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間,相傳由唐人張打油而得名。此后瓜瓞綿綿,不斷發(fā)展,表現(xiàn)出活躍的生命力。這類詩一般通俗易懂,詼諧幽默,有時暗含譏諷,風趣逗人。非情趣盎然者不能為之。
《雪詩》·張打油
江上一籠統(tǒng),井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這首詩便是打油詩的起源。中唐時代,有一位姓張名打油的人,他就愛作這樣的詩,在以詩賦取士的唐朝,他的詩確是“別樹一幟”,引人“注目”。在后人看來算得上一鳴驚人,開創(chuàng)了一個嶄新的打油詩體,名垂千古。此詩描寫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寫,由顏色而及神態(tài)。通篇寫雪,不著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躍然。尤其是最后一個“腫”字非常傳神,遣詞用字,十分貼切、生動、傳神。用語俚俗,本色拙樸,風致別然。格調詼諧幽默,輕松悅人,廣為傳播,無不叫絕。
《猜謎詩》·歐陽修
大雨嘩嘩飄濕墻,諸葛無計找張良。
關公跑了赤兔馬,劉備掄刀上戰(zhàn)場。
據(jù)說這首打油詩寫于一次飯后。歐陽修到一家新開張的酒家吃完飯后,店主詢問菜的味道如何。歐陽修于是用猜謎和諧音的手法題寫了這首打油詩,巧妙地道出了“缺滋少味”:第一句“無檐”即無鹽;第二句“無算”即無蒜;第三句“無韁”即無姜;第四句“無將”即無醬。
《竹筍燜肉詩》·蘇東坡
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蘇東坡號稱“東坡居士”,盡管仕途不順,屢遭貶黜,但其豪放之情不減,仍快樂地盡享美食,東坡好吃肉,杭州名菜“東坡肉”正式蘇東坡所創(chuàng)制。
《春雨》·解縉
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
跌倒解學士,笑煞一群牛。
歷史上寫“打油詩”最多且最出彩的,當屬解縉,他從小聰穎過人,8歲時就能文能詩,18歲那年,解縉在鄉(xiāng)試中得了第一名解元,當時天下小雨,解縉喜極不慎滑倒,村人笑他。于是他出口成章作了這首打油詩。聽到解縉隨口吟出的打油詩,大家笑得更歡了。
有一次,朱元璋約解縉一起釣魚,皇帝一條都未釣到,解縉卻釣了好幾條,見朱元璋面有不悅,解縉樂呵呵地為朱元璋送上一首打油詩:數(shù)尺絲綸落水中,金釣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
《除夕詩》·唐寅
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
歲暮清閑無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
明代大才子唐伯虎曾一度因生活困頓不堪,到了除夕年貨還沒置辦齊全,一首打油詩生動地吟出一種別樣的“除夕”味道。
《諷“到此一游”詩》·孫維奇
粉白墻上狗屁多,不成詩文不成歌。
如若是有真才學,為何當年不登科?
在名勝古跡亂涂亂抹,看來古已有之。據(jù)說此詩乃清代舉人孫維奇一日去安徽姥山游覽,發(fā)現(xiàn)塔壁上刻著“×××來此”、“×××到此一游”以及一些粗話、臟話等,甚為反感,遂寫下一首打油詩予以辛辣諷刺。
古代某考生
未曾提筆淚漣漣,苦讀寒窗十幾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染黃泉。
從前,有個考生,寫了半天,文章還沒寫成,忽然靈機一動,在考卷下寫了這首打油詩,主考官批閱試卷時,看到這首打油詩,覺得好笑。于是提起朱筆,在他每句詩后面分別寫了“不必”、“未必”、“勢必”和“ 何必”八個大字。這樣,整首詩就成了:未曾提筆淚漣漣---不必,(用不著哭哭啼啼.)苦讀寒窗十幾年---未必。(不見得苦讀十幾年.)考官要不把我取---勢必,(那是一定的了)回家一命染黃泉---何必。(何必用死來嚇唬人呢。)
許多精彩的打油詩確實比好多正統(tǒng)的詩歌更有意思。打油詩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識性和故事性,還有就是通俗性。不但詩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譏諷,包容文史知識,體現(xiàn)名人的個性、愛好、軼事和思想,而且很多與詩有關的故事也很生動有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