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非常有名,特別是第一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每個小孩子都會背誦的作品。
這首詩寫了怎樣的景象?看詩題就清楚了?!痘莩绱航砭岸住罚行┌姹咀鳌洞航瓡跃啊?,但是不論曉景還是晚景,肯定是在春天,江邊的景色。至于為什么不知早晚呢?因為蘇軾可能也不知道。
這是兩首題畫詩。寫這兩首詩的時間節(jié)點比較關(guān)鍵,是宋神宗元豐八年。這個點,長期貶謫在外的蘇軾回到了京城。因為宋哲宗繼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司馬光重掌大權(quán),開始了對王安石變法的全盤否定以及對新黨的全盤清算。而早年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污以“烏臺詩案”,差點被殺,并被貶黃州、汝州,自然在司馬光眼中屬于舊黨肱骨。所以蘇軾被召回京城,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幾個月內(nèi)連升三級,仕途一片大好。
也就是在這個時間點上,蘇軾才會有資格為惠崇的畫題詩。當時惠崇已經(jīng)過世近八十年,我們用腦子就能想到,一個近百年前有名的畫家作品,得多大的面子才會讓后世的文人在上面題詩?不久之后,蘇軾看穿舊黨本質(zhì),開始對舊黨執(zhí)政作出批判,漸漸不容于朝堂,成為新舊黨都不待見的人物。
惠崇是什么人?惠崇是北宋初期著名的“九僧”中文采最高的人,也就是個和尚,但是會寫詩,會畫畫,和宰相寇準關(guān)系還非常鐵。九僧的詩風(fēng)沿襲了晚唐詩的特色,關(guān)注山林、花鳥蟲魚,表達的是閑適、隱逸的心境,多用五言律詩,氣格不高。可偏偏寇準寫得一手好晚唐詩,加上身份特殊,成為了九僧詩團的宗主。這也是“太平盛世,和尚下山”說法的起源,僧人們的活動范圍從山林轉(zhuǎn)向朝堂,從陋巷轉(zhuǎn)向街區(qū)。
九僧之所以出名,是和寇準交往甚密有關(guān)的。
惠崇是九僧中的領(lǐng)軍人物,詩歌中佳句很多,更有本事的是一手好畫工?!洞航砭啊愤@幅畫已經(jīng)失傳,但是能讓蘇軾這樣的大文豪動筆賦詩,可見絕非泛泛之作。他的作品留下來不多,現(xiàn)在收藏在遼寧博物館的《沙汀煙樹圖》就是國寶,我們大概能通過《沙汀煙樹圖》的畫工和蘇軾的題畫詩二首來想象《春江晚景》的景色。
這就是文字不同于畫的靈動性。畫和照片類似,直觀、細膩、所見即所得,而文字作品,則發(fā)于眼前,動則悠遠,言在詩外,意在詩外。文字賦予人的想象力是遠超一幅畫作的,雖然好的畫、藝術(shù)作品同樣能給人想象空間,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文字的能力更普及,更容易發(fā)散——這就是為什么人人能詩、人人能歌,卻沒幾個能讀懂后現(xiàn)代主義畫作的原因。
說了這么多背景交待,實際上就是說,蘇軾這兩首詩寫的景色,我們是無法通過觀看來還原了,只有通過讀他的文字來想象。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四支”部的七絕。平仄格律在宋朝已經(jīng)是詩人的教科書內(nèi)容,不會有出律現(xiàn)象,相關(guān)知識本人專欄有詳細講解,我們這里就不多說了。
主要看內(nèi)容。
“竹外桃花三兩枝”。稀疏的竹林外,搖曳著幾株桃花。這說明什么呢?這是早春,還沒有桃李爭芳,艷色如海的感覺。俗話說:“紅配綠,看不足”,桃紅配上竹綠,正是這種稀疏下的鮮艷讓人知道了春意的來臨,同時又避免了大面積顏色描寫給人帶來的艷俗感。
“春江水暖鴨先知”。這畫上必然有水有鴨子。雖然名為《春江晚景》,也一定是有鴨子出現(xiàn),蘇軾才會提到。而鴨子感覺到春江水暖,這就絕對不是畫能傳達給觀眾的,是蘇東坡的想像。鴨子戲水是畫面,但是通過鴨子的觸感為整首詩帶來溫暖的感覺,就是詩人的靈感,為整幅畫的春水瀲滟也增加了動感和思考。
至于有些人認為這是“不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的哲學(xué)思考,那還是算了吧。靈感的事情,雖然也是思考,但是我們不要把一首題畫詩搞得那么無趣,人為拔高最致命。
“蔞蒿滿地蘆芽短”。河灘上長滿了蔞蒿,蘆葦也長出短短的新芽。這里還是畫中景色描寫,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蘆芽:蘆葦?shù)挠籽浚梢允秤?。惠崇的畫里面自然能看出蘆芽,但是河灘青草是不是蔞蒿呢?那可不一定。因為這是蘇軾的詩,自然帶入了蘇東坡的味道。
蘇東坡什么味道?好吃。蘇軾的學(xué)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面對這些新鮮可食的輔材,蘇東坡的味蕾激活了。
“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赜蔚浇永飦砹?。從蔞蒿,蘆芽聯(lián)想到河豚,正是吃貨食客的清奇文雅思路。給一個普通人,可能會想到,但是很難用詩句表達這種口食之欲的聯(lián)想,而一個對美食沒有那么多講究的文人,可能根本不會讓思維往吃食方面去發(fā)散。
這就是蘇軾的煙火文采,也是他深得老百姓喜愛的原因。既緊扣生活,又不失高雅。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fēng)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第二首的名氣就小多了,但同樣是不可多得的好詩。只不過因為頭一首太合文人和普通老百姓的口味,所以很多人就忽略了第二首。其實從文學(xué)角度來說,這首比前首毫不遜色。
這還是一首仄起入韻的七絕,押平水韻“十一真”部。值得注意的是首句尾字“群”屬平水韻“十二文”部,是鄰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孤雁出群格”,在格律規(guī)則中是允許的,并不是出律。
還是看內(nèi)容,景色吧。
“兩兩歸鴻欲破群”,這自然還是惠崇畫中實景。這說明《春江晚景》的上半幅天空中畫了北歸鴻雁。第一首是寫地上、江中,蘇軾寫到河豚,可能意猶未盡,吞了口口水,往上看到天空中還有景色,就有了這第二首。
這還不是普通的歸雁,本該是排列得整齊的大雁,卻有兩只好像要掉隊了。這就是畫的細節(jié)描寫,通過這種細節(jié)描寫,我們很容易在腦海中想象出這幅畫的樣子。
為什么會掉隊呢?
“依依還似北歸人”,看樣子它們就像當年我從杭州北歸一樣,對江南的美景依依不舍啊。這里就帶入了個人感情。我們前面說到,他當時是在黃州、汝州飄遷之后奉旨進京,并飛速得到提拔。而蘇軾對江南美景和美食的眷戀也就在這里面若隱若現(xiàn)。
“遙知朔漠多風(fēng)雪”,繼續(xù)解釋為什么大雁留戀南方。即使遠隔千里,也知道北方天寒地凍,風(fēng)雪襲人。這里是不是指中央朝廷水深火熱的黨爭呢?不得而知,但是蘇軾不久就自請外放,離開了政權(quán)中心。
“更待江南半月春”。讓我在江南再多停留一會吧,優(yōu)哉游哉,豈不快哉?
這第二首詩就只揀選了《春江晚景》中天空中的幾只大雁作了細致描寫和感情抒發(fā),這種將大雁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惠崇的畫由平面變得立體,甚至活了起來,使大雁北飛的情景充滿著人的情感,是頗有新意的。
總的來說,第一首有諧思,巧妙地描寫了畫的內(nèi)容,而第二首揀選重點,融入感情,更隱藏了詩人的自身意志。所以這兩首,還真是缺一不可,連貫起來,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蘇軾看到惠崇的畫,想起江南美景、美食的感觸,以及期望盡早脫離風(fēng)暴中心那種不能明言的心思。
當然,你也可以說他啥也沒想。不過作為一個詩畫都絕的文人嬌子,想得多是必然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