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刀如筆”——林劍丹篆刻作品展覽
前言/文 張如元
琢磨鉨印樂無窮,腕底通融三代風。時有老妻來細問,今天捉了幾條蟲?
這首七絶是林劍丹先生所刻古鉨『捉蟲』的邊款。五十多歲後,他把書法和篆刻創(chuàng)作興趣更多傾注於戰(zhàn)國三晉古鉨文字。古鉨文字不太多,爲創(chuàng)作需要,往往還須參照商周文字,『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如果沒有經(jīng)過嚴謹?shù)墓盼淖謱W術砥礪是很難融會貫通的。舊時沒有農(nóng)藥和噴灑技術,附著在農(nóng)作物上的小蟲只能用手一條一條清除,於是溫州民間俗語就把不厭細屑從事於某種操作比喻做『捉蟲』。這首詩的最後一句『今天捉了幾條蟲』固然是他們夫妻間日常打趣話,但作者以詩人的敏感,抓住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中所講的『典型環(huán)境裏的典型性格』和『細節(jié)的感人魅力』,把人們通常講的『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賢惠的女人』這麼硬邦邦的話,用藝術創(chuàng)作的手法,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出來,呈現(xiàn)的不僅是一位嚴謹而又富於才華的老藝術家形象,而且他們幾十年和諧默契又不乏幽默的夫妻之情,經(jīng)第三句裏『細』字這一點睛之筆,顯得更加生動感人。讀了這首詩,是否覺得它同唐人『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有同工異曲之妙?
講林劍丹的篆刻藝術卻先講他的詩,是否離題了?不。劍丹之所以成爲當代傑出書畫篆刻藝術家,不僅僅是他在這方面具有非凡的才華和幾十年如一日所下的苦功,更有著書畫篆刻之外而又滋養(yǎng)於書畫篆刻的深厚文化修養(yǎng)。上面這首七絶,只是他長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例而已。下面再舉幾首以見風采:
名稱:知白守黑
尺寸:26x26x60cm
創(chuàng)作年代:2017
邊款釋文: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道家主無為言處世對是非黑白雖白當如闇昧無所見如是可以全生免禍為天下法式 老子廿八章句 劍丹
曾到岷崗拂俗塵,披圖重見物華新。
閒雲(yún)自捲青山外,高樹遙連蜃水濱。
萬里遨遊天下士,十年耕讀畫中人。
此間便是仙家路,莫向桃源更問津。
(《如元持樹光所製岷崗耕讀圖囑題》)
燕雀安知鴻鵠志,英雄懷抱自深沉。
輟耕壟上當時語,已有狐鳴大澤心。
(《題振甌所繪壟上輟耕圖》)
獨坐巖扃夜,碧潭冷欲凝。
蟲聲喧萬壑,月影淡孤燈。
古壁羅前哲,低吟憶舊朋。
曉來洞門外,誰拄一枝藤。
(《八月十九日夜闌起坐北斗洞監(jiān)守壁間展覽書畫有作》)
岳王高廟西湖上,信國崇祠孤嶼中。
正氣乾坤留萬世,先生健筆挾英風。
撥鐙折釵無點塵,莊嚴雅淡見天真。
史游索靖遺風在,那得寰區(qū)第二人。
舊日登堂在憶中,殷勤垂誨德音隆。
龍蛇猶著吾家壁,句是當年司馬公。
(《王遽常教授屬篆通德門私淑諸人七字用完白山人法爲之並媵三絶於後即乞兩正》)
兜率蓬萊兩渺茫,山人筆底發(fā)奇光。
寒風料峭還疏曠,藝苑長留一瓣香。
仙才重看舊王孫,剩喜風流片羽存。
雅集千年今照眼,群賢猶似在西園。
(《題八大山人所書米襄陽西園雅集圖記後》)
世稱草聖,妙筆參禪。曾詔三絶,南華繼篇。
酒酣意得,飄忽望天??窈艏沧撸w迅飛仙。
鏘鏘鳴玉,落紙雲(yún)煙。風回電掣,氣象萬千。
縱怪奇幻,規(guī)矩儼然。郎官石記,法度嚴焉。
伯英之後,獨推張顛。(《張長史像贊》)
醉墨濡毫別有天,長懷淮左板橋仙。
廣文而後傳三絶,獨領風騷數(shù)百年。
嶙峋傲骨似陶公,任爾東西南北風。
囊橐蕭蕭寒兩袖,歸田依舊氣如虹。
瘞鶴傳神間八分,縱橫馳驟見三真。
藏錐瘦硬騰波磔,孤柏蒼松挺出塵。
凌雲(yún)高節(jié)拂長空,一段瀟湘曲未終。
芳草四時舒冷翠,幽貞還繫所南翁。
(《紀念鄭板橋誕辰三百週年》)
萬里山川處處奇,自然意造是吾師。
推求歷代丹青手,最羨雲(yún)林與大癡。
村樹微茫連絶壁,雲(yún)開雨霽水潺潺。
披圖長對情無極,宛似平生看過山。
(《題自畫山水二首》)
移入新居景亦殊,高樓放眼盡良圖。
因思不可居無竹,快展吳綾補幾株。
門前多是野人家,八載樓居傍水涯。
今日逢辰懷楚客,臨軒聽雨寫蘭花。
一片雲(yún)根何足拜,幽篁師出湖州派。
入妙全憑造化功,胸中自有清涼界。
(《題自畫蘭竹石》)
匆匆七載未須嗟,依舊漁村傍岸斜。
浪打斷崖雪千尺,天圍巨浸碧無涯。
殊方離索心猶契,佳節(jié)登臨意自加。
何日扁舟同散髮,半屏山色照黃花。
(《九日寄懷七年前同遊洞頭郭朱葛諸君》)
名稱:濯纓還作武陵人
尺寸:80x40x65cm
創(chuàng)作年代:2018
邊款釋文:桃花流水本無塵一落人間幾度春解佩暫酬交甫意濯纓還作武陵人此北宋杭州營妓龍靚送周韻落藉詩也見東坡天際烏雲(yún)賦帖詩言周本良家女不幸流落風塵今以詩示官長而落藉復得純潔自由之身二十八字中運典遣詞清新雅潔渾然一體且寓自身感嘆嚮往之情于言外故東坡激賞之稱固知杭人多慧也并形諸筆端其傳之千秋豈偶然哉 戊戌清和 林劍丹刻
詩和書畫的密切關係,現(xiàn)代書畫家也都明瞭,但能實踐的卻不容樂觀。傳統(tǒng)書畫特別強調(diào)『神』和『韻』,把『應物象形』放在『六法』的第三位,把畫得像看作『媚俗』,提倡要畫得『似與不似之間』,要舍形求神。如果沒有深層把握中國文化精神,畫家不懂詩不會寫詩,即使他對詩歌意境有某些體悟,充其量也不會比懂詩會寫詩的畫家來得深。連詩情畫意尚且難於表達,對過於虛幻的『神』和抽象的『韻』,他們所呈現(xiàn)的可能不是『神出鬼沒』而是『鬼出神沒』,不是神韻而是惡相。檢測一位畫家文化素養(yǎng)的最簡單而有效方法,是看他在畫上有否詩文題跋和題跋做得怎樣;同樣道理,檢測書家的是看他所寫的內(nèi)容除了前人詩文外,是否偶爾也有自己這方面的作品,即使僅三言兩語也罷。否則,畫得再好寫得再好也只能是畫工抄手,印刻得再好也不過是刻字匠。儘管工匠是值得我們尊重的勞動人民,他們偶爾也能製作水準不低的作品,但這和雄鷹有時會飛得比雞低,但雞是永遠不可能飛得比鷹高的情況一樣,他們與掌握高層次文化的藝術家之間畢竟還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在我看來,劍丹之所以取得高層次文化成就,主要原因在:
名稱:山水有靈亦驚知己
尺寸:40x25x75cm
創(chuàng)作年代:2015
邊款釋文:此如元兄所囑刻也屬思有年今始成之古人謂十年磨一劍兩句三年得夫一藝之成豈易易乎并乞正之 乙末夏 弟劍丹
一、對書畫篆刻藝術審美和創(chuàng)作的特點、要點、難點,他有著異常敏感的認知理解、識別判斷能力,非凡的掌握和再現(xiàn)、創(chuàng)造能力。具有這樣明鋭的藝術眼光,同時又有聰慧的造型雙手,那他能有流俗粗惡之虞和眼高手低之恨嗎?能不心手雙暢嗎?這並不是説劍丹在藝術品位審美與造型技法的掌握方面,可以很少甚至不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只是説在通常情況下,他一般只須用較短時間就可以掌握很多人花上好多時間都難以解決的問題。人各有才,有才要自愛;人各有志,立志要堅韌不拔。劍丹青年時酷愛書畫篆刻,冥冥中發(fā)覺老天居然賜予自己這方面稟賦,於是發(fā)願不負上蒼所賜,不顧家境的貧寒和個人的困窘,以一生之力付諸實踐。他成爲傑出書畫篆刻家,是青年時代選對了業(yè),立對了志,用對了力;天生我材必有用,百折不撓,終於用上了才。
名稱:古鉨文蘭亭集序
尺寸:350×290cm
創(chuàng)作年代:2007
二、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無論如青年時代之於篆刻,中青年時轉向行書,六十來歲傾情於戰(zhàn)國文字,其追求之強烈而又執(zhí)著,用朝思暮想、廢寢忘食、夢寐以求之類詞語來形容是一點也不爲過的。如果沒有青年時代爲得到藝術興趣愛好的滿足而異乎尋常地在基本功方面狠下苦功,因苦功而激發(fā)才華,因苦功加才華而得到文化升華,會有現(xiàn)在的成就嗎?稍微同他有所接觸的人一般都知道他如果要做的事情未能做,或未完工,或未做得滿意,他常常是坐立不安,吃不香睡不深的。這一特點,他自青年至今始終不渝,而且還有老而彌篤之勢。他長期失眠和近年講話未免嘮嘮叨叨,其實都是幾十年執(zhí)著於藝術追求的副産品。
名稱:金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尺寸:366x145cm
創(chuàng)作年代:2018
三、除了自身條件,劍丹一生還有幸遇到了幾位良師。首先是篆刻方面,他親炙於方介堪先生。介堪先生是二十世紀繼吳昌碩之後蒼頭突起,與吳昌碩風格迥異而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篆刻大師。他青年任上海美專教授時,就旗幟鮮明地提倡白文以漢印爲宗、朱文取法鄧頑伯吳讓之,這一近百年來經(jīng)衆(zhòng)多大家藝術實踐和闡述所確立的不二法門。他言傳身教,把刀法、章法的要點傳授給學生,強調(diào)掌握篆書的要領一在熟悉《説文解字》,二在摹習秦漢有關遺物。他曾再三告誡學生入古未深千萬不要在『創(chuàng)新』方面輕舉妄動,以免欺世盜名,自誤誤人?,F(xiàn)在篆刻界推崇介堪先生,往往把著眼點主要放在他的鳥蟲書作品上,其實這是天大誤會。鳥蟲書篆刻作品在介堪先生的全部作品裏僅占很小很小的比例,他生前還反對我們學生刻鳥蟲書印章,認爲在沒有深入把握漢代鳥蟲書要領的情況下,很容易把它扭曲爲不倫不類的嘩衆(zhòng)取寵的低俗之物。
劍丹十七八歲時莫名其妙地愛上篆刻,由於年齡地位的差距,他當時很難靠近介堪先生。一次,被介堪先生臨時聘請來溫州博物館工作的張揚先生囑劍丹刻一方『張宋廎假觀記』。張先生是瑞安學者,字宋廎,很受介堪先生的尊重。他現(xiàn)在傳世之作可能只有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所纂的《仙巖山志》八卷。劍丹遵囑刻好後,張先生大爲讚賞,私下讓介堪先生過目,並極力推薦這樣的後生如引導一下將來一定有成就。那年劍丹十八九歲,從此開始受到方先生的青睞?,F(xiàn)在將這方擬吳讓之朱文風格的『張宋廎假觀記』作爲作品集第一顆印章,不僅因爲這是林劍丹現(xiàn)存的最早作品,同時也是他爲了表達對這位伯樂的追念。它後面的『蒼冥』『拂雲(yún)』兩方朱文,則是一九六四年作品,可見他一經(jīng)名師指點,一二年間突飛猛進,篆法刀法章法已深得鄧派三昧,而且書畫並進,品位之清逸,才氣之飛揚,頭角之崢嶸,深得介堪先生激賞,稱他『工書畫篆刻,行書具有明人風度,篆隸清雋可觀,畫花卉師法陳白陽,篆刻漸入兩漢堂奧』,爲自己晚年能得如此『後起之秀』感到欣慰自豪。
林劍丹的篆刻,白文得漢印的端莊古雅,朱文擅鄧派的飛動凝重,首先得益於介堪先生的教誨,但又有某些區(qū)別於介堪先生之處,那是師生才華有別,各擅其長所致。不鼓勵學生勝過自己的老師不是好老師,不立志超越老師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方先生那個時候,古鉨資料不多而且分散,文字研究還剛起步,遠遠比不上劍丹所處時代擁有《古璽彙編》《古鉨通論》《戰(zhàn)國文字編》等大型專著的優(yōu)越條件。劍丹後來能成功投入古鉨文字的書法和篆刻創(chuàng)作,既得時代所賜,又出於個人應時而作的敏鋭思想。他刻古鉨,先下大功夫於古鉨文字的研讀和書寫,熟習消化貫通,要求『一筆一畫有來歷』,有時爲求一字之安帖,不厭其煩訪求學者通人,嚴謹擇篆作篆,然後以藝術手法予以再現(xiàn)。所以他的篆刻作品絶無當下把古文字當做設計對象,任意東挪西移以追求古怪駭俗的習氣,刻意伸頭延腳忸怩輕佻的俗氣。更由書法和刀法之精工,斷絶了那些以工謹細密爲名實則無異於工藝品的匠氣,以粗獷豪放爲名而行粗製濫造之實的惡氣。
名稱:小篆風月詩書聯(lián)
尺寸:179x42cm
創(chuàng)作年代:2017
四、指導劍丹學習詩文的是溫州詩人王敬身先生。王先生中年即以詩鳴,抗戰(zhàn)時期入蜀投拜於馬一浮門下,所以馬氏詩集裏有好幾首詩相贈。劍丹三十歲前在背誦經(jīng)典詩文方面沒有少下苦功。所謂苦功就是死記硬背,這是人人反對的,可是誰又曾告知或教會我們在學習之初可以行之有效的活記活背的辦法呢?一起學詩的先後約二十來人,但沒有幾個人能像劍丹那樣不避風雨寒暑堅持七八年。王先生稱道他對詩歌的主旨情感意境和立意謀篇造句摛詞都有敏感的體悟,學生中他最有靈氣,也學得最成功。上文已引述他的詩,下面容再舉幾對楹聯(lián)爲例。
宋末平陽愛國詩人林景熙字霽山,曾冒險收拾宋帝遺骨,並有『年年杜宇泣冬青』等詩句以寓悲憤,忠義薄天,名光史冊。三十年前,當?shù)貭懰ā貉鲮V亭』,劍丹是他同鄉(xiāng)同姓後輩,應邀寫一楹聯(lián)。於是他自撰一聯(lián)云:『南渡振騷壇,共仰孤忠昭信史;高亭留正氣,如聞杜宇泣冬青』。
瑞安晚清著名學者孫詒讓,在古文字方面,他的《古籀拾遺》《古籀餘論》被推爲清代金文研究的終結,《契文舉例》則爲甲骨學開山之作。玉海樓是他讀書著述之所,也是清末浙江四大藏書樓。一九八八年溫州師範學院爲他舉辦大型紀念活動,我是倡議者並具體負責學術討論會事務,徵得裘錫圭、李學勤、沈文倬等大學者的論文。劍丹爲此特撰一聯(lián):『古籀契文,名重千秋驚宇內(nèi);索丘墳典,樓藏萬卷究天人。』
永嘉楠溪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區(qū),芙蓉村坐落其中心,宋元建築,格局古樸。他曾爲撰聯(lián)云:『老屋三間,能避塵囂能避俗;古村四季,也宜風雨也宜晴?!?/span>
以上三聯(lián)在作品集有關印章邊款裏可以讀到,加上前後跋語,還能領略一下劍丹文筆的雅潔。
一九九八年他應某單位紀念香港回歸一週年和改革開放二十週年書畫活動,撰書一聯(lián):『回歸莫道東西制;捕鼠不分黑白貓?!?/span>
雁蕩山靈峰觀音洞下亭子裏有潘天壽撰書的一副對聯(lián):『四壁巖花開太古,一行雁字寫初秋。』不僅對仗工穩(wěn),還暗寓雁蕩山『以鳥名山,以花名村』掌故,可謂大手筆爲名山增光。一次我們同遊品讀該聯(lián)時,劍丹説:『北雁南飛不限於初秋時節(jié),雁又飛得高,聯(lián)裏的「初秋」如改爲「高秋」,則可更見遣詞推敲之精,氣象也開闊許多?!淮苏h精闢,潘公若泉下有知,亦當欣然允納。
名稱:古鉨文題江心寺聯(lián)
尺寸:177x25cm
創(chuàng)作年代:2012
五、水珠的晶瑩是燦爛陽光的反射。溫州不是大都市,然而深山大澤實藏龍蛇,這裏是我國山水詩、南戲、永嘉學派、四靈詩派、甲骨學發(fā)祥地,清末國學大師兼近代文化啟蒙者孫詒讓、一代詞宗夏承燾、篆刻大師方介堪、現(xiàn)代考古學奠基者夏鼐、以蘇步青為代表的衆(zhòng)多數(shù)學家等,莫不受益於它的深厚積累和純淨養(yǎng)分。幾十年前它因地域及交通的限制,同外界的交流非常困難,這是它的短板,但也恰恰因此造就它少受或不受外界干擾甚至污染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果當下溫州文化還有某些光彩照人之處,我們不應忘記一個事實:當年溫州不少老一輩文化精英爲家鄉(xiāng)留下文化種子,在極左思潮肆虐橫行的困難環(huán)境下,爲發(fā)現(xiàn)、培育、呵護青年一代付出了巨大心血。劍丹經(jīng)他們的長期薰陶,不僅在文化方面廣收博取,在個人品操方面也深受陶鑄,從來不恃才,不喧囂,不炒作,爲人處事守得住底綫上得了高度,關愛師友如性命,扶助弱勢,傳道授業(yè),獎掖青年後進等方面都有口皆碑。
林劍丹成名四十年,很多人難以相信他從未辦過個展出過大型作品集。這次他終於不負衆(zhòng)望,動心動手了。本圖冊收録的一百二十多方篆刻作品,以他近三五年間的作品爲主,六十歲前後的爲輔,還有幾方是五十多年前初露頭角時的作品。把這些早年、中年、晚年的作品彙集一起,爲瞭解探討林劍丹先生近六十年的篆刻藝術歷程和成就,提供了一個既簡明又完整的文本,而它藴含文字學和文學含量的文化品位,對浮薄躁動的當代書法篆刻的啟迪,則可能是多方面的。承他不棄,囑我爲此寫篇前言。我們少年同門,同氣相求道義相砥五十五年如一日,執(zhí)筆臨文自然有許多話要説,但他叮囑天熱年邁,盡量簡短。恭敬不如從命,來日方長,姑且就此剎住吧。
張如元 / 戊戌夏月於中澹閣
名稱:象耳尊
尺寸:40×24cm
創(chuàng)作年代:2014
名稱:四方鼎式盆
尺寸:14×15×15cm
創(chuàng)作年代:2012
展覽預告
用刀如筆——林劍丹篆刻作品展
主辦單位: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 溫州市人民政府 浙江美術館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藝術委員會
協(xié)辦單位:中共溫州市委宣傳部 溫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溫州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支持單位:溫州書畫院 溫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
學術支持:西泠印社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 浙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
展覽時間:2018年9月28日——10月14日
展覽地點:浙江美術館 5、6號展廳
開幕時間:2018年9月28日下午14:00
《用刀如筆——林劍丹篆刻展》共展出林劍丹先生精品佳作 120 余件,其中篆刻作品90 件,篆書作品 11 件,其他藝術品 14 件。
林劍丹先生1942年出生,浙江平陽(今屬蒼南)人,青年時師承方介堪先生。詩書畫印皆擅,在書法篆刻方面成就尤為突出,四體皆精,蒼勁清雅;篆刻上溯戰(zhàn)國,下及秦漢,并旁涉明清諸家。特別對中國古璽及古璽文字的研究及創(chuàng)作具有開創(chuàng)性成果,形成了獨具風格的璽印文字體系,是中國當代書壇印壇的杰出代表人物。
林劍丹先生也是中國當代書壇文化復興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早在上世紀 60 年代初他的篆刻就參加西泠印社展覽。80年代初書法已享譽全國。曾任中國書協(xié)理事兼評審委員,浙江省書協(xié)副主席及溫州書協(xié)主席等。他為浙江書法走在全國前列和帶領溫州書法走向全國做出了突出貢獻,并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書法人才。作品曾獲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 2013 年溫州創(chuàng)設“林劍丹溫州書法專業(yè)學子獎學金”,專門用于獎勵資助考上高校書法專業(yè)的溫州學子。他是一位德藝雙馨、受人尊敬的書法篆刻藝術家。
近年來,為了打造浙江文化大省、美術強省,浙江美術館推出系列活動。“用刀如筆-林劍丹篆刻作品展”就是浙江美術館宣傳、弘揚浙江藝術大家藝術成就的一個重要項目之一。本次展覽得到了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化廳、溫州市人民政府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藝術家 林劍丹
林劍丹,1942 年出生于浙江省平陽縣(今屬蒼南縣),師承方介堪、王敬身先生。曾任溫州博物館副館長、溫州書畫院院長,溫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浙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創(chuàng)作評審委員?,F(xiàn)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西泠印社理事、中國美院客座教授、中國書法院研究員、中國篆刻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長期從事書畫、篆刻創(chuàng)作及研究, 二十余年擔任中國書協(xié)“國展”評委。2013年榮獲中國書法藝術界最高成就獎“蘭亭書法獎·藝術獎”。書法篆刻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nèi)外各類大型展覽,并被專業(yè)機構收藏。
前言作者 張如元
張如元,又名張弢,別署勤屩廬,中澹閣。1946年6月出生于浙江溫州。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客座教授、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西泠印社社員,曾任溫州師范學院(現(xiàn)溫州大學)美術系主任、溫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東甌印社社長等。擅長書畫篆刻、特別擅大篆和行草,是詩詞、古文字學領域的著名專家,對詩詞、古文字學等有較深的研究。
主要著述:《漢字形音義演變大詞典》、《璽印文綜》、《戰(zhàn)國璽印文字考釋叢札》、《〈漢書人名索引〉疏誤考辨》、《〈水經(jīng)注〉標點錯誤舉例》、《王十朋〈寵示室銘帖〉真跡考實》等;近幾年主要從事溫州地方文化的研究,出版有《甌海軼聞校箋》、《東甌詩存校補》、《永嘉鶴陽謝氏家集考實》等專著。
作者:張如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