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是怎樣認識咳嗽的,詢問痰的情況有什么意義?
中醫(yī)認為,在外感或內(nèi)傷所致的多種急慢性病證中,都可有咳嗽的癥狀出現(xiàn)。“咳”謂無痰而有聲,“嗽”謂無聲而有痰,“咳嗽”謂有痰而有聲。咳嗽的發(fā)生,或因外邪犯肺,或因臟腑內(nèi)傷而涉及于肺,故有“咳嗽不止于肺,而不離乎肺”之說。治療原則上,外感者以祛邪宣肺為主,內(nèi)傷者以調(diào)理臟腑為主。咳嗽的分類,以病邪分,有傷風咳嗽、風寒咳嗽、風熱咳嗽、傷燥咳嗽、燥熱咳嗽、痰飲咳嗽、寒嗽、熱嗽、濕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時行咳嗽等;從臟腑分,有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腎咳、大腸咳、小腸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膽咳等;從咳嗽的時間和咳的特點分,有久咳、五更咳、五更嗽、干咳嗽、夜嗽、頓嗽等。
臨床上,詢問患兒是否有痰,痰的量、色,對指導診斷、治療有直接關系。如:有聲無痰者責之于肺,多屬陰虛肺燥;有痰無聲者,責之于脾,多屬脾虛不運,濕邪內(nèi)阻,痰濁上干于肺;有聲有痰者,肺氣初傷,繼動脾濕,屬肺脾兩臟同病。所以,辨痰之有無,可以辨別病變部位。
痰白有泡沫者,多屬風寒;痰黃稠濁者,多屬肺熱;痰白質(zhì)稠量多者,多為脾濕;痰白清稀冷唾者,多為肺寒;痰質(zhì)膠固,稠粘量少,不利咯出者,多為肺燥。
總之,煉液為痰者,痰多黃稠,多因邪火;聚濕為痰者,痰多稠白,多因脾濕;水泛為痰者,痰液清冷,多為臟氣虛寒。
為什么說五臟六腑都能使人咳嗽,并不單獨是肺?
諸病易治,咳嗽難醫(yī)。之所以難治,緣咳嗽根由甚多,不單是肺。
小兒咳嗽不離于肺,但又常和脾腎有關。如:有因痰而嗽者,因小兒脾胃虛弱,而為乳食、生冷、積熱所傷,致脾失健運,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而釀成痰濁,上行于肺,阻塞氣道,使肺的功能失常而發(fā)生咳嗽。故古人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說法。咳嗽與腎也有密切關系。中醫(yī)認為:腎臟主水,為水火之臟。肺主氣,腎納氣,氣生于肺而依賴于腎。肺為水之上源,腎支配人身津液,痰雖可由脾濕凝聚而成,也可由腎的津液所化。若腎陽虛衰,一則不能暖土,致脾虛濕聚而生痰,二則不能制水,致水寒上犯而為飲。故有“痰之標在脾,痰之本在腎”之說。但小兒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時期,腎氣漸旺故因腎虛而咳者較成人少見。又如心火太旺,灼傷肺臟,亦能致咳,所以,臨床上小兒咳嗽因熱邪迫肺、燥熱傷津者屢有所見。治療上,不能單獨從治肺來考慮,要認真觀察其病情,分析其病因,然后根據(jù)舌苔的薄厚、舌質(zhì)的正常與否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合理的治療。
小兒咳嗽時應考慮哪些疾病?
咳嗽是呼吸道的保護性反射動作,可以阻止異物進入氣管、支氣管系統(tǒng),或防止支氣管分泌物積聚。但小兒頻咳、嗆咳、或劇烈咳嗽屬病理性的應考慮以下疾病。
(1)呼吸道感染: ①細菌或病毒感染,如急性上呼吸道炎、慢性副鼻竇炎、慢性咽炎、咽后壁膿腫、急性會厭炎、白喉、急性喉炎、喉氣管支氣管炎、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結(jié)核、支氣管內(nèi)膜結(jié)核、急性微細支氣管炎、肺炎、肺膿腫、麻疹、百日咳。②霉菌感染:呼吸道白色念珠菌感染。③寄生蟲?。悍伟x性肺囊腫、肺吸蟲病、瘧疾、阿米巴原蟲病、肺蠕蟲蚴移行癥。
(2)過敏性疾?。褐夤芟⑹人崃<毎苑谓?。
(3)肺循環(huán)障礙:肺充血、肺水腫、肺梗塞。
(4)機械性或其他因素:吸入濃煙或其他刺激性氣體、增殖體肥大、呼吸道異物吸入、食管氣管瘺、胸腔積液、縱隔腫瘤、心臟肥大、心包積液、膈肌受刺激、膈疝、迷走神經(jīng)耳枝受刺激(如外耳道炎、異物、濕疹)。
(5)精神性咳嗽。
(6)其他:胰腺囊性纖維病變、出血性肺腎綜合征、肺泡蛋白質(zhì)蓄積癥、肺泡微結(jié)石癥、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白血病或網(wǎng)狀內(nèi)皮細胞病的肺浸潤。
如何根據(jù)咳嗽的聲音來判斷疾病?
臨床上,可根據(jù)小兒咳嗽的聲音來判斷屬哪種疾病。詳細詢問咳嗽的性質(zhì),或親自聽到患兒的咳嗽聲有助于鑒別診斷。
干性、刺激性咳嗽:患者咽、喉燥癢,嗆咳無痰,常見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之初期、胸膜炎及肺結(jié)核早期。
(2)濕性咳嗽:痰多,喉內(nèi)咕嚕作響,常見于支氣管炎、肺炎后期、支氣管擴張、肺膿腫、肺水腫。
(3)單聲淺咳嗽:由于扁桃體肥大、增殖體肥大或慢性鼻、咽炎等刺激咽喉所致。
(4)痙攣性咳嗽:陣發(fā)性一連串劇咳,咳時面紅耳赤,呈窒息樣,多見于百日咳及氣管異物的患者,亦可
見于氣管或支氣管受腫大淋巴結(jié)的壓迫、支氣管擴張、原發(fā)性間質(zhì)肺炎患者。
(5)犬吠樣咳嗽:高音調(diào)干咳,其聲如犬吠常伴聲嘶、喉內(nèi)喘鳴及吸入性困難,多見于急性喉炎。
(6)無聲性咳嗽:有咳嗽動作而無聲音,偶見于癔病、聲帶麻痹的患者。
(7)金屬音調(diào)性咳嗽:咳嗽與胸腔內(nèi)空氣共鳴所致,偶而在開放性氣胸患者中聽到。
根據(jù)小兒的咳嗽聲音,結(jié)合病史、伴隨癥狀體征等情況,即可確診是哪一種疾病。
咳嗽從中醫(yī)而論其病因病機是什么?
由于小兒形氣未充,肌膚柔弱,衛(wèi)外功能較差,在春秋氣候多變之時,更因小兒寒暖不知自調(diào),忽于增減衣服,不能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故易為風寒熱等外邪侵襲,而發(fā)生咳嗽。
蓋肺為嬌臟,其性肅降,上連咽喉,開竅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氣,而司呼吸。肺氣具有宣散和肅降兩方面的功能,故肺有宣有肅,氣則能出能入,方可氣道通暢,呼吸均勻。倘衛(wèi)外機能不固,外感六淫之邪,從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襲人體,必內(nèi)犯肺臟,使肺失宣降,以致肺氣郁閉不宣,其氣上逆而發(fā)為咳嗽。
因小兒體質(zhì)素虛或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耗傷正氣,則更易復感外邪,致使咳嗽累作,肺氣愈傷,清肅功能難復,亦可出現(xiàn)肺陰不足或肺氣虛弱的證候,發(fā)展成為內(nèi)傷咳嗽。
若因痰而嗽者,主要由于小兒脾胃薄弱,易為乳食、生冷、積熱所傷,導致脾失健運,水谷不能化為精微,反而釀成痰濁,上貯于肺,壅阻氣道,故肺氣不得宣暢,而引起咳嗽。以上即“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謂。痰亦有寒熱之分,若痰稀色白,伴流清涕,或兼形寒無汗,頭痛鼻塞等癥是為風寒;痰稠且黃,口渴咽痛,則為風熱;痰量多者為濕盛;干咳無痰的,多為陰傷燥咳。
綜上所述,發(fā)生咳嗽的致病原因雖多,但其發(fā)病機理則一,皆須在肺臟受累之后才能出現(xiàn)。
風、寒、暑、濕、燥五種病邪是如何引起咳嗽的?
風是五種病因之首,其性善行數(shù)變,四時不正之風邪皆可傷人,寒、暑、燥、濕皆可同時侵及人體。春令多風,風性善于向上,故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而侵,致使肺氣壅遏不宣,清肅失司而發(fā)為咳嗽。
肺為嬌臟,小兒寒溫不能自調(diào),若冬令嚴寒,衣被太薄,或單衣露宿,將息失慎,寒邪束于膚表,則內(nèi)犯于肺,致肺氣不宣,氣逆不順,宣降失司而咳嗽頻作。
夏令酷熱,炎暑盛行。火性炎上,若小兒嬉戲于烈日之下,感受其邪,一則傷津耗氣,二則火邪傷肺,致熱邪迫肺,津傷肺燥,肅降無權(quán),氣逆而咳。
正當夏秋之交,時值長夏主令,陽熱下降,濕熱熏薰,水氣上騰,潮濕充斥。若小兒玩弄戲水,坐臥濕地或雨露沾衣,則外傷于濕而內(nèi)困于脾,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quán),水濕停滯,凝聚為痰,上阻肺道,發(fā)為干噦咳逆。
燥為深秋主氣,臨床又有溫涼之分。小兒感受夏暑之余氣者,發(fā)為溫燥;而感受深秋之寒氣者則發(fā)為涼燥。肺臟嬌嫩,喜清肅濡潤,既不耐熱,更不耐燥,燥邪干澀,能傷肺灼津。若小兒為燥邪所傷,可致津傷液耗,肺傷氣逆,肅降無權(quán),發(fā)為干咳痰粘等證。
如何區(qū)別外感咳嗽和內(nèi)傷咳嗽,各采用什么治療法則?
外感咳嗽,起病多急,病程較短,初起多有發(fā)熱、微惡風寒、流涕、噴嚏等癥。臨床以表證、實證、熱證居多。
內(nèi)傷咳嗽,或為本臟自病,或因他臟及肺,起病多緩,病程較長,往往有各臟腑功能失調(diào)的證候,而無邪犯肌表之癥狀。臨床上,除傷食咳嗽和肺熱咳嗽發(fā)病較急,病程較短,多屬里、實、熱證外,其他均以里證、虛證(包括陰虛)、寒證居多。
臨床應本著審證求因、辨證論治的原則,去其咳嗽之因,則咳嗽自止。外感之咳,邪氣多由皮毛、口鼻而入于肺,治以疏散為先,肺欲辛,平味藥能開泄肺氣,肺氣宣暢則咳嗽可除。用藥雖不外辛涼、辛溫兩類,但因小兒實證、熱證較多,辛涼清宣最為常用。
內(nèi)傷之咳,治療不同,但總不外濕甚者健脾,食積者導滯,實火者清熱,虛火者滋陰,脾虛補土,肺寒溫散等法。
外感咳嗽的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方法如何?
外感咳嗽,臨床分風寒、風熱、濕熱、燥熱等類型,其中以風熱咳嗽最多。
患兒如見咳嗽痰稀,噴嚏,流涕,鼻塞,頭痛身重,怕冷無汗,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指紋浮紅,為外感風寒之邪,肺氣失宣而致風寒咳嗽。臨床上,采用辛溫解表,宣肺散寒之法藥用,紫蘇8g ,生姜3片,杏仁6g,前胡8g,桔梗8g,陳皮8g,枳殼6g,半夏6g,水煎服。若感受風寒重者,或為油膩葷腥食物所致,癥見氣促者,急當宣肺散寒,肅肺降逆,酌加麻黃以增強散寒之力。兼挾食滯腹脹者,少佐山楂、神曲、麥芽。
患兒癥見咳嗽痰稠,鼻流濁涕,口渴咽痛,頭昏有汗,舌苔薄白,脈象浮數(shù),指紋浮而青紫,此為風熱犯肺,肺失清肅而致的風熱咳嗽,治療采用辛涼解表,宣肺利痰,藥用:桑葉10g,菊花10g,薄荷10g,連翹10g,杏仁8g,桔梗10g,蘆根12g,甘草4g,水煎服。咳嗽較重者,加瓜蔞皮12g,麥冬8g;痰熱上壅者,加前胡10g,海浮石10g,葶藶子10g;咽部紅腫疼痛,吞咽不利者,加馬勃6g,山豆根12g。
如患兒癥見咳嗽痰濁,口渴少飲,胸滿納呆,或咳而干噦,小便黃赤,唇紅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象濡數(shù)。此為濕邪外侵,或內(nèi)生痰濕上壅于肺,肺氣閉郁不宣而致的濕熱咳嗽,治療采用苦辛通降,輕宣肺氣之藥:連翹10g,杏仁8g,滑石12g,薏苡仁12g,半夏10g,梔子9g。痰稠而多者,加冬瓜仁8g;氣促痰壅,大便秘結(jié)者,加葶藶子9g。如患兒癥見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咳而不爽,鼻咽干燥或咳嗽牽扯胸痛,大便艱難,或唇舌紅,苔薄黃或薄白而干,脈數(shù),指紋色青紫者,為燥熱之邪,灼傷肺陰,肺失清肅潤降而致,用辛涼甘潤,養(yǎng)陰清肺之藥:桑葉8g,杏仁 8g ,浙貝10g,沙參10g,梔子6g,淡豆豉10g,梨皮1個。久咳不止者,加百部6g,地骨皮6g。燥咳不止,聲音嘶啞者,應清熱保肺,潤燥宣達,用鮮荷葉20g,鮮銀花20g,西瓜翠衣10g,絲瓜絡6g,鮮竹葉心10g,鮮扁豆花10g,桔梗6g,杏仁6g,麥冬8g,甘草4g,水煎服。
內(nèi)傷咳嗽的臨床表現(xiàn)及治法如何?
小兒內(nèi)傷癆瘵、腎氣虛損雖不多見,但內(nèi)傷脾肺之證,卻屢見不鮮。臨床上常分為傷食咳嗽、痰濕咳嗽、肺熱咳嗽、陰虛咳嗽、肺脾氣虛咳嗽、肺虛寒嗽六型。
患兒表現(xiàn)以咳嗽、嘔吐乳食痰涎為主,常伴五更咳甚,胸腹脹滿,不思乳食,吞酸噯腐,大便酸臭或秘結(jié),手足心熱,睡臥不安,舌苔白厚或黃,脈象沉滑,指紋紫滯,為乳食積滯中脘,蘊濕成痰,痰熱上蒸于肺而致,用消食導滯,化痰止咳藥:神曲10g,炒麥芽10g,陳皮8g,清夏8g,茯苓 6g,甘草3g,枳實6g,山楂6g。腹脹甚者,加炒卜子6g;痰黃稠者,加桑皮8g,冬花6g。
患兒表現(xiàn)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痰隨嗽生,胸悶納呆,舌苔白厚或膩,脈象濡或滑,指紋沉滯者,屬痰濕漬于肺,肺失宣肅而致,用健脾燥濕,理氣化痰藥:陳皮10g,清夏10g,茯苓8g,甘草4g。腹脹便溏,加蒼術10g,厚樸8g;咳痰不利者,加瓜蔞10g,膽星6g,黃芩8g。
患兒表現(xiàn)咳嗽氣粗,痰黃而稠,鼻咽干燥,口氣臭穢,面唇紅赤,煩渴便秘,舌紅苔黃厚,脈象滑數(shù),指紋青紫者,為火熱之邪上灼于肺,煉液為痰,阻遏氣道,使肺之肅降無權(quán)而致。用清熱瀉肺,止咳化痰藥:桑皮8g,地骨皮8g,黃芩8g,梔子8g,梗米6g,甘草4g,白前6g。
見到干咳無痰或少痰,午后夜間咳甚,咽喉燥癢,面色潮紅,五心煩熱,唇燥舌紅,苔少乏津,脈細數(shù),指紋紫滯,此為津液暗耗,不能上潤于肺,致肺陰不足,失于清潤而致,用養(yǎng)陰清肺,潤燥止咳藥:沙參10g,麥冬10g,玉竹10g,花粉10g,桑葉8g,白扁豆8g,甘草8g 。痰粘難咳出者,加瓜蔞霜6g,鼻孔紅干加桑白皮8g,久咳傷肺,肺氣虛弱者,加百合10g ,白及8g。
患兒表現(xiàn)咳嗽無力,痰白清稀,食少便溏,少氣懶言,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細無力,或指紋淡紅者,此為肺氣虛損,痰阻氣道而致,用補益肺脾,溫化痰濕藥:陳皮10g,清夏10g,人參3g,茯苓8g,白術8g,甘草6g。如大便溏薄,完谷不化加草蔻;久咳不止,肺虛及腎,短氣不足一息者,當滋腎斂肺,用八仙長壽丸,1/2~1丸,1日3次。
患兒表現(xiàn)咳嗽綿綿,晝靜夜甚,呼吸氣冷,冷唾痰稀,怯寒背冷,四肢不溫,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唇舌俱淡,舌質(zhì)胖嫩,舌苔白潤,脈象沉細,指紋紅沉,證屬素體陽虛,肺氣虛損,寒自內(nèi)生而致,用溫肺散寒藥:干姜3g,陳皮6g,清夏6g,黨參8g,茯苓8g,炙甘草6g。小兒稚陽易熱,姜桂大熱之藥,如辨證不確切,則不得輕易加用。
小兒內(nèi)傷咳嗽為什么多痰?
小兒內(nèi)傷咳嗽的形成,有直接來源于內(nèi)傷的,也有因外感失治轉(zhuǎn)變而成的,起病雖然不同,病因也有差異,但證候表現(xiàn)每以痰多為主證。所以前人曾有內(nèi)傷咳嗽“十九皆由于痰”的說法。小兒內(nèi)傷咳嗽痰多有很多原因:第一,體質(zhì)虛弱,中氣不足的小兒,由于脾虛不運,可以使水濕停留,凝聚為痰。第二,小兒脾胃薄弱,因乳食不調(diào),宿滯逗留,損傷脾胃;或恣食生食、瓜果,中陽被傷;或因熱病飲水過多,脾運不及等等都可以使水濕停留,聚集為痰。還有恣食肥甘,胃中濁氣郁蒸,釀濕生熱也可以化為痰濁。第三,小兒外感失治,或體弱小兒屢患外感,肺氣被傷,不能輸津四布,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使水液停留,也可成痰,痰貯于肺,肺氣不利,痰涌氣道而發(fā),必致咳嗽痰多。
乳食積滯能致咳嗎,為什么咳嗽要禁食肥甘厚味和生冷食物?
小兒脾常不足,哺乳喂養(yǎng),重在“乳貴有時,食貴有節(jié)”。若小兒傷于乳食,致脾胃運化失司,升降失調(diào)而成積滯。積滯郁久化熱,則蘊濕成痰,痰熱上壅于肺,阻遏氣道,致肺之清肅失司而發(fā)為咳嗽。所以,乳食積滯也能引起咳嗽。
小兒為稚陰之體,津液易傷。若飲食失節(jié),任其嗜食香燥炙,肥甘厚味諸物,久之,勢必香燥走竄耗津,炙助熱劫液,致脾胃之陰液受損,不能自潤而干咳不已。因此,咳嗽患兒應禁食肥甘厚味,以避免灼傷津液加重病情。
形寒飲冷則傷肺,其言外因形體受寒,內(nèi)因傷于生冷,內(nèi)外合邪而致咳嗽,一則肺合皮毛,外寒束表則內(nèi)犯于肺;二則內(nèi)傷生冷,冷氣上至于肺。“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內(nèi)外合邪,因而咳之,則為肺咳”。“風寒無形之邪入內(nèi),與飲食有形之邪相合,必留戀不舍,內(nèi)寒與外寒相結(jié)而致肺寒咳嗽”,故曰: “形寒飲冷則傷肺”。
名醫(yī)為什么怕治久咳?
不是因為外感風寒、風熱引起的咳嗽,中醫(yī)稱為內(nèi)傷咳嗽。除了肺癆咳嗽以外,最常見的是痰飲咳嗽(如慢性支氣管炎一類),病程較長,冬春季節(jié)遇冷即發(fā),反復難愈。一般分為痰濕和痰熱兩種,治療上也各有不同。
痰濕咳嗽,多出現(xiàn)咳嗽氣急,痰多易出,色白清稀,胸中作悶,舌苔白潤,用燥濕化痰止咳的方法治療。如制半夏、陳皮、茯苓、桔梗、紫菀、百部、甘草各10g,水煎,分3次服。并每日早晚服用二陳丸、半貝丸,每次1/2~1丸,1日2~3次。
氣喘氣急的,可服用消咳喘,每次3~5ml,每日3次,又宜服用復方杜鵑片,每次2片,每日3 次。
痰熱咳嗽,多見咳嗽氣粗,痰黃粘稠,發(fā)熱胸痛,舌苔黃干,治療用清熱、化痰、止咳的藥物。如:麻黃6g,杏仁、黃芩、桑皮、冬花各12g,制半夏、瓜蔞皮各10g,魚腥草、冬瓜仁各30g,甘草6g,水煎,分2~3次溫服。并早晚加用二母寧嗽丸、橘紅丸、蛇膽川貝散等。每次1/2~1丸或1/2~1管,1日3次。
此外,民間還有不少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驗方,均可治療此病。采用上述治法,雖能暫時取效,仍然避免不了復發(fā),即使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生治療,也很難斷根,所以,有名醫(yī)怕治久咳說法。因此,預防本病的發(fā)生十分重要,應積極煅煉身體,防止受涼等引發(fā)本病。
小兒咳嗽的實驗室檢查和特殊檢查有哪些?
遇到咳嗽的小兒,為了協(xié)助診斷治療,可作如下實驗室檢查:
(1)周圍血象檢查:細菌感染多伴有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增多,病毒感染則往往降低。白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淋巴細胞明顯增多者,須考慮百日咳。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者,須考慮寄生蟲感染或過敏性疾患。
(2)慢性咳嗽患者,須作大便常規(guī)檢查或濃縮法找蟲卵。
(3)痰液檢查:①性質(zhì):透明而有粘液的痰多見于急性卡他性炎癥;粘液、膿性痰液多見于化膿性炎癥;泡沫、血性痰液多見于肺水腫。②顏色:鐵銹色痰可見于大葉性肺炎或間質(zhì)肺炎;藍綠色痰多見于綠膿桿菌感染;紅褐色痰多見于阿米巴感染;黃色膿痰多見于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③氣味:臭味痰多見于肺膿腫及支氣管擴張。④量:24小時內(nèi)咳出大量痰液多見于肺水腫、支氣管擴張、肺膿腫及膿胸伴有支氣管胸瘺患者。⑤顯微鏡檢查:可查是否有膿細胞、心力衰竭細胞(即有含鐵血黃色素顆粒的大吞噬細胞)、嗜酸性細胞,寄生蟲或蟲卵、結(jié)核桿菌、霉菌的菌絲或芽胞等。如痰內(nèi)找到彈力纖維,說明肺組織有破壞性病變(膿腫、壞死或嚴重結(jié)核病變)存在。
(4) 病原學檢查:耳鼻、咽拭子或分泌物作培養(yǎng)或病毒分離,有條件可作免疫熒光檢查。疑有百日咳時可作咳碟培養(yǎng),嬰幼兒疑有結(jié)核感染時,可抽取胃液找結(jié)核桿菌或做動物接種。
(5 )血清學檢查:必要時可做冷凝集試驗,補體結(jié)合試驗或中合試驗等。
特殊檢查:
(1)結(jié)核菌素試驗。
(2)X線檢查:咳嗽持續(xù)存在而未能以病史或體檢之發(fā)現(xiàn)來解釋,或有必要進一步明確病變性質(zhì)者,可行胸部X線檢查、副鼻竇X線檢查,必要時作支氣管造影。
(3)支氣管鏡檢查:疑有異物吸入或反復咯血原因不明者,可行支氣管鏡檢查。咳嗽原因不明者,必要時尚可行肺穿刺或肺活檢。
小兒咳嗽在辨證時應掌握哪些要點?
小兒咳嗽是小兒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辨證準確,治療得當,則很快向愈。如失治誤治則會遷延不愈,甚則變生他證。因此,小兒咳嗽的辨證準確與否,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小兒咳嗽的辨證要點,可歸納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問明新病、久病,以定外感、內(nèi)傷。一般而論,病屬新得,素無他疾,而來勢急驟,或兼有表證的多是外感;如果病已歷久,病勢緩慢,或先患其他疾病,漸漸轉(zhuǎn)為咳嗽,并伴有臟腑虛證的多是內(nèi)傷。其次,應查清寒熱的輕重,以便進一步辨明外感的性質(zhì)。通常說來,惡寒發(fā)熱是外感咳嗽的必有癥狀。如惡寒重、發(fā)熱輕的是外感風寒;發(fā)熱重、惡寒輕,甚至不惡寒的是外感風熱。第三是了解有痰無痰,以便區(qū)分屬燥屬濕。如干咳少痰或者無痰,多屬燥熱;若咳嗽痰多則是痰濕偏盛。第四是對于有痰者,要進一步察看痰的黃白,以辨別屬寒屬熱。如痰白質(zhì)稀,一咳即出屬于寒痰;痰黃質(zhì)稠,咳出甚難者屬于熱痰。第五要注意咳嗽聲音的高亢、低微,以辨病情的虛實。小兒咳嗽,如聲音高亢,是屬積氣壅盛,肺氣上逆,病證屬實;若聲音低微,甚至氣不接續(xù),則是正氣不足,肺脾氣虛。最后要注意舌、脈、指紋。就脈象來說,主要注意浮沉、遲數(shù)、有力無力。脈浮主表,脈沉主里,脈數(shù)多熱,脈遲多寒,脈有力為實證,脈無力為虛證。指紋浮紅為外感風寒,鮮紅為風熱,紫紅為痰熱內(nèi)閉,青紫為食積痰阻,淡紅為氣虛,淡紫為虛寒。至于舌、苔,一要注意舌的色澤,二是觀察苔的顏色、厚薄、干膩。如苔薄白,舌質(zhì)無明顯變化屬于風寒外感;苔薄黃,舌尖紅則是外感風熱;苔厚膩色白,舌質(zhì)淡為脾虛痰盛;苔厚而黃,舌質(zhì)紅則是痰熱;舌苔黃而燥的是肺熱津傷;舌紅少苔,或是光剝的即是陰虛。
總之,對于小兒咳嗽,在辨證時如能問明病證的新久,查清寒熱輕重的差異,了解有痰無痰,以及痰色的黃白,聽清咳嗽聲音的低微高亢,再結(jié)合舌、脈、指紋的變化,就可以辨明病證的寒熱虛實,作出恰當?shù)脑\斷。
為什么治療小兒咳嗽要強調(diào)理脾?
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有屬于外感的,有屬于內(nèi)傷的。起病情況,有肺臟先病,一病就咳嗽的;有他臟先病,累及于肺后才出現(xiàn)咳嗽的。故有“咳者肺病”之說。正因為咳者肺病,故咳嗽治肺是必然的,而在治肺的同時,又強調(diào)調(diào)理脾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理脾可以祛邪:如外感風寒犯肺,肺氣不宣就會咳嗽。在肺失宣降,不能輸津四布的情況下,水濕又必然會停留而成痰濁,痰濁阻肺,或壅塞氣道,則使咳嗽加重。大家知道,痰的來源是濕,濕又由脾所主,如果脾氣健運,水濕運行,就會使痰化飲消,咳嗽減輕。因此,在治療時,常常是宣肺散寒,健脾燥濕,肺脾同治,就會促進疾病的痊愈。如果既感寒邪,氣失于宣降而咳嗽;脾又被寒氣所傷,健運失職而聚濕成痰,上阻于肺,咳嗽痰多,就更需要肺脾同治了。
(2)理脾可以消除病源:“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小兒飲食不知自節(jié),使脾胃受傷,不論是濕熱內(nèi)蘊,久而成痰,還是脾虛濕盛,凝聚為痰濁,都可上貯于肺,使肺氣不利,氣道受阻,而致咳嗽。這時治肺乃是治標,理脾才是治本。因此,在宣肺利氣的同時,應參以健脾行滯或是健脾化濕,使脾運正常,就能消除病源,使病證痊愈。
(3) 理脾可以補虛:如果小兒體質(zhì)薄弱,肺氣不足,或經(jīng)常感受外邪,肺氣受傷,不能進行正常的宣發(fā)肅降而發(fā)生虛損咳嗽,治療就應補益肺氣。但人體氣血來源于脾,要想使肺不虛,就必須補益脾氣。脾土旺盛才能生化有源,氣血充足,肺氣也就得到補益。因此,補脾益肺是治療這類咳嗽必須遵循的法則。
小兒外感咳嗽能用一方加減來治療嗎?
咳嗽有外感和內(nèi)傷之分。而外感咳嗽又可分為風寒咳嗽、風熱咳嗽、濕熱咳嗽、燥熱咳嗽等類型,這些外感咳嗽能不能用一個方劑加減治療呢?實踐證明是可以的,這就是止嗽散。止嗽散見于清代名醫(yī)程鐘齡所著《醫(yī)學心悟》中。為了說明本方能用于各種外感咳嗽,有必要對其藥物功能做一簡介。方中紫菀、百部,性均溫潤,紫菀味苦辛,百部味苦甘,皆入肺經(jīng),二藥性微溫而不熱,潤而不寒,可理肺止咳,新久咳嗽均能使用。白前與桔梗性平相同,都有辛味,但白前有甘味,桔梗兼苦味,桔梗能宣達肺氣而利膈,白前能下氣開壅而止嗽,同有辛味上升,甘苦下降的作用,不論寒咳熱咳均能應用,以上四味為本方主藥,因其有升有降,有出有入,故能調(diào)整氣機升降失常;方中另有橘紅祛痰化濕,荊芥散風疏表,甘草緩急止嗽。由于本方具有溫而不燥、潤而不膩、苦不過寒、辛不過熱等特點,因此,對于肺的宣散肅降、氣機升降失常所致的咳嗽,都能使用。臨床上,對于風寒咳嗽,用止嗽散治療,可在原方中加蘇葉、防風等辛溫發(fā)散之品;對于風熱咳嗽,用止嗽散治療應當減小紫菀、百部的用量,加入桑葉、菊花、薄荷、瓜蔞皮等辛涼清解化痰之品,以加強本方散風清熱、止咳化痰之力。對于濕熱所引起的咳嗽,用止嗽散治療,當減去辛溫發(fā)散之荊芥,加入前胡、佩蘭、菖蒲等化濕止咳,滑石、薏苡清熱利濕。對于燥熱咳嗽,用止嗽散治療,也應當減去辛溫之荊芥、橘紅、白前,加入辛涼甘潤之桑葉、沙參、麥冬、知母、元參、梨皮等以滋陰生津潤燥,加川貝以潤肺止咳。還有些咳嗽病例,時經(jīng)多日,咳仍不止,咯痰不爽,喉中發(fā)癢,痰白而粘,治療時只需要在止嗽散中加杏仁、貝母潤肺降氣就可以了。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各型外感咳嗽,均能以止嗽散為主方加減來治療。但是,應該指出,無論是哪一種外感咳嗽,都以宣通肺氣,疏散外邪為主。所以,在用止嗽散時,必須根據(jù)具體病情,適當調(diào)整,特別是在咳嗽初起之時,更要注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