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華|墨翠溢香.德馨流芳
——懷念李六珍先生
我的辦公桌玻璃臺板下壓著一份請柬,整整一年了,我?guī)缀趺刻於伎此鼛籽?。請柬上“李六珍書法遺作展”八個漢隸,十分瀟灑漂亮,而對面上赫然突出一個草書“秋”字最令人叫絕。
記得杭法基先生在去年六月十五日李先生書法遺作展座讀會上對“秋”作了恰如其份的解釋。他說:秋是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作為書法家李六珍先生為之奮斗一生的書法藝術臻于上乘,豐收在望的季節(jié)。的確,李先生的書法,熔碑帖于一爐,晚年又作新的艱辛跋涉,全身心投入對于右老書法的研究,力求化于(右任)、黃(賓虹)、林(散之)諸家風格于一身,為此作出孜孜不倦地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眼看他爐火純青的書法藝術就要跨上一個新臺階時,可惡的病魔奪走了先生的生命。這不能不叫人為之扼腕嘆惜。
我與李先生相識二十多年,受李先生耳濡目染,先生所談多為書法。只要一談起書法,總是興奮不已,不知疲倦,一談就很遲。雖家中時有貧困,先生亦不言愁苦。
李六珍書陳毅元帥詩
先生書法好,人品更好。幾十年來,他從不以書法家自居,更不以我市書法界老前輩和權威自居。他的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展,作品入選,只把證書收起來了事,從不在人前炫耀。我市不少頗有成就的書法家都與先生切磋過書藝,并得其教益。許多慕其書藝、求其作品者,源源不斷而來。無論是帶宣紙的,不帶宣紙的,甚或是求得李先生作品另有所圖去作“敲門磚”的,先生總是有求必應,不怨不怒,更談不上什么報酬了。我曾問先生:“你貼出大量的紙、墨、筆,個別人對你還毫不客氣,你圖什么?”先生淡然一笑,說:“他們喜歡就行了”。先生看待名利是何等的淡泊,這與那些追名逐利而不擇手段的人相比,何啻云泥之別!
李六珍書法
李先生為發(fā)展鋼城的書法事業(yè),培養(yǎng)書法人才,獎掖后起之秀作出了大量的工作。許多受過他指點、得其教益的后起之秀,對他們的每一進步,每一成就,李先生都充滿著由衷地喜悅,并及時給他們以祝賀和勉勵。至于個別小有名氣,自恃是“書法家”,因而不把先生放在眼里的后輩,先生總是淡然處之。相反,先生對自己的書法追求卻老而執(zhí)著,老而彌嚴。他說過:“除了少數書法大家有超越古代和前輩的上乘之作外,現在的大部分書作還達”不到古代普通人書寫的水平”。這是他對古今書法作深入比較后的一家之言,是否精當且不論,但至少我們應把這番話看作是他對自己的鞭策,同時也是對書法界某些銅臭氣太重、稍有名氣就不可一世的人發(fā)出的震聾發(fā)瞆的驚世之言。
現在,李先生離開我們已兩周年了(忌日1993年7月18日),但他和藹可親的音容笑貌,謙虛待人不求名利的高風亮節(jié);扶掖后輩培養(yǎng)人才的辛勤勞作,鋼城人民是不會忘懷的。值此李先生逝世兩周年之際,謹寫此文表示我對先生書道人品的敬重,寄后死者對于他的不曾忘卻的懷念。
本文寫于1995年7月17日
附
李六珍先生簡歷
李六珍(1930-1993)又名李子厚,1930年8月,李六珍出生在湖南藍山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他的曾祖父李培元為前清舉人,家道富裕,聲譽頗著。
1948年8月,十八歲的李六珍先后在仁育小學、塘下小學、新圩小學任教。1951年8月,重新考入嘉禾一中高中部讀書。
1954年10月,品學兼優(yōu)的李六珍高中畢業(yè),被湖南省教育廳選送武漢中南民族學院研究班深造。一年后,提前畢業(yè)。分配至該校圖書館任辦事員。1958年元月,李六珍奉調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劇二團任樂隊隊員。7月調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任樂隊隊員、資料員。1959年4月,為支援新興重工業(yè)城市馬鞍山的文化建設,李六珍從省黃梅戲劇團調來馬鞍山黃梅戲劇團任樂隊隊員兼資料繕寫員。1971年元月,因工作需要,李六珍調入市圖書館任采編組長,同年被選為省圖書館學會理事。李六珍工作勤奮,待人憨厚,為人樸訥而斯文內涵。上世紀70年代,曾5次被評為市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由于李六珍工作出色,成績顯著,1980年元月,市政協二屆一次會議召開時,李六珍被特邀列席會議。
李六珍自幼愛好書法,于書法藝術上有扎實的功底,過人的才情,深厚的修養(yǎng)。其書法作品以楷書和行草見長??瑫鑫喝胩?,兼收并蓄,豐腴而遒勁,樸質而靈動;行草淵源于二王,六十歲后則心儀于右任,于魏碑行草頗有心會,開合有度,擒縱自如,堪稱馬鞍山一絕。其作品多次在省、市展出。
1982年4月,李六珍調入馬鞍山市太白書畫院任畫師。同年8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他還是安徽省書法家協會理事,馬鞍山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馬鞍山市政協委員。
作者簡介
張健華(1947~),1966年高中畢業(yè),1968年下放宣城縣楊柳公社。1971年~1978年分別在楊柳公社中學、寒亭公社中學和馬鞍山市第七中學任教。1980年畢業(yè)于安師大分校后在馬鞍山市第八中學任教。1991年調中共馬鞍山市委黨史研究室工作至退休。
曾是馬鞍山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秘書長,馬鞍山市文史館館員,市歷史學會、市太白詩社、當涂縣李白文化研究會理事,市寫作傳媒學會副秘書長與顧問。
有詩歌巜黍離集》、《兩美集》、《形聲集》、散文《佳雨集》、日記《文革初年》、《愛情故事》,書信集巜白云黃鶴寄情深》。主編巜當代馬鞍山港口發(fā)展史》,執(zhí)筆《中共馬鞍山市地方史》(第一卷)、《中共馬鞍山市地方史》(第二卷)、《馬鞍山市志》、《馬鞍山公安史稿》,以及巜江東烽火》、《江東壯歌》、《江東改革潮》、《今曰馬鞍山》、《陳毅百年》、巜吳楚橫山》、《歲月情思》、《歲月如歌》、巜放歌三十年》、《詩城風韻》等書的編寫工作。
【配圖編輯】老驥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