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五積散
本方出自《和劑局方》。為治療寒積、食積、氣積、血積和痰積等五積之方,故名五積散。
五積散方
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去皮)、當(dāng)歸(去蘆)、肉桂(去粗皮)、白芍、半夏(湯洗七次)各三兩,陳皮(去白)、枳殼(去瓤、炒)、麻黃(去根節(jié))各六兩,蒼術(shù)(米泔浸、去皮)二十四兩,干姜四兩,桔梗(去蘆頭)十二兩,厚樸(去粗皮)四兩。
用法:上除肉桂、枳殼別為粗末外,一十三味藥同為粗末,慢火炒令色變,攤冷,次入桂、積末令旬。每服三錢,水一蓋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小蓋,去滓,稍熱服。
本方共由十五味藥組成,是一個(gè)大復(fù)方。它一方面需要對完全不同類型的“五積”中的每“積”都有針對性,因而,藥味較多;另一方面,又由于這眾多的藥物組成大方后,具有多靶性、廣適性,因此,臨床只需隨癥小作加減,就可以治療原書所列疾病以外的諸多病證。
方中麻黃、白芷、生姜解散表寒,肉桂、干姜溫散里寒,以散表里之寒積;枳殼、桔梗升降氣機(jī),寬胸利膈,以散氣積;陳皮、茯苓、半夏、炙甘草,即二陳湯,以散痰積;川芎、當(dāng)歸、白芍養(yǎng)血活血,以散血積;蒼術(shù)、厚樸燥濕除滿,健脾消食,以散食積;共同發(fā)揮發(fā)表溫里,行氣和血,表里雙解的作用。
臨床用于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生冷,身熱無汗,頭身疼痛,項(xiàng)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全身竄走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以及寒濕痹痛等。
◎病案舉例
案一、寒濕病
張某,女,35歲。全身關(guān)節(jié)冷痛,以下半身為甚,雙下肢沉重微腫,天氣陰冷則癥狀加重。月經(jīng)色淡后延,經(jīng)行小腹微冷。服祛風(fēng)濕中西藥,均小有效果,而停藥如故,如是己一年多。面蒼黃少華,脈遲細(xì),舌淡苔白。其證雖為寒濕痹阻,但己傷及氣血,不養(yǎng)血活血而除血積,定難拔除寒濕病根。處以五積散加減:
當(dāng)歸12g,川芎12g,黃芪30g,白芍30g,茯苓20g,蒼術(shù)10g,炮附片20g,麻黃10g,桂枝12g,厚樸30g,白芷15g,仙靈脾20g,海桐皮20g,豨簽草20g,生姜10g。
水煎,日1劑。
上方服完7劑,疼痛減輕,浮腫消退。再服10劑,適逢月經(jīng)來潮,已無經(jīng)期不適感。上方小作加減,又診數(shù)次愈。
案二、氣積
王某,女,60歲。3個(gè)月前開始納減腹脹,未及治療,漸感全身脹痛。及至近半月來,除上癥外,自覺有一包塊隱隱可以捫及,大如乒乓,竄走疼痛于胸背頭項(xiàng)。脈遲,苔白。診為氣積,處以五積散加減:
麻黃10g,桂枝10g,厚樸30g,蒼術(shù)10g,陳皮10g,炙甘草10g,茯苓12g,半夏10g,干姜10g,枳殼15g,桔梗10g,白芷10g,白芍30g,柴胡10g,佛手10g。
水煎,日1劑。
初服3劑,僅腹脹稍減,再服7劑后,竄走疼痛感消失,“包塊”亦未再現(xiàn),納食增。原方再服14劑,諸癥消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