身體吃不消,或雙搶完成。
栽秧時,人雙腿站在泥田里,又是彎腰撅屁股,先是左手撿起一把秧把子,有的還習(xí)慣性地將其根部順手在水田里再撞洗幾下,右手拉去扎秧草,然后左手握著秧把子自然剔出每棵所栽的幾根秧,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接過,順勢將其從秧把子中快速剝離,按兩腿內(nèi)側(cè)三棵(新手是內(nèi)側(cè)栽兩棵,放線時就已向內(nèi)收縮了一棵的距離),外側(cè)各兩棵,將秧苗的根部一棵棵插進泥土里。動作自然連貫,眼睛就像老司機開車不看檔位一樣,根本不用瞧那秧把子。然后再插下一行,雙腿同步自然后退——“后退原來是向前”。
秧苗不能插得太淺,這是栽秧人的行為圭臬。否則風(fēng)一吹,秧苗就有可能倒臥,甚至?xí)≡谒?,不僅要補栽,還會遭到眾人的指責(zé)。在拔秧時,有個別男人可能因為太困累會偷懶,拔的秧把根部洗得潦草或根本就沒有洗,不僅挑起來很沉重,拋到水田里,在淺水中也很難洗,還很耽誤工夫。尤其是右手指接過那幾根秧苗時須用心撕扯才能剝離,動作不僅無法連貫,人還會更加受累,嚴重影響插秧速度。栽到這種秧把子的人,一般都會忍不住要罵人。根據(jù)挑秧時這些秧把子在秧田所處的位置,群情激憤下,大家很快就能鎖定是何人所為。一些心直口快的人會毫不留情地當(dāng)面指責(zé)。但如果是某個不在現(xiàn)場的打稻人或耕牛人所為,除了當(dāng)時的隔空責(zé)罵,晚上再在一起拔秧時,婦女們肯定不會輕饒他,笑罵中會群起用泥漿“給他洗頭”。
秧田里剩下的秧把子,兩三個半大的孩子——家鄉(xiāng)稱秧馱子,再逐擔(dān)挑起,接著拋甩。一般在吃過點心后,水田里秧把子足夠用的情況下,他們會主動學(xué)著補栽田里的邊角地。
也許有人要說,那種很重的秧把子,前面挑秧的人可能不會挑,后面的那幾個孩子可以把它們逐把在秧田里洗好后再挑去呀?,F(xiàn)實的問題是,雙搶時,任何偷懶的行為都會讓人不齒,在村里也是很快就沒人緣的。個別孩子那樣費工費力去做的后果,有可能會被一些人誤認為是找借口偷懶,“磨洋工”。他們一般都是寧愿少挑一些,也不想被大人誤會——找罵,最多只是在拖動的過程中順手清洗幾下。
栽秧與刈稻相比,雖然不用什么力,疲累程度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栽秧比刈稻彎腰撅屁股的幅度還要大,而且不像刈稻腰彎得受不了時,可蹲下來刈,還可以跪著刈。栽秧時除了換秧把拔拉扎秧草時,多數(shù)人會趁機站直一下身體,每個人每栽一把秧一般是不帶直腰的。
田里的淺水,在太陽的持續(xù)暴曬下,溫度是蹭蹭地往上冒。特別是到了下午,“田水沸如湯,背汗?jié)袢鐫姟?。婦女們光著腳只能硬著頭皮不挽褲腿迅速下田,讓褲腳直接入泥,既可緩解水燙也能有效阻防螞蝗的攻擊;男人們只好硬撐。大家彎腰栽秧時,下面蒸煮后背熱烤,雙手一直在不停地分秧插秧,隨著不斷的“汗滴禾下土”,都有“剛出狼窩又入虎穴”的感覺。許多人的腰腿已經(jīng)嚴重受傷,疲累也已遠遠超出了人體極限,再繼續(xù)承受這日漸加劇的大小腿酸脹手發(fā)麻和腰背脹痛,有人真會難受得跑到田埂上躺下嗚嗚的哭。何況插秧的三個手指一直不間斷地往水田的泥土中插,兩三天下來,就會被水泡得發(fā)白,指尖脫皮能如同薄紙,如果不巧正插在埋在泥土中豎起的剛割不久的稻樁或碎瓷片上,還會受傷。
讓人心酸的是,受傷的手指,鄉(xiāng)親們只是在相對水清的地方洗一洗,再放進嘴里吮吸一下,一般還在冒血,便套上家鄉(xiāng)稱之為“秧管子”的橡膠指套,繼續(xù)帶傷插秧——當(dāng)年的鄉(xiāng)親們,對破傷風(fēng)都還沒有什么概念。
由于栽秧可以不受別人的限制,大家栽著栽著,受一些人影響,盡管都是極度疲憊之人,自覺不自覺又都被帶入到新的比賽模式中。常常,后栽的快手會把前面的人關(guān)秧——前后的人把中間的人關(guān)在秧田中間。被關(guān)秧的人也不得不接受技不如人的現(xiàn)實。這也是那些自尊心很強的人后來“恨命”苦練栽技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雨天里,哪怕是三伏天里很少出現(xiàn)的一天的連續(xù)大雨,雙搶時勞力們也是不可能歇工休息的,包括早晚的拔秧。看場的堅守在崗位上,謹防人畜踩踏稻場;不能打稻的,不須踩水的,都穿戴著蓑笠(后為雨披)不是拔秧就是栽秧。曠野中,漠漠水田,白茫茫的雨幕,零星的幾個穿戴著蓑笠或雨披的人正一人一牛,相互配合著緊張有序地走犁弄耙,就近的田埂上靜靜地站立著撐著油傘等候看牛的人;其他的人都集中在別的水田里有序地默默勞作。這種特別艱辛的,讓人看到會忍不住流淚的勞動場景,恐怕只有那些不諳農(nóng)事的騷人才會就此唱出田園牧歌,甚至是“飽含深情”地寫得很有詩情畫意。
原來刈稻的人去栽秧后,生產(chǎn)隊還有一些未放倒的稻。隊長為了充分發(fā)揮那些在家還不能到隊里跟班掙工分的少年,和部分已不能參加集體勞動的老年婦女的作用,早在雙搶開始后不久,就已分塊通過獎勵工分的形式,放寬時限發(fā)包給了相關(guān)的家庭。如果發(fā)包外仍有還沒刈的稻田,在摜桶或打稻機將至的前一天,栽秧的人也會趕去再刈稻。其間,只要哪道工序可能會影響雙搶的整體進度,隊長都會提前做好相關(guān)人力的調(diào)配。
【圖文編輯】老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