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滑縣輿地踏勘記

滑縣輿地踏勘記

    滑縣地處中原腹地,南北要沖,載于典籍的史實和遺存豐富繁多,這是滑縣與生自帶的和不可再生的文化寶藏。千百年來,隨著風雨剝蝕,日月陵替,加之黃河沖溢和戰(zhàn)爭兵燹,使得滑縣的山川風貌和自然景觀存在著較大的古今差異,所以很多舊跡書上常見,而地上難尋。探尋輿地變遷,指認風物舊址,是做好歷史文化發(fā)掘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己亥年初秋,天高云淡,四野如碧,方中文史研究員紫翁、袁宏、檀言、文米十和文史學者林國棟、楊啟賢、閆鷹、劉中等一行九人,在查閱大量史志資料和研究論證的基礎上,趁著周末擬踏勘滑縣古城遺跡遺存,尋找與古滑縣有關的歷史文化印痕。

此次踏勘項目和具體計劃,已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討論準備。本次踏勘,完全自愿,費用AA,眾人志趣相投,決意前往。

此次參加踏勘的考察組成員融合了各類型人才,大家懷著為歷史負責,為滑縣人民負責,為子孫后代負責的態(tài)度,參照志書、史書記載,并經(jīng)過細致對比,詳細分析,認真研究,最終確定了踏勘目標和線路。

考察組一行使用地圖、皮尺、羅盤、GPS、雷達、高精度測距儀和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技術等進行有效測量計算,以達到踏勘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任務安排:紫翁負責總策劃、總統(tǒng)籌;袁宏負責部分踏勘點的史料搜集、講解、皮尺丈量和后勤保障;檀言負責部分踏勘點的史料搜集、講解、攝影和書寫部分踏勘記;林國棟負責路線引導、講解和攝影;劉中和兒子負責羅盤定位和GPS、雷達、高精度測距儀和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技術等進行有效測量計算;楊啟賢負責踏勘項目分析;文米十負責攝影、書寫踏勘記和后勤保障;閆鷹負責記錄。

踏勘小組還特別聘請杜冠章先生擔任場外總顧問,很多史實細節(jié)都得到了杜先生的校正和指導。

    8月28日早上6點,在規(guī)定地點集合,統(tǒng)一就餐,分乘車輛出發(fā)。根據(jù)路線安排,首先進行第一站白云茅屋遺址尋蹤。

白云茅屋遺址

據(jù)《滑縣志》白云茅屋圖說:“宋西隱先生白云茅屋,在城南堤上龍王祠旁。先生當元末避亂,此構屋數(shù)椽,柱二,有白云覆其上,目以名屋,意龍王氣云。先生王云成王耶,抑圣作當斯云,際會造物者,預有以洩其北乎,圖茅屋白云第一。”

滑臺十二景之一“白云茅屋”

白云茅屋是滑臺十二景之一,在城南門外二里瓠子堤上,元末,宋文恪公訥自鹽山令解組歸隱于此。其先尊宋忠肅公嘗構西亭于瓠子堤上,題曰西隱。文恪更筑草堂,號曰白云茅屋。自接茅數(shù)椽往往有白云覆其上,因以名屋。后世司土者禱雨于此,又于屋旁建龍祠。嘉靖年間,知縣任公環(huán)重建茅屋,匾曰文恪草堂。登是堂者,但覺地迵天高,風清日朗,而白云縹緲之景,猶儼然在目。

《河南通志》載:“白云茅屋在滑縣西南瓠子堤上,元末宋訥隱處?!倍〕笈f《滑縣志》載:“白云茅屋在瓠子堤上,元末宋訥歸隱處。明嘉靖三十一年,知縣任環(huán)重建。”白云茅屋為滑臺十二景之一。

考明知大名府事仁和張瀚《重修白云茅屋記》,明上黨任環(huán)《重修白云茅屋記》,明云陽劉三吾《白云茅屋賦》,明方孝孺《題白云茅屋》詩,清長垣郜煥無《題白云茅屋》等皆有記載。

今白云觀內(nèi)供奉圖

當車輛緩緩駛入白云觀牌坊停在一座土山下后,一行人先觀察地形地貌,再拾級而上。上面有廟和兩個亭子,廟前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石碑一塊,上書“瓠子堤遺址”,碑后文字介紹也叫“金堤”、“漢堤”。因高出地平面數(shù)十米,卓然獨立,故有土山之稱,實昔日所謂南瓠子堤之殘堤遺存。廟中東墻立有明朝國子監(jiān)祭酒、“開國明師”宋訥像,進一步印證白云茅屋遺址確在此處。元朝末年,宋訥棄官隱居于此,因蓋有茅屋數(shù)間在河堤高峻之處,常有人看見白云在茅屋四周繚繞回環(huán),故稱“白云茅屋”。

堤之后,根據(jù)采訪線索再往西側縣婦幼保健院院內(nèi)尋找蛛絲馬跡,但見地面平闊,四周早已被高墻遮蓋,只得乘電梯直達樓頂,北邊一帶林木蔥郁,其形勢和白云觀瓠子堤隱約相連,現(xiàn)在雖被挖平,也可想見昔日金堤之勝概。同行檀言和劉中各持論據(jù),大家便在樓頂共同指辨,復以城關老人回憶為證引,一致認為舊日之白云茅屋遺址,當在滑縣舊城城南瓠子堤上,其位置大約在今日白云觀和婦幼保健院一帶。

雙潭秋月與龍門夜雨

站在婦幼保健院樓頂南望,一大片建筑工地上,工人們正在辛苦地工作著。他們不會想到很久以前這里曾是滑縣十二景之一的“雙潭秋月”,現(xiàn)在即將被壓在幢幢大樓之下。

滑縣十二景之一“雙潭秋月”

《重修滑縣志》記載:“雙潭即雙龍?zhí)?,在城南門外三里龍王廟之堤下,東西有兩巨潭,廣皆數(shù)頃馀。相傳古有龍斗于此,積水成潭,遂名為雙龍?zhí)叮p潭之間駕一長虹板橋,游人往來可由南岸以通北岸。每當秋水澄清之際,藻絲荇帶隨風流動,潭內(nèi)錦鱗游泳歷歷可數(shù),沙鷗翔集與波浮沉。至秋深,則蒼茫大澤,荻蘆蕭蕭,三五之夜,潭光月色,上下輝映,尤為勝概云?!?/span>

又載:“雙龍?zhí)对诔悄祥T外龍王廟東西。世傳有龍斗于此。故名。東潭地十頃六十畝,西潭十頃四畝,向有魚蓮。本縣十二景中雙潭秋月即此。”

據(jù)史志記載“雙潭”即為雙龍?zhí)?,在舊滑縣城南門外三里處龍王廟的大堤之下。挨著大堤有兩處巨潭,積水上千畝。一為南潭水,一為西潭水。西潭又分兩潭,東潭十頃六十畝,西潭十頃四畝,兩潭之間架有長虹板橋,游人來往可有南岸通往北岸。每當秋水澄清之際,潭內(nèi)錦鱗游泳,沙鷗與碧波浮沉。至深秋,蒼茫濕地,蘆葦蕭蕭,潭光月色上下輝映。岸邊有龍王廟,相傳有龍在此爭斗,積水成潭,遂被命名為“雙龍?zhí)丁保涮端铒L渺,波濤千重,舊時有魚蓮,曾是昔日勝景。所謂“雙潭秋月”之景,即指西潭之水。

滑縣十二景之一“龍門夜雨”

《重修滑縣志》又載:“龍門在城南門外三里,雙潭西龍門斗口,即宋歐陽文忠《論修河狀》內(nèi)所謂‘滑州南有龍門埽者’是也。龍門為形勝之地,峭壁對立。懸崖千尺,東西相望形若巖關。其上則長堤互亙,蜿蜒十里;其下則積潦所歸,夏秋之交,水深數(shù)尺,非扁舟不能利濟。若值風雨入夜,大聲發(fā)于水上,頗有龍騰雨施之概。倘或秋雨連綿,時至夜深,而漁火明滅于龍門之間,景亦清絕。”

根據(jù)志書敘述及考察組成員反復探討推測,滑縣十二景之“雙潭秋月”“龍門夜雨”二景舊址,當在舊縣城南門外三里西的西潭水處,其位置大約在今日宏達地產(chǎn)正在建設的夢想城居民樓一帶。夢想城未建之前,該處一片洼地,黃沙漫坡,現(xiàn)在舊時痕跡已蕩然無存。

舊滑縣水域分布圖

南潭水可能是今黃龍?zhí)?。?jù)《重修滑縣志》載:“黃龍?zhí)对跂|南鄉(xiāng)廣訓區(qū),東至吳村,西迄悅莊,南及干柳樹,北抵朱照。潭之周圍約二十里有奇,東西寬三、五里不等,南北長十余里。相傳漢時河經(jīng)此地,既而水退,遺一潭水,歷年不竭,內(nèi)有黃龍潛焉,故名?,F(xiàn)在盡是沙漠,種植森林亦成業(yè)焉?!秉S龍?zhí)都磁f城之南的南潭水,相比西潭則更巨更廣,約數(shù)百頃,周圍長二十多里,東西最寬度五里,南北最長處十余里??h志載東至吳村,西到悅莊,南及干柳樹,北抵朱照。而現(xiàn)今之規(guī)模不損往日。據(jù)傳漢代黃河流經(jīng)此地,河水改道后遺留一潭深水,經(jīng)年不涸,潭內(nèi)有黃龍潛游,因此而得名。根據(jù)舊縣志水域圖標注位置名稱對應,南潭應為今日之黃龍?zhí)?。(見舊滑縣水域分布圖)

踏勘組隨即啟用車載計程器,自西潭位置處至城關南門,恰好三里之遙。

舊縣城之清源門(小西門)

數(shù)分鐘后,當大家還在車上進行探討之時,車子已經(jīng)到達滑縣舊城(城關)小西關。根據(jù)史書記載,滑縣古城之城郭,當初始于滑伯修筑滑臺,“后人增以為壘”,遂為長期扼守白馬津渡的滑臺城,但“滑之土性疏,城易傾于雨,歷修歷圮?!彼缘搅嗣骱槲涑酰瑫r任滑縣知縣諸弘道創(chuàng)修新城,有磚砌城門四個,有水門一個以通水路。至嘉靖時,滑縣知縣張佳胤重修,城垣亦改土為磚,而東西南北四門更名之曰長春門、嘉禾門、南熏門、拱極門,水門則名清源門。歲久又復傾圮,仍以土覆裹。到了崇禎年間,滑縣知縣羅壁又易磚加灰,而城乃堅固。清乾隆癸酉(公元1753年),知縣吳玉麒又重修,“城周圍九里,高二丈五尺,闊二丈有奇,城上窩鋪五十二座,炮臺二百二十座,垛口一千三百五十二?!钡拦夤镂矗ü?823年),知縣胡天培又重修,“城周匝九里七步。高二丈八尺,闊二丈有奇,炮臺二百二十座,垛口二千七百三十有九,又獨力捐修五門城樓、城門洞、吊橋、城壕,需銀一萬九千余兩。”

   


滑縣舊城清源門(小西門)舊址

踏勘組停車位置正是滑縣舊城小西門,古時叫“清源門”,也叫水門,其外貌已不復存在,根據(jù)村民指示,尚有輪廓可辨。

小西關的村民胡新明先生為我們做了詳細講述,他指著二街的向北、向南胡同說:這里就是小西關的城門,現(xiàn)在沒有了。


他領著我們走到一處長滿荒草的洼地處說說:這里就是小西門古城墻遺址,當時城墻外有街,住有十幾戶人家。正在說話的時候,二街張姓支書正好路過這里,他說:城墻下的護城河里后來挖出來不少刀槍,土里還裹著血塊,據(jù)說是打叛徒吳蘭田的時候留下來的。當時戰(zhàn)斗打的很激烈,很遠都能看到火光沖天,聽見槍聲一片。后來聽說這里是死人最多的地方。當時城外住著十幾戶人家,聽說快打仗了,在戰(zhàn)前居民都搬走了。如今的城門內(nèi)外很繁華,深巷里能夠留下這一片遺跡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

舊縣城嘉禾門(西門)

踏勘組繼續(xù)前行,不多時,車子??恐兄荽蟮缆繁毙∈瘶蚺?,蓋此處即為滑縣舊城西門,古時叫“嘉禾門”。目前西門已不復存在,僅剩下護城河石橋一段,叫“廣濟橋”。橋邊有古槐一,依然生意盎然。按照志書所載位置,即在此處。

舊縣城嘉禾門(西門)、廣濟橋舊址

嘉禾門位置在現(xiàn)在中州大道北側,安陽市第二中學西墻外,嶄新的現(xiàn)代化公廁后的一片竹林之中?;蚴菫榱私o踏勘增添些惆悵之情,天高云淡的好天氣忽然下起了蒙蒙細雨,空氣清新了不少,也涼爽了許多。

天臺山和狗脊山

站在僅存的殘橋上,極目西望,一排排大樓矗立眼前。根據(jù)志書記載和村民指辨,此處即為天臺山舊址所在。如今天臺山早已渺不可尋,但見道路縱橫,高樓林立,一派繁華景象。

天臺山舊址

天臺山為滑臺十二景之一,被譽為“天臺表勝”。據(jù)《滑縣志》載:“天臺山在城西門外橋北迤西數(shù)十步,山一成,高數(shù)丈。宋天禧三年,河決滑州天臺山旁,詔發(fā)丁夫萬人塞之以近天臺山麓,名天臺埽。今雖河流久徙,而堤埽依然如故。且黃沙西擁,岡嶺起伏,俱奔赴于此山之北,形勢甚壯。此山向稱名勝,巔平而闊,最宜登高,俯瞰城郭,煙樹歷歷如畫。詠唐人‘黃河曲里沙為岸,白馬津邊柳向城’之句,恍見當日光景云?!庇州d:“今城西郭外有高堤,闊百步許,上有關帝廟,俗呼為高臺廟,疑即此?!?/span>

《宋史·河渠志一》: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六月,滑州“河溢城西北天臺山旁,俄復潰于城西南,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歷澶、濮、曹、鄆,注梁山泊;又合清水、古汴渠東入于淮”。

《清一統(tǒng)志》載:“天臺山在滑縣西?!?/span>

天臺山,其實是當年在黃河大堤上人工修筑的高臺,是用來觀河水的監(jiān)測站。根據(jù)志書所描述的地點,經(jīng)米尺丈量、DPS跟蹤,羅盤定位,縮小其具體位置后。幾位研究人員又進行比對,確定其具體位置在舊縣城西門(清源門和嘉禾門)外正西方向,如今的滑縣城關滑興路西側及小西關和大西關之間。民國《重修滑縣志》中也有縣域圖進行了明確標注。該處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堤尚存,且有沙丘連綿,后來因建設開發(fā),大堤被慢慢拉平。如今開有大路,地面平闊,筑滿樓宇,往日之山蹤跡已失,山的模樣盡不可尋。大概就在德遠新天地樓盤和戲曲廣場一帶。這里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有戲曲愛好者聚集在這里,邊拉邊唱,甚是熱鬧。

踏勘天臺山后,一行人驅(qū)車順滑興路向北,尋訪狗脊山殘坡,即今滑縣衛(wèi)校西南隅之一段高坡。坡頂距地面約可五丈,坡南緊鄰衛(wèi)校,北側一帶砌有石頭護坡,想是偌大丘山,土石早被挖去,為防止滑墜,故而筑此護坡。一眼望去,坡下已是錯落住戶,輻輳人煙了。在坡上踏走,但見雜草叢生,一派荒涼,已不復昔日狗脊山之逶迤氣象。說話間,綿綿細雨落入山上,草色若碧,如顆顆珍珠滾落而下。狗脊山原為滑縣十二景之一,被譽為“狗脊云封”。其地在古城外西北隅,與天臺山毗鄰。

         滑縣十二景之一“狗脊云封”殘坡

據(jù)《滑縣志》載:“狗脊山在城外西北隅,近依城垣,形勢與雉堞對峙,因舊產(chǎn)狗脊仙草可以入藥療病,故名狗脊山。暮春之初,仙草竟發(fā),拾翠踏青、登峰釆藥者時有其人。山雖不高,每一登臨,北望黎陽大伾、善化諸山,嵐光翠微,近在眉睫間,盡可籠而有之。當旭日初生,或斜陽返照,而朝云暮靄橫繞于半山之際,樹色草色,蒼茫莫辨,致樵蘇之徑如被封鎖,亦培塿中之一也。”

此山如今更像一道土崗,崗上草木蔥蘢,雜亂無章。樹叢中有一小路,崎嶇延伸而上,忽左忽右,兩邊灌木葉繁而多刺,偶有酸棗樹掛滿小棗,色已微紅。樹下草中有許多枸杞,已經(jīng)到了成熟期,紅色果實,甚是喜人,可入藥,可泡茶,也可熬粥。

還有許多鬼棘棘,又名棘棘狗、蒼耳子等等。小時候調(diào)皮的孩子常常把棘棘狗扔進別人的衣服上,或者頭發(fā)上,再揉兩下,必引來一片哈哈大笑。這種草只要有一片空地就會不問地勢、不問肥貧地生長,霸道地搶占其他植物的空間,給貧瘠露膚的土地穿上一層綠衣。

考狗脊山名稱由來,一說因山峰如狗脊背,一說因長有狗脊草而得名。同行林國棟先生傾向于縣志所言,劉中道長堅持前者。雖爭論不下,但是狗脊山必與此種草類有密切關系,蓋此草為藥中神物,故被譽為仙草。

各種草木之中還穿梭有小型黃褐色野生動物,因行動較快,不可辯其種類,卻為此山增添人跡罕至之感。

按照志書所載,狗脊山在城外西北隅,近依城垣,形勢與雉堞對峙。其遺址應在滑縣舊城西門(嘉禾門)外西北方向,即今大西關以北,滑興路與中州大道交叉口向北約一公里處,并向東西北三方擴展。狗脊山緊挨城墻,與城墻上的垛口相對。因年代久遠,狗脊山往日之勝不再,其遺跡略可尋覓。現(xiàn)存遺址東西走向,長約200米,南北寬約50米。山上有路,有樹,有草,有動物,也有棘棘狗和枸杞生長其間。經(jīng)踏勘學者認真研究,結合史志所載,確定狗脊山應在滑縣衛(wèi)校后邊,也或是當時狗脊山一部分。五日后筆者曾再次前往踏勘,山東側洼地種有紅薯、花生和玉米,地里有幾個墳頭,立有清朝處士石碑。還有才燃燒過留下的灰燼。

追今扶昔,感慨萬千?!疤炫_表勝”、“狗脊云封”之人間美景已封存記憶之中,只能在書中和老人的談笑間去感悟其雄壯之態(tài),靈秀之美,回味其亙古悠長的傳奇了。

宣防宮和瓠子堤

車輛在雨中向北行駛,過北環(huán),入森林公園。這一帶地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是一片綿延沙丘,不盡槐林,而今沙丘盡失幾盡,公園里的槐樹林地面也只是略見起伏之勢。車從槐林中水泥路屈曲穿行,直抵城關苗固村。當車子停下的時候,迎面即看到“宣防宮”三個大字。進了院子,右側幾座廟宇和林立的石碑在松柏樹林中顯得極為莊重肅穆。廟前走廊下北邊有順治年間石碑一通,南邊有嘉慶年間石碑一通,廟后有宣防宮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石碑一塊。


宣防宮遺址縣級文物保護碑

主路直通高臺金堤,主路左側空地有文化大舞臺,南邊依堤有“宣防宮遺址”隸書雕刻大字,由滑縣籍著名學者杜冠章書寫。

在上大堤第二道平臺處立有漢武帝雕像一尊,身著帝王朝服,帶有皇冠,右手抬起,似治水時發(fā)號施令之姿態(tài)。

《史記·河渠書》記載:“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決于瓠子,東南注巨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壞?!院記Q瓠子后二十余歲……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fā)卒數(shù)萬人塞瓠子決。于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于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窴決河。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于是卒塞瓠子,筑宮其上,名曰宣房宮。”這是有關瓠子堤(北瓠子堤)和宣房宮的最早記載?!稘h書·溝洫志》記載與此同。

《漢書·武帝紀》:“(元封)二年……夏四月,還祠泰山,至瓠子,臨決河,命從臣將軍以下皆負薪塞河堤,作瓠子之歌?!鳖亷煿抛⒃唬骸胺?曰:‘瓠子,堤名也,在東郡白馬。”此乃滑縣白馬瓠子堤之明證也。明修《河南通志·卷七》記載的更加明確:“瓠子堤在滑縣城西南三里,漢武帝時河決,使汲仁郭昌發(fā)卒數(shù)萬塞之。帝因封禪還,自臨河,致祭沉白馬玉璧,令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填河。東郡薪少,乃下淇園之竹以為楗。功成,筑宮于上,名曰宣房?!庇州d:“宣房宮,在滑縣北苖固堤上,漢武帝塞瓠子堤,筑宮。”

元末明初邑人劉三吾(入明為翰林學士)《白云茅屋賦》云:“大名滑邑……西南三里即瓠子堤,宣房宮在焉,北去大伾半舍余。”這里具體標明了宣房宮的位置是在“北去大伾半舍余”,(古時三十里為一舍)。

近代黃河水利專家論證,瓠子堤即秦堤,自汲縣經(jīng)延津,延袤百里入滑縣。從馬圪垱、經(jīng)老河寨、景莊、孫王莊到滑縣城小西關,即南瓠子堤,又稱龍虎堤。從大西關往北,經(jīng)北滹沱、耿園、苗固、魚池、酸棗廟等村,或起或伏、或?qū)捇蛘?、蜿蜒東北,為城北瓠子堤,又稱金堤。其中從大西關往北,勢如岡陵綿亙不斷至苗固一段,又有天臺山之謂(此天臺山與城關西門外之天臺山,疑為同名而異處)。宣防宮的遺址就在天臺山的北端苗固村西側瓠子堤上。

近年滑縣史學專家曾多次到苗固組織座談和考察,取得了大量的實物和口碑資料,印證了宣房宮就在苗固,“瓠子河決”的地點就在苗固村旁邊。其中,論述最為詳榷的當為杜冠章先生的考辨文字。

堤頂有左右兩個亭子,亭子周圍花朵正盛??疾旖M在東邊亭子下稍作休息,進一步對宣防宮遺址進行討論。此處金堤痕跡較為明顯,高出地表數(shù)米,并且延綿而去,向北即與西小莊、薛莊一帶右堤相連。

白馬津、白馬驛和白馬山

經(jīng)認真確定滑縣舊城城墻、城門、天臺山、狗脊山、宣防宮和瓠子堤等遺跡后,下一步就是尋訪白馬山。

若想找到白馬山,必先找到白馬津,白馬津位置確定后,白馬驛定在其側。

進入森林公園深處達西小莊和薛莊之間,雨絲漸密,于是在一座荒廢的釣魚池旁回廊里一邊避雨,一邊觀察前方地貌形態(tài),但見正北十米處一道殘堤東西橫亙,綿延不絕,顯見此乃古黃河舊堤。或指此即為白馬津古渡口,與史志所載如有所合,但又不敢貿(mào)然確定。冒雨前行過西小莊,跨大功河,但見河床上長滿了水草樹木,若不是有高科技設備及地圖參考,疑為黃河再現(xiàn)。過河從高鐵路下穿過,在一片玉米地中的高臺處停下。

黎陽津遺址

    高臺南側立有“黎陽津遺址”浚縣文物保護單位石碑一塊。此高臺即四女臺,在滑縣西小莊西北處,距??h城4公里,東南距苗固3.5公里,處在滑浚邊界今??h境內(nèi)(原屬滑縣),與西小莊隔金堤相望。四女臺高出地面7—8米,占地約60畝,是古黃河大堤的一部分。臺上有黃花寺,寺上碑文有漢武帝率群臣堵河決,筑宣房宮的記載。在四女臺的四角分別各建有一座童女廟,每間廟內(nèi)各有一位童女立像,廟內(nèi)楹聯(lián)為:童女現(xiàn)身四女臺,鎮(zhèn)住黃河永平安。據(jù)傳說,古代黃河經(jīng)常決堤,百姓深受其害。經(jīng)占卜算卦后,黎陽(今??h)、白馬(今滑縣)兩縣知縣為堵河決,各自將自己的兩名女兒投入黃河之中,配與河神為妻,以討河神歡心。后為紀念四位姑娘舍身祭河,將高臺稱為四女臺,臺上建寺一座,名黃花寺,常年香火不斷。

黃花寺

考察組一行冒雨站在四女臺上,互相探討推斷。大家感覺離“白馬津”、“白馬山”、“白馬驛”越來越近了。細雨沖刷著千年的歷史鉛華,當我們試圖拂去塵土,喚醒記憶,滑縣著名之“三白”仿佛漸漸向我們一步步走來。

白馬津

據(jù)《水經(jīng)注》載:“白馬津之東南有白馬城,故津取名焉。”唐代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白馬津在滑州白馬縣北三十里?!?《燕世家》:“漢三年(公元前204年),盧綰、劉賈將卒二萬、騎數(shù)百,渡白馬津?!闭x:白馬津在滑州白馬縣北三十里。《元和志》:“白馬津在縣北三十里鹿鳴城之西南隅。”《方輿紀要》:“白馬津在滑縣西北十里,即大河津渡處也?!彼问穼<液≡唬骸昂幼岳桕栒诤νQ而東北流,過黎陽縣,河之西岸為黎陽界,東岸為滑臺界,其渡口曰白馬津?!薄犊?h志》:“黎陽縣東一里五步,河南岸曰白馬津,北岸曰黎陽津?!薄痘h舊志》:“白馬津在縣西北十里?!?/span>

    根據(jù)諸多史料和志書記載,以滑縣老城為起點,西北十里處當為白馬津之所在。按《??h志》記載,白馬津和黎陽津僅一河之隔,兩岸各有渡口相對,??h境內(nèi)為黎陽津,滑縣境內(nèi)為白馬津。而浚縣角場營立有黎陽津遺址保護碑石,其對面約十里,即為西小莊和薛莊,兩處呈東北對西南向,符合黃河水闊,也正好與《方輿紀要》《??h志》和舊《滑縣志》記載相符。又,薛莊與留固鎮(zhèn)白馬墻村一帶直線距離大約十五公里左右,也與《水經(jīng)注》、《元和志》等記載相佐證,基本符合白馬津在滑州白馬縣(指白馬墻)北三十里的說法,僅方位上為西北對東南,而非正北。縣城向東距離白馬墻大約二十里,而白馬城的位置根據(jù)《一統(tǒng)志》記載在縣東二十里的位置,地圖直線距離恰好是白馬墻村。根據(jù)以上考證,薛莊和西小莊一帶應為白馬津所在的地理位置基本符合歷史記載。此次踏勘,重點也放在此地,野地里頗見起伏之勢,且不斷有殘堤橫亙其間,符合白馬津緊靠大堤的地貌特點。

另據(jù)《燕世家》、《元和志》所指白馬津在縣北三十里鹿鳴城之西南隅,因鹿鳴城之遺址已無考據(jù),歷史中大河津渡因河決或有遷移,此說法或為另一處白馬津之舊址。當時之黃河渡口,因為水流關系,過黃河的船只應選擇順流過渡,而不會逆行,故極有可能當時的白馬津有兩處,以方便順水渡河。

南宋以前的白馬津在白馬城(今白馬墻)西北三十里,其地理位置應該在白道口王家莊西南,大留營村北,棗村白家莊東北一公里處。今白道口鎮(zhèn)西王家莊南地十二眼井處有龍王廟一座,清朝康熙五十三年閏五月、乾隆十六年兩次修繕,廟前該廟的碑記中,均有“南望白馬津渡”字句。此為一說,亦備而錄之。

          附近村莊位置圖

踏勘組經(jīng)劉中羅盤推算,黎陽津西南為薛莊,正南為西小莊,東南為東小莊。白馬津應在西小莊和薛莊之間(今森林公園內(nèi)),與檀言推測“白馬津”位置應在城關薛莊一帶基本吻合。

白馬驛

白馬津位置確定后,白馬驛的位置迎刃而解。白馬驛必然在白馬津附近。

據(jù)《滑縣志》載:“北魏初,廢兗州,置司州,復設東郡,治所遷于滑臺城,白馬縣亦隨州徙治于滑臺城,故城遂廢?!庇州d:“滑雖鄙處豫省邊境,實界山東、河南兩省要沖……交通日益發(fā)展,唐有白馬驛,宋有韋城驛,皆為渡河必由之路?!庇州d:“唐時白馬舊驛,向在城北白馬津”。

以上史料確切證實,此時的白馬縣治所在滑臺城(今滑縣城關)。白馬津在縣西北,白馬驛當在白馬津渡口南側。唐時李勉在原址重新修筑,稱滑臺新驛,實即白馬驛也??计渲?,在老城西北,和白馬津方向一致,故可知此滑臺新驛就是白馬驛。

當時的滑州白馬津既是戰(zhàn)略要地又是水陸交通樞紐,交通繁忙,往來不絕。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在此處設立驛站,名曰“滑臺驛”,安史之亂時驛舍被毀。因白馬縣治所設在滑臺城中,滑臺驛又在白馬津渡口,所以又有“白馬驛”之目。其主要作用是為往來于津渡的賓客提供休息的場所,當然也有傳遞軍事情報的作用。誰會想到唐末的時候,隨著朱全忠稱帝的野心迅速膨脹,這里會成為門閥士族和清流名士們的墳墓。一日之間,唐朝的三十多位大臣葬身于此,史稱“白馬驛之禍”。

白馬驛即唐李勉所修之滑臺新驛,大歷九年(公元774年) 重建新驛成。李勉撰《滑州新驛記》的碑文以記其事,全文由篆書大家李陽冰書丹,刻石立于驛館之內(nèi)。碑文內(nèi)容說明了滑臺新驛(白馬驛)的重要地位,記述了重建新驛的緣起、經(jīng)過,表明了不尚雕飾奢華、只圖實用寧體的用意,指明白馬驛的位置與白馬津的位置同一方位,皆在縣之西北。

白馬山

白馬,飄逸俊秀,行云流水。白馬山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山下碧草如茵,蜂蝶飛舞,白馬成群;天空中藍天若幕,白云變幻;山上有璀璨玉石,堅硬鐵銅。尋找白馬山一直是人們心中的夢想。當白馬津、白馬驛位置確定之后,覓白馬山之路已成坦途。

(志書上的白馬山)

《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載:“白馬之山,其陽多玉石,其陰多鐵多赤銅。白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滹沱?!薄堕_山圖》載:“山下常有白馬,群行山上,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薄跺居钣洝份d:“白馬山在滑縣東北三十四里?!薄短煜乱唤y(tǒng)志》亦云然。

《水經(jīng)·澮水注》:“堵水之旁有白馬山,山石如馬,望之逼真,山側之水,謂之白馬塞?!薄昂铀f于白馬縣南泆,通濮濟黃瀆。”

《滑縣志》載:“北魏初,廢兗州,置司州,復設東郡,治所遷于滑臺城,白馬縣亦隨州徙治于滑臺城,故城遂廢。”《水經(jīng)注》引《耆舊傳》:“東郡白馬縣有神馬亭,實中層峙,南北二百步,東西五十余步,狀若斬成?!薄痘h志》:“西南城側有神馬亭,西去白馬津可二十里許,東南距白馬縣故城可五十里,疑即開山圖之所謂白馬山也,故津與縣城皆以此名。后因河水決溢,山久頹屺,蹤跡湮沒。今縣東三十里有村曰白馬墻,俗稱白馬鄉(xiāng),尚沿舊名,或云即白馬城之廢址?!?/span>

《竹書記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也。金堤既建,故渠水斷,尚謂之白馬瀆。白馬瀆又東南徑濮陽縣散入濮水?!薄端?jīng)注》:“濟水徑陽武縣故城南,又東為白馬淵。淵東西三里,南北百五十步,淵流為白馬溝,又有白馬水,舊為河濟分流處,一名白馬濟,一名白馬津,在縣西北十里,即大河津渡處也。又東北二十里為白馬坡。坡,及刺顏良、文丑處也。又東為白馬濟,高齊文襄移石濟關于此即造橋焉,改名白馬關?!?/span>

紫翁與林國棟、魏家尚曾夜談白馬山,如沿著太行山脈一路延伸、銅山、象山、浮丘山、大伾山、紫金山,基本上自西向東連綿而來,似露非露,石斷則脈連,故滑地有一座白馬山也不足奇怪。

《重修滑縣志》載:“大凡名邑名國,非以山名則以水名。如漢元東郡白馬縣,蓋以秦之白馬津而名也。秦之白馬津,蓋以古之白馬水、白馬山而名也。”《開山圖》云:“山下常有白馬,群行山上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 故白馬者,神馬也。劉中甚至考證,此神馬正是背負“河圖”出水之神馬。

白馬山在哪里?滑地有如此神奇的山脈,讓無數(shù)人向往,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士踏破鐵鞋尋找白馬山而不得。據(jù)志書載:

《寰宇記》:“白馬山在滑縣東北三十四里?!?/span>

《滑縣志》:“西南城側有神馬亭,西去白馬津可二十里許,東南距白馬縣故城可五十里,疑即開山圖之所謂白馬山也,故津與縣城皆以此名。后因河水決溢,山舊頹屺,蹤跡湮沒?!?/span>

按照以上記述,可知:一、白馬山在滑縣東北三十四里。二、白馬山西去白馬津二十里許。三、白馬山東南距白馬縣故城(白馬墻)五十里。

三點定一山,似可找到位置。

馬村土臺上有關帝廟

據(jù)滑縣舊志推測,白馬山或在酸棗廟和馬村之間的關帝廟(如今??h境),于是,一行人隨即驅(qū)車前往考察。過去酸棗廟村南邊,馬村北邊,也可以說是在馬村村內(nèi),有一高出地面約四米的土臺,臺上有近年重修的一間關帝廟,廟不大,緊鎖廟門,廟旁有健身器材,還有最近捐資修廟功德碑一塊。村中許多人皆不知此處為白馬山一說,據(jù)年長老鄉(xiāng)敘述,此處高臺為古黃河左岸大堤殘留。根據(jù)導航確認,該處距離滑縣老城四十里有余,也不符合三十四里的記載??梢酝茢?,白馬山當在關帝廟右側的黃河對岸,而不是舊志所記的關帝廟。

白馬山以滑縣古城東北三十四里方位畫圓弧線,白馬古城東南五十里畫圓弧線,白馬津東去二十里畫圓弧線,三弧線交匯之處約為今滑縣棗村一帶。

    酈道元是北魏時期人,其《水經(jīng)注》關于白馬山的記錄應為最早記錄,后世所記則多為推測。據(jù)《水經(jīng)注》載:“白馬山舊有神馬亭,西去二十里為白馬津?!?另據(jù)舊縣輿圖所繪之白馬山亦在縣城東。經(jīng)過反復討論演圖,大家認為,尊重最早記錄,應該是考證的原則之一,故白馬山疑在今棗村徐家營一帶(具體位置有待后續(xù)踏勘)。

舊縣城長春門(東門)

既然白馬山在棗村,于是午飯便安排在棗村十字大街北炒面條。

吃過飯原準備再訪鐵槍寺和十二眼井遺址。但是計劃上沒寫,又怕時間不夠,只有放棄,以待下次再說。

舊縣城長春門(東門)和護城河橋叫便橋

根據(jù)計劃安排,再次返回古城(城關),在東門處停車。東門叫長春門,護城河橋叫便橋。城門早已不在,便橋還在,而且還使用著,只是下邊橋洞已堵。

歐陽書院、畫舫齋和文湖


上車繼續(xù)前行探訪歐陽書院。其舊址即為滑縣城關街道歐陽中學校舍所在,據(jù)重修滑縣志記載:“書院在城內(nèi)東南隅,即宋歐陽文忠公畫舫齋之遺址。明知縣項城王公廷諫于萬歷間建秋聲書院,因畫舫齋后有秋聲樓,相傳為文忠公秋夜讀書處。清順治間,歷城王公鼐知滑事重修,易名畫舫書院??滴蹰g,又易名歐陽書院。嘉慶十八年,為教匪所毀。道光間,知縣胡公天培捐廉重修,知縣秦公敦原捐廉建考棚于后院,每月課士、每年縣試均在此院。至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知縣王公鐈奉令改書院為學堂,遂名為歐陽學堂。光緒三十二年,知縣呂公相曾改修校舍,又易名為景賢學堂。光緒三十四年,校舍東鄰李姓捐助舍西隙地一段以開拓操場,又易名官立兩等小學堂。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又易名為縣立高等小學校。是年冬,購到操場北民房,改修校舍十六間。民國十四年,又購到校東民地一段改為校園。因各鄉(xiāng)學堂林立,按次分別,又易名為縣立第一小學校。民國十六年,又購到校東民地一段,以備添修校舍之用。在昔日為書院,在今日為學校,此新舊兩圖之所以不同也。”

滑縣十二景之一“畫舫澄波”

清同治《滑縣志》:“畫舫齋,歐陽修建,有蔡君謨大書,今不存?!薄吨匦藁h志》載:“在城內(nèi)東南隅,舊歐陽書院畫舫齋及文湖?!庇州d:“文湖在城內(nèi)東南隅舊歐陽書院景賢學堂(即今縣立第一高小校)門前照壁后。昔有畫舫澄波,本縣十二景之一,今廢為蘆花蕩矣?!?/span>

根據(jù)以上記載,畫舫齋和文湖就在今日歐陽中學處,即往日之歐陽書院。

歐陽書院圖

    文湖在歐陽中學后院及東南墻外,現(xiàn)為葫蘆狀大坑及低洼荒坡地,內(nèi)植楊樹成林,最深處數(shù)丈,雨天有積水?,F(xiàn)預從此處通公路一條連接振興路至滑園,想必未幾將有更大改觀,歷史之變遷大抵如此。畫舫齋在校園北側,緊挨文湖。但是,如今畫舫齋之優(yōu)雅、文湖之清波已蕩然無存。

                滑縣新修之畫舫齋

歐陽修吏滑期間建造燕私之所,并寫畫舫齋記,流傳至今。畫舫齋及其后的秋聲樓,兩舊址為一處即為之后的歐陽書院舊址,也即現(xiàn)今之歐陽中學所在,因朝代更迭,歐陽書院亦為后世所建,而畫舫故齋和秋聲故樓舊址則湮滅已久。

滑臺和滑伯墓

離開歐陽書院,路過明朝閣老魏照乘府邸舊址,雖已殘敗,但是門口的兩個巨大的石門墩還是透出宰相之家的氣勢。

按照行程安排,車子緩緩地停在安陽市第二中學門前。進入學校后,先看到西側有一碑園,多是舊縣城四處之碑收集而來,可惜已不在原址。

據(jù)1997年版《滑縣志》記載:“康叔執(zhí)政,封周公第八子伯爵為滑伯,居滑城。是時,滑伯以土筑壘,始建滑臺(今滑縣舊縣城西北隅滑師院內(nèi))?!鼻濉痘h志》又載:“滑城本滑氏舊壘,后增以為城,歷代建置不可考。至宋天禧中重修,土性疎,易傾于雨。歲歲補葺,民以為勞。明崇正十一年,知縣羅璧易土以磚,極其鞏固?!?/span>

宋《元豐九域志》云:“滑伯廟、墓在滑州白馬縣。”《清一統(tǒng)志》:周滑伯墓在滑縣治西北。乾隆《滑縣志》:滑伯墓在縣署西偏。甚著靈異,上有古樹一株,人不敢折。

據(jù)說,伯爵是周公最小的兒子,周公在世時沒有對他進行分封。到周公的弟弟康叔接替周公輔佐成王時,康叔覺得伯爵年齡小,又是兄長的愛子,就在自己的封國衛(wèi)國的東部劃出一塊地方,封給了伯爵。后世稱為滑伯。

滑伯祠有清雍正四年《曲阜元圣七十四代孫興輝謁廟碑志》:元圣周公文憲王次子伯爵封于滑國。

滑伯墓在滑縣,規(guī)模甚是宏偉,每任縣令上任,必先到滑伯墓前祭奠是有據(jù)可考的事實。據(jù)宋代王存《九域志》和潘自牧《記纂淵?!酚涊d,后人為祭祀滑伯,又在建有滑伯廟(亦稱滑伯祠)?!队①t傳》也有記載:“周公族后有滑氏?!被侵芄诎俗硬簦庥诨?,勤政愛民,功耀滑州,后人封墓建祠,以揚周公之志。后世滑姓都尊奉滑伯為其祖先。

魏慶云《重修滑伯祠》詩:古廟相傳邑治中,松楸蔥郁氣偏雄。千年靈爽今如此,一念神明自感通。粉飾不忘瞻仰素,鼎新莫罄肅虔悰。賢裔得奉春秋祀,世世蒸嘗稷黍豐。清代文學家袁枚在他的筆記小品《子不語》中有《滑伯》一條:河南滑邑署中有滑伯墓甚大,邑令到任,必先祭奠,朔望行香。

根據(jù)以上史料記載,滑伯祠和滑伯墓在滑縣舊縣衙的西北角,昔日為滑州官署,今日滑縣城關安陽市第二實驗中學(原滑縣師范)院內(nèi)西北教學樓西頭?;乖幸蛔疟?,碑文曰:“周公次八子伯爵之墓”。也就是滑國第一代國君之墓。今校園教學樓后邊西側有滑伯墓遺址碑一桶,墓已不在?;粢嗖辉凇?/span>

如今,滑臺、滑伯墓作為滑縣古文明的延續(xù)和象征,也是歷史上滑國曾封國于此的見證。

滑伯墓位置確定后,滑臺緊挨舊城,或者說舊城依滑臺而建。尋找不是難事。

據(jù)《瑣碎錄》、《職方志》皆云:“靈昌郡,春秋屬衛(wèi)。”《舊志》云:“周公測影于此,故號測影臺,滑臺得名因是也?!笨滴酢痘h志》載:“滑臺,在縣西北舊有臺高一丈周圍十六步今墟其址”。   以上史料記載可知,靈昌郡,春秋屬于衛(wèi)國。滑縣舊城西北很早就有一個臺,臺高一丈,周圍也很大。是春秋西周時期周公建造的測影臺,用于測量寒來暑往的季節(jié)變化。

據(jù)《滑縣志》記載:“康叔執(zhí)政,封周公第八子伯爵為滑伯,居滑城。是時,滑伯以土筑壘,始建滑臺。”周公的弟弟康叔輔政的時候,在公元前1030年至公元前1027年間,從自己的封地衛(wèi)國的東北部劃出一塊土地,把周公次八子伯爵,也就是自己的親侄子分封到滑,讓他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后來稱他為滑伯。伯爵在父親周公測影臺的基礎上用土增高增大,筑成滑臺。

據(jù)《水經(jīng)注》云:“滑臺城有三重,都城周二十里,相傳衛(wèi)靈公所筑?!?又云:“河水右經(jīng)滑臺城北?!痹僭疲骸盎_城,昔滑氏為壘,后人增以為城,高峻堅險,臨河亦有臺?;霞椿笠?,故又名滑伯城。”

《元和志》載:“有都城,周二十里,相傳衛(wèi)靈公所筑小城。昔滑氏為壘,后人增以為城,甚高峻堅險,臨河有臺?!?公元前534年-前493年之間衛(wèi)國國君衛(wèi)靈公當政時期,為防御晉國入侵和黃河水患,在滑伯修筑滑臺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建,筑就為滑臺城,比原來更加高峻堅險,城墻周長達二十多里,不但阻擋了敵軍,而且也成為防止黃河水患的防御工程。

《滑縣志》載:縣城在滑境南北適中極西邊界,即古滑臺遺址?!跺居钣洝份d:“黃河去外城十二步。州城即古滑臺城?!?黃河流經(jīng)滑縣地域時依滑臺城流過。

唐朝詩人高適曾于開元二十九年隱居淇上一年。其間曾送韋司倉順淇水去滑臺,并作詩一首:《淇上送韋司倉往滑臺》:“飲酒莫辭醉,醉酒多不愁。孰知非遠別,終念對新秋?;_門外見,淇水眼前流。君去應回首,風波滿渡頭?!庇帧蹲凿可纥S河途中作十三首》:“南登滑臺上,卻望河淇間。行樹夾流水,孤城對遠山。念茲川路闊,羨爾沙鷗閑。長想別離處,猶無音信還?!笨梢娀_聲名之盛。

根據(jù)考證史料、村中老人所述、專家研究和現(xiàn)存滑伯墓遺址推測,古滑臺應在今日之城關西北側(今安陽第二中學西北角)?;_城依滑臺而建,滑臺作為一個象征或者說一個主體保留下來,冬春季節(jié)水勢平緩的時候,游人可以登臺游覽,欣賞滑地黃河美景。夏秋季節(jié)水勢大的時候,有專人在此登臺察黃河水勢,指揮治理河患。有司視察,也要登臺以觀河。

老城古城遺存

袁宏老師聯(lián)系了當?shù)氐囊晃粫◥酆谜?,通過他聯(lián)系了一位97歲的老者,名叫馮清州。馮先生精神矍鑠,意識清晰,記憶準確,耳朵稍背,但是不影響交流。他對古城的往事進行回憶和講解,關于舊縣城五門、牌坊、老縣衙、滑伯祠、滑伯墓和滑臺遺址等古城遺存,他所說的方位與我們所研究踏勘的位置基本一致,也印證了史志上的說法。

滑縣古城墻遺址,也應該是古滑臺城的遺址。滑縣古城所居方位在舊縣的最西邊界,南北方向居中。古城大致輪廓為北寬南窄的倒梯形, 西北為縣署,大街東西各有鐘樓鼓樓,南有文廟、火神廟、歐陽書院、明福寺,北有滑伯墓、龍王廟、宋公祠,萬壽宮。縱橫大小有二十多條街道,東西南北皆能貫通,小街互連,商鋪林立。出城共有五道門,分別為東門長春,南門南熏,西門嘉禾,西門清源(清源門亦為水門),北門拱極。舊時縣城形制完整,功能齊全,街市繁華,商賈絡繹??h內(nèi)有坊表數(shù)十座,其中較為著名的父子天官牌坊到1958年方被拆除(有老照片留存,見附圖,照片中推自行車人叫苑文玉,八街村人,現(xiàn)健在)。

老城自明朝洪武年間有了基本輪廓,開始是土城墻,但不牢固。嘉靖年間,知縣張佳胤最先給城墻易土為磚加以修固,但歷時年久后依然會頹塌。到明崇禎十一年,知縣羅璧再次將城墻易土以磚并用灰砌磚的方式加固,城墻終于得以堅固耐久,可以據(jù)守抵擋兵災外侵,也可以防止水患。修城后,當時滑縣籍的戶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魏照乘撰寫了《滑縣修城碑記》(載舊縣志藝文錄)。

滑縣舊城圖

現(xiàn)今的五門處稱為東關(七街)、南關、小西關、大西關、北關。以前很有文化底蘊的街名,如萬壽街、魚化街、新盛街、演武街、順城街、龍門街、文廟街等也多改以數(shù)字為名,如一街二街八街九街等。

老縣城輪廓及五門在建國之后慢慢消失,最后殘存的城墻遺址在今縣城東南角處,有矮土墻數(shù)米,為李文成攻城遺址。

根據(jù)檀言老師引領,不多時即到達舊城墻下,有滑縣城墻遺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石碑一塊,又向北找到一處更大的城墻。按照村民指引再向北又找到更高更大城墻一處,土墻上長滿了樹木和荒草,也好像在頑強地堅持著,等待有識之士掃去塵埃。

滑縣舊城城墻遺址

此時,天已經(jīng)暗了下來,一整天的踏勘考察即將結束,但是,我們的心情卻更加澎湃,滑縣舊城(滑臺城)一帶曾經(jīng)蘊含著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遺存、逶迤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引以為傲的傳奇故事。在全國區(qū)域旅游、鄉(xiāng)村振興的今天,等待去挖掘、整理、保護、開發(fā),再次重見天日,重塑古城之輝煌。

此次踏勘活動,大家對測量數(shù)據(jù)再次進行反復對比,對提出的不同意見和看法進行有理、有據(jù)、有力地辯駁,對古黃河流向、河決、變遷的時間地點進行印證,對方圓數(shù)里之間的村莊名字進行研究,對附近地貌進行分析,與史志文字表述所載基本吻合,也與幾位文史研究者研究成果、推論結果相一致。至此,滑縣第一階段舊城踏勘之“一城考”、“二滑考”、“三白考”、 “三山考”、“歐陽考”、“滑縣十二景考”等宣告結束。謹此為記,深望此類踏勘考據(jù)活動能有更多的人批評、關注和參與。

(劉繼干 執(zhí)筆)

   總       編:磨鏡堂

   執(zhí)行總編:上官文風

   編       輯:云飛揚  文米十  笛舞清韻  蒹葭 

  ————————————————————

  本期責編:卯金刀      制作: 卯金刀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漢武帝《瓠子歌》二首及歷代來滑覽勝、憑吊宣房宮的名人詩詞歌賦
[轉載]滑縣十二景(舊)
瓠子堤遺址
《水經(jīng)注》卷五所涉原陽、延津、滑縣等考略
[詩社互聯(lián)] 浙江新時代詩社社友參加河南滑臺詩會作品專輯
鄭國聯(lián)·散文‖游四女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