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孝,字云樓,自號雙塔主人,陽城白巷里(今潤城鎮(zhèn)下莊村)人,明代陽城巨商。
李思孝大約生于明成化或弘治年間,卒于萬歷年間。李家共分四支,在白巷里是個大家族,李思孝是長門長支。其祖名子釗,父名譽,兄弟中他排行第二,兄名思忠,弟名思恩。
明初朝廷實行“開中制”,陽城的冶鐵業(y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在境內的沁河、蘆葦河、濩澤河、澗河四條較大的河流沿岸,形成連片的冶鐵村落。潤城是當時聞名遐邇的冶鐵重鎮(zhèn),不僅有鐵壺、鐵鍋、鐵籠,鐵鏊等遠銷大河南北的名牌產品,而且有為皇宮生產鐵器的“待詔爐”。與潤城比鄰的白巷里,原名黑松溝,因溝中布滿煉鐵爐,夜晚火光沖天,人稱“火龍溝”。冶鐵致富的居民,砍光溝中松樹,修房蓋屋,使散居于溝中的上中下三個小山莊連成一片,于是改名“白巷里”。當?shù)鼐用褚徊糠衷诩议_爐煉鐵,一部分常年在外販鐵買貨,合伙經商。元代時,陽城商幫業(yè)已成形,至明初,白巷里已有李、楊、曹、徐等足跡至豫、青、察、魯、皖、粵等省的大商戶。
李思孝于16世紀初繼承祖業(yè),發(fā)揚光大,在河南開封、周口,安徽亳州、泗州、潁州、壽州,山東曹州等商埠,均設有莊號。
他家財無數(shù),樂善好施。“如宗屬有貸,毀券不計;歲荒粥饑,遠邇行哺;徒杠輿梁之缺,修舉備至”。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隆慶六年(1572年),他歷時11年,耗銀6000兩,在村東3里處的海會寺,建13層琉璃如來塔一座,創(chuàng)佛殿20余間,塑金身佛像幾千尊,印佛經數(shù)萬卷。其家財之巨,可見一斑。
李思孝經商致富之后,開始在仕途上尋找出路。他崇儒重教,謀求仕進,不僅自己“以貲授品官”,而且延師興學,為子弟營造讀書環(huán)境。他在村中辦私塾,在海會寺辦書院,把李家子弟引向了仕途。他的弟弟李思恩,在明嘉靖甲午(1534年)科鄉(xiāng)試中奪得亞魁,后官至湖廣鄖陽府同知。他的侄兒(大哥李思忠的長子)李豸,于嘉靖辛丑(1541年)中進士,后官至山東左布政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思孝的侄孫、李豸的兒子李可久,也于明嘉靖壬戌(1562年)中進士,成為陽城父子同中進士的首例,成就了前無古人的科舉業(yè)績。李家先后中進士6人,是陽城名列前茅的科宦世家。
與李豸同在海會書院讀書的還有白巷里王家的王國光、郭谷里陳家的陳天佑,他們均于嘉靖甲辰(1544年)科高中進士,成為陽城東鄉(xiāng)較早的一批進士。在他們的帶動下,白巷里出進士16人,郭谷里出進士16人,成為陽城明清出進士最多的兩個村落。
李家崇儒重教的風氣,不僅影響了相鄰的兩個村莊,而且影響了周圍的十幾個村落,像陽城的潤城、屯城、沁渡、上佛、下佛,沁水的端氏、郭壁、竇莊、湘峪、王街等村,都持續(xù)了數(shù)百年的科舉輝煌。在這一片方圓不過二三十里的河濱山谷,明清兩代出過50多名進士、上百名學者詩人。濃郁學風,至今不衰,追根溯源,李思孝功不可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