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有著許多的藩屬國、附屬國,周邊大部分國家都在其中,韓國、日本也是其一。這些國家都會給中國進行朝貢,朝貢的歷史基本上延續(xù)到清朝,大多史籍都會有記載。不同的是日本跟韓國卻是極力否認,比如說日本在1784年挖出過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關于這個金印持續(xù)了整整一個多世紀的爭論,后來日本經(jīng)歷過明治維新便更加不愿承認朝貢過了,便有日本專家站出來說這是假的。
很不巧,當時的清朝衰敗無能,加上沒有同時代的進行對比,也就沒能進行反駁。一直到建國后中國的考古事業(yè)恢復,80年代可是考古事業(yè)的黃金階段,1981年的2月,便有人在江蘇揚州的一個小村莊挖出了一枚東漢廣陵王玉璽金印。這枚金印是劉秀九子劉荊的金印,與日本的那枚制作年份僅相差一年。1989年便進行了對比,不管是形制還是年份高度相似,這石錘也無法再讓日本人反駁了。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歷史是無法空憑猜測、否認改變的。韓國同樣如此,為了擺脫漢文化,他們更改首都名字,還想更改國名。只是因為漢城這個名帶有漢文化氣息,而朝鮮是朱元璋賜的,但就像前面所說,歷史無法否認。不愿意承認的文物都會給出一個真相,韓國的一塊碑便是如此,上面的七個漢字讓韓國人直呼不可能。
事情得從1963年說起,這一年,韓國的首都漢城(當時尚未改名)發(fā)生了一場大洪水。洪水實在過于勇猛,竟然將一塊數(shù)百年前淹沒的碑沖了出來,但韓國人一看這碑上的七個漢字便憤怒了。只見上面寫著大清皇帝功德碑,大清皇帝功德碑的出現(xiàn)更早源于1636年,當時明朝尚未滅亡。不過皇太極在這一年已經(jīng)稱帝,第一件事便是進攻朝鮮,解除后顧之憂。他沒用多少時間便征服了朝鮮,第二年仁祖投降,成為大清的藩屬國。
皇太極便要求朝鮮為他設立功德碑,這一年的六月開始找材料,因為其歷史意義,朝鮮王朝大多都不樂意。可他們打不過,只能立,碑文內容以及書寫格式都是按照清朝要求所來。兩年后,大清皇帝功德碑建成,下邊還設有仁祖對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的銅板。從這以后,清朝只要有使者訪問朝鮮,便會去看這塊功德碑。
一直到1894年,這一年甲午海戰(zhàn)爆發(fā),清朝勢力被逐出朝鮮。本來一開始朝鮮還在觀望,畢竟這么多年的宗藩關系了,這一戰(zhàn)之后才徹底失望的。于是朝鮮跟日本之間便形成了宗藩關系,反清勢力便將所有歌頌清朝的迎恩門、大清皇帝功德碑全部推倒。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們認為這塊碑是恥辱,也拒絕承認曾經(jīng)的宗藩關系。這就跟掩耳盜鈴有些相似,既然不想承認,那碑自然不能出現(xiàn)。
不過他們沒有毀去,而是將其埋入地下,1963年才重新被大雨沖出來。這一次,他們才開始正視“民族恥辱”,將其保護起來。其實他們一直以來都是把這塊碑當做是恥辱碑來看待的,所以想法設法的不讓它出現(xiàn)。這次才算是承認,后來八十年代還在周圍建立了公園,民族主義者倒是沒有罷休,2007年試圖對其進行破壞,效果不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