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學人讀書公眾號深耕于人文社科領域閱讀內容,致力于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閱讀內容與資訊。為幫助讀者了解人文社科領域新出優(yōu)質圖書,學人讀書公眾號將于每月初發(fā)布上月優(yōu)質新書資訊。本期為2021年第4期。
本期書訊分歷史、社會文化、文學等部分,并特別介紹數(shù)本與中國相關的港臺新書。觀察某國或某種文化,或許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fā),由此不僅能得到更為全面的認識,也能盡量避免狹隘的偏見。本次選書依舊立足本土,關注世界,并特別關注一些角度新穎的作品。期待讀者能從中有所收獲。由于編輯部精力有限,關注新書難免有所疏漏,歡迎讀者留言補充。
大陸
- 歷史學 -
中國史
《多面的制度:跨學科視野下的制度研究》
作者:閻步克 邢義田 鄧小南 等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編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1年4月
從三皇五帝到品秩爵位,從中央集權到地方自治,從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從正式規(guī)章到潛在規(guī)則——在古往今來的社會發(fā)展中,“制度”扮演著多種多樣的角色,也一直是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者密切關注的焦點話題。制度研究的歷史雖然悠久,然而“制度”為何?它如何形成、如何呈現(xiàn)、如何研究?其變遷的動力又何在?很多問題仍未在學界達成共識。
本書源自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跨學科視野下的制度研究”系列講座,聚焦于“制度”這一極富內在張力的對象,邀請閻步克、邢義田、鄧小南、劉志偉、侯旭東、應星、周雪光、周黎安、劉世定九位知名教授,從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等不同學科的視角,討論古今中外的制度及制度研究的理論方法,希望在路徑的交叉中激活思想,拓寬制度研究的視野。
《追懷生命: 中國歷史上的墓志銘》
作者:伊沛霞 / 姚平 / 張聰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4
數(shù)以萬計的墓志銘,或云喪葬傳記,從帝制時代留存至今。它們被刻在石頭上、安放在墓穴中,表達生者對逝者的思念。墓志銘的內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跡和模范言行上,因涵蓋了詳細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態(tài)及社會文化風俗,它們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墓主所生活時代的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此外,還讓人們有機會瞥見那些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記載的各色人物,包括女性、孩童,以及未能在政治上留下痕跡的男子。
本書選取了從漢代至清末近兩千年間的30篇墓志銘,并邀請知名學者撰寫導讀,以志文背后的話題,串聯(lián)起整個帝制時代的中國歷史。本書的讀者們可選擇以任何順序來閱讀這些墓志,因為它們每一篇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當然,通讀全書并對各時期的墓志作比較分析也會讓我們受益匪淺。此外,還可選擇一個群體(如女性、將士)來進行深入的切磋探討。
《宋潮:變革中的大宋文明》
作者:吳鉤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1-4
在本書中,作者綜合各說,構建出一個獨特的闡釋框架,嘗試為中國的近代化的時間開端提供一種合理解釋。作者帶領我們重回歷史現(xiàn)場,仔細考察了25項極具近代化特征的宋朝文明表現(xiàn),呈現(xiàn)當時在市政、人文、經(jīng)濟、政治、司法等5個領域出現(xiàn)的種種近代化的端倪。
通過考察這些文明表現(xiàn)的興起、運轉,以及它們在宋亡后悲劇性地走向消亡的過程,并著重展現(xiàn)了兩宋時期的中國是如何悄然擺脫中世紀的桎梏,開始走向近代化的,展現(xiàn)出宋朝最生動、最活力四射的一面。同時,他也試圖說明,中國的歷史并非單純的線性發(fā)展,而是既有文明的積累與演進,又有傳統(tǒng)的斷裂與接續(xù)。
《資本的旅行:華僑、僑匯與中華網(wǎng)》
作者:濱下武志
譯者: 王珍珍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4
本書將東亞及東南亞作為一個整體,從亞洲經(jīng)濟圈的視角討論僑匯與亞洲金融貿易體系的關系,論述了從19世紀下半葉到21世紀華僑、華人金融網(wǎng)絡的情況。在豐富的移民、僑匯個案研究中發(fā)現(xiàn)僑匯推動形成的亞太區(qū)域網(wǎng)絡,促進了交通、郵政、商業(yè)網(wǎng)絡、金融匯兌等環(huán)區(qū)域、環(huán)海域的國際性交流,華僑、華人因此構建了一個龐大的中華關系網(wǎng)。
《發(fā)現(xiàn)與推理:考古紀事本末(一)》
作者:許宏
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4
本書隱含著一位資深考古人的學科反思:考古,需不需要有想象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運用想象力?假如沒有想象力,很多考古發(fā)現(xiàn)便無從談起;然而,過度解讀甚至誤讀,又往往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該如何與無言的地下遺跡進行對話?這不僅依托于文物的發(fā)現(xiàn),考古學家自身的專業(yè)敏感與推理能力也很重要。書中追述了幾場重大考古事件的始末,不僅以親歷者的視角,呈現(xiàn)出考古現(xiàn)場的復雜性和魅力,也對幾則著名的考古“懸案”重新展開考察,以專業(yè)者的慎思明辨澄清了其中的是是非非,提煉出極具啟發(fā)性的學術思考。
借助考古學家的目光與思維,讀者可以近距離體驗古代文明的揭秘歷程,深入了解中國考古學人的求索之路。
世界史
《古希臘史學中帝國形象的演變研究》
作者:呂厚量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4
在從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5世紀的近千年中,對帝國形象的描述、分析、評判與反思始終是貫穿古希臘史學傳統(tǒng)的一條明確線索;由于古希臘史學在文藝復興以來的近現(xiàn)代西方文明發(fā)展歷程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作品所塑造的帝國形象也在構建近現(xiàn)代西方學者與公眾對帝國的認識與記憶過程中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在古典史學語境下,波斯帝國是希臘世界最重要的對外交往對象之一和作為希臘文明參照物的“他者”;而從公元前2世紀起,隨著羅馬逐步將整個希臘化世界納入帝國行省統(tǒng)治的模式,羅馬帝國逐漸成為后期希臘史家關注的重點和地中海世界整體史的載體。波斯與羅馬構成了古希臘史學中最重要的兩大帝國形象,也是本書所研究的主要對象。
《波斯之劍: 納迪爾沙與現(xiàn)代伊朗的崛起》
作者:[英]邁克爾·阿克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
譯者: 周思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1-4
納迪爾沙(1736—1747年在位),波斯阿夫沙爾王朝的建立者,是伊朗早期現(xiàn)代史的核心人物。本書重現(xiàn)了這樣一個非凡、冷酷的軍事征服者的故事。他從一個牧羊幼童成長起來,將他的國家從外國占領者手中解放出來,并自立為波斯沙阿。他將18世紀的伊朗從政治崩潰和分裂引導成為該地區(qū)的主導力量。他收復了之前失去的所有領土,還入侵了莫臥爾帝國,掠奪了印度的無數(shù)寶藏。他多次擊敗奧斯曼土耳其的軍隊,占領了屬于現(xiàn)今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區(qū),并多次威脅要占領巴格達。但從其成功的頂峰開始,他陷入了精神癲狂的狀態(tài),這導致他做出了諸多瘋狂和可怕的野蠻舉動,對波斯民眾、他的朋友甚至他的家人犯下了可怕的暴行,直到最后他死去。本書參閱了大量的一手史料,是想要了解伊朗歷史和納迪爾沙傳奇一生的讀者不可錯過的作品。
《守護者: 國際聯(lián)盟與帝國危機》
作者:蘇珊·佩德森(Susan Pedersen)
譯者: 仇朝兵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4
本書以四大洲的研究和幾十種檔案為基礎,再現(xiàn)了民族主義者、人道主義者、國際主義的官僚和帝國主義政治家構成的全球網(wǎng)絡;而關于國際組織對現(xiàn)代世界秩序之形成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本書也提供了一系列全新的解釋。
《此疆爾界:“門羅主義”與近代空間政治》
作者:章永樂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1-4
“門羅主義”誕生于19世紀的美國,作為一種地緣政治學概念,倡導“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為美國的區(qū)域霸權提供話語支持。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門羅主義”不僅在美國有了新的闡釋方向,以服務于其對外擴張的政策,更流布出西半球、拓展至全世界,進行了一場“理論旅行”。
本書正是對“門羅主義”話語傳播史的考察,重點梳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美國、德國、日本和中國對于“門羅主義”話語的認識與使用——美國如何在“門羅主義”的偽飾下實行“霸權主義”乃至“殖民主義”;德國如何將“門羅主義”與“大空間”“中歐”等概念結合,最終走向民族性極強的納粹主義;日本如何以“門羅主義”為參考,形成“大東亞共榮”的概念,以行侵略之實;在中國,“門羅主義”話語如何在反滿革命、軍閥割據(jù)、抗日反殖民的不同形勢下,發(fā)展出不同樣式,中國的知識分子,又是如何對之加以利用或排斥的。
書中不僅含有19世紀以來對世界秩序的思考,更契入了章永樂自《舊版新造》《萬國競爭》以來深切的現(xiàn)實關懷——中國未來需要一種怎樣的全球秩序想象?
- 哲學與政治 -
《自我坦白:???982年在多倫多大學維多利亞學院的演講》
作者:[法]米歇爾·???/span>
譯者: 潘培慶
拜德雅 |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21-4
本書收錄了米歇爾·福柯于1982年5月31日至6月26日在多倫多大學維多利亞學院舉行的第三屆符號學和結構研究國際暑期研討班上的五次演講,以及由他主持的研討班講課。
“自我坦白”是這一系列講座的主題,也是??玛P于“現(xiàn)代西方主體譜系學”研究項目的一部分,他致力于闡明自我解釋學的歷史形成。在分析了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苦行”“修行”實踐中所特有的自我認識和自我關系的特殊類型,即主體必須與自己建立一種占有和主權的關系之后,??卵芯苛嘶浇贪l(fā)展的前幾個世紀中,在修道院團體里誕生出來的一種自我解釋學,這種解釋學被認為是主體對其自身內在性的探索和解讀。至此,自我解釋學在古代和基督教早期發(fā)生了一個明顯的斷裂,為了界定這種斷裂,福柯引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區(qū)分,即兩種形式的禁欲主義:一種面向真理,另一種面向實在。
《我,里維耶,殺害了我的母親、妹妹和弟弟:19世紀的一樁弒親案》
作者:[法]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
譯者: 王輝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4
1835年,在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村莊里,一位20歲的青年皮埃爾·里維耶冷酷地殺害了他的母親、18歲的妹妹和7歲的弟弟。他在獄中寫了一本回憶錄,為整個可怕的故事辯護。
米歇爾·??略谘芯?9世紀精神病學與刑事司法之間的關系時發(fā)現(xiàn)了這個案件。他收集案件的相關文件,包括醫(yī)學和法律證詞、警方記錄和里維耶的回憶錄,編輯出版并在書中做了精彩闡述。他指出,里維耶案發(fā)生時,正值法國許多行業(yè)爭奪地位和權力之際,醫(yī)學權威在挑戰(zhàn)法律,政府各部門在明爭暗斗。法學和精神病學話語都試圖將里維耶自己對其行為的描述籠罩在各種權力關系中,將他的聲音邊緣化為弒親者或瘋子的聲音。福柯對該案的重構,是一次對瘋狂、正義和犯罪觀點來源的精彩探索。
《支配與抵抗藝術》
作者:詹姆斯·斯科特 (James C. Scott)
譯者: 王佳鵬
三輝 | 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4
無權者與有權者之間的對抗充滿了欺騙——無權者假裝恭敬有禮,有權者則故意夸大他們的名望與掌控能力。如果僅接受這些表面價值,我們將無法把握權力關系中的各種矛盾、緊張和內在可能性。
通過考察世界各地文學、歷史學、政治文化中的實例,著名政治學、人類學者詹姆斯· C·斯科特深入探討了支配者與從屬群體的公開劇本及潛隱劇本之間的聯(lián)系、區(qū)別和界限。出于各自的利益考慮,有權者與無權者會心照不宣地在公開互動中合作共謀,這使得公開劇本往往帶有程式化和儀式化的色彩。相對地,任何從屬群體都會在其苦難之中創(chuàng)造出特定的潛隱劇本,這些發(fā)生在后臺的話語、姿態(tài)與實踐代表著他們對支配者的某種權力批判。與此同時,有權者亦會發(fā)展出他們的潛隱劇本,即那些使其統(tǒng)治得以維系但又不能公開承認的措施和觀點。
- 社會與文化 -
《 什么是社會學》
作者:趙鼎新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1-5
結構/機制敘事和事件/時間序列敘事是人類在描述和分析社會現(xiàn)象時所采用的兩類最為基本的敘事形式。如果說歷史學是一門以事件/時間序列敘事為基礎的學科,社會學則是一門以結構/機制敘事為基礎的學科,歷史學和社會學也就構成了社會科學中的兩個最為核心的基礎學科,或者說它們是其它專題性的應用社會科學學科,比如法學、商學、管理學、傳播學、社會工作、宗教學(在一定意義上甚至應該包括經(jīng)濟學和政治學)等學科的母學科。
《做一個清醒的現(xiàn)代人》
作者:劉擎
湖南文藝出版社,2021-4
在當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縱向傳承與外來文化的橫向互動中,在這種“縱橫交錯”的文化背景下,劉擎教授通過發(fā)人深省的文字啟發(fā)我們以理性化的方式來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應當信奉什么”“應當怎樣生活”“如何理解和應對困境”等諸多問題。
這部作品兼具敏銳的歷史意識與深切的現(xiàn)實關懷。劉擎教授結合歷史、文化、政治、哲學等眾多元素,解讀社會發(fā)展變化、思想的演進,以求大眾在面對這個時代時,能夠辨析問題與觀念的來龍去脈,澄清我們的處境與自我理解,重建對未來的想象。
《沖動的美國: 被撕裂的社會和被放縱的民眾》
作者:[美]保羅·羅伯茨
譯者: 魯冬旭 / 任思思
中信出版集團,
2021-4
羅伯茨從美國的醫(yī)療、戰(zhàn)爭、消費、經(jīng)濟等一系列廣泛的領域,闡明了美國社會是如何變得沉迷于超出預期的回報,并為之不擇手段的。公司高管們只求厚利而全然不考慮社會影響;從政人士不惜犧牲公眾利益來獲取迅速回報;消費者沉浸在個人化的世界中,使得集體行動幾乎不可能……這一切所導致的結果就是:金融危機、醫(yī)療體系崩潰、環(huán)境惡化、政治癱瘓以及深刻且不斷增長的全社會的不滿情緒。
《花神的女兒: 英國植物學文化中的科學與性別(1760-1860)》
作者:[加]安·希黛兒
譯者: 姜虹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5
本書是書寫1760—1860年英國博物學文化中的科學與女性的經(jīng)典著作,出版后影響了大批相關領域的學者。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和詳實的史料聚焦了博物學史、科學史上重要卻被忽略的邊緣人群,再現(xiàn)了女性植物學家在性別意識形態(tài)嚴重束縛個體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兼顧學術理想并平衡家庭生活。
《火種: 人類文明的最初成果如何在七個城市之間傳承》
作者:[英]維奧萊特·莫勒
譯者: 郝靜萍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21-4
這本書的主角是文明的火種,數(shù)學、天文學和醫(yī)學的基石之作——歐幾里得《幾何原本》、托勒密《天文學大成》和古羅馬名醫(yī)蓋倫的醫(yī)學作品集。
它們創(chuàng)作于遙遠的古代,在漫長的中世紀經(jīng)過七個城市(亞歷山大城、巴格達、科爾多瓦、托萊多、薩勒諾、巴勒莫、威尼斯)幾十代人的抄寫、翻譯、傳播 、接力,存活到了印刷術發(fā)明的一刻,從此發(fā)揚光大,推動了現(xiàn)代科學的誕生,并流傳到了今天被稱為經(jīng)典傳頌。
本書記錄的是人類文明的最初成果是如何跨域地域、信仰、戰(zhàn)爭、技術的重重障礙才得以薪火相傳的驚險旅程。
- 文學 -
《民謠》
作者:王堯
譯林出版社,2021-4
“我坐在碼頭上,太陽像一張薄薄的紙墊在屁股下?!?/p>
時間撥回至一九七二年五月。依水而生的江南大隊,漫長的雨水終于停歇,麥子發(fā)酵味道籠蓋村莊,暗潮涌動于日常。碼頭邊,十四歲的少年等待著了解歷史問題的外公,江南大隊的人們等待著石油鉆井隊的大船,然而生活終以脫離人們預計和掌控的方式運行。少年在碼頭邊左顧右盼,在莊舍與鎮(zhèn)上間游走返還,在交織纏繞的隊史、家族史間出入流連。他于奔跑中成長,于成長中回望,回望里,記憶發(fā)酵,生長。歷史老樹的黃葉,一片片落入《民謠》的故事和人物,飄揚,旋轉,飛翔。
作者王堯為其首部長篇《民謠》準備了二十余年,藉此完成了他重建個體與歷史之間聯(lián)系的夙愿。他以故事中人與故事看客的雙重身份,雜糅評點、抒情批判,歲月流逝中的碎片和碎片不斷碰撞,顯露出新的縫隙,而小說由此拼湊出一條真正能夠進入歷史的現(xiàn)實路徑。
《蘭波評傳:履風的通靈人與盜火者》
作者: [法]伊夫·博納富瓦
譯者: 杜卿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1-4
本書不僅是見解獨到、風格別具的蘭波傳記,更是屬于蘭波的精神現(xiàn)象學。全書共分八章,細致剖白蘭波作為詩人的生涯,深情呈現(xiàn)蘭波精神活動的軌跡。輔以延伸說明的三篇附錄、簡潔清晰的生平線索、豐富詳盡的參考文獻和精彩紛呈的譯后手記,并配有大量照片、畫作和手稿插圖。
正如作者伊夫·博納富瓦在開篇所提示的那樣,“為了理解蘭波,讓我們閱讀蘭波吧——將他的聲音從混雜的諸多聲音中分離出來。不用去遠方、不用去別處尋找蘭波親口對我們說的話。鮮有作家像他一樣如此熱忱地認識自我、定義自我——想要通過認識自我來改變自身,成為另一個人。因此,讓我們嚴肅地對待這最為嚴肅的追求。我建議我們去找回一種聲音——識破它的意愿,重現(xiàn)它的腔調,尤其是這些激蕩,這無從模仿的純潔,這些勝利,這些破碎?!?/p>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lián)大》
作者:楊瀟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1-5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lián)大》是青年作者楊瀟的新作,也是單讀出版推出的首部長篇非虛構作品,關于一個不無困惑的寫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聯(lián)大西遷路的故事。
1938 年,“湘黔滇旅行團”徒步跨越三省穿過西南腹地;2018 年,處在人生轉折點的青年作者楊瀟重新踏上這條 1600 公里長路。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時要與大貨車擦肩而過,但沿途山色、水光、鳥鳴、人語與歷史上走在同一條路上的流亡者所見所聞漸漸重疊、交織,乃至對話、共振,一個層累的、被忽視的“中國”緩緩浮現(xiàn)。
《文學如何教育》
作者:陳平原
東方出版社,2021-4
文學作為“專業(yè)”的魅力正日漸消退,而作為“修養(yǎng)”的重要性卻迅速提升。當今很多人缺乏獨立閱讀、深入思考、自由表達的能力與興趣,而文學教育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一環(huán)。
作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多年來始終關注著文學教育的方方面面?!段膶W如何教育》是他三十年來對該主題的思考總結。在浮躁的快餐時代,文學應當何去何從?當下中國以知識積累為主軸的文學教育走入了哪些誤區(qū)?學文學究竟有什么用?我們應該怎樣學語文,怎樣讀書?就文學教育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本書完整表達了作者的見解,為“文學教育”確立了宗旨、功能及發(fā)展方向。
《中國敘事:批評與理論》
作者:浦安迪
譯者: 吳文權
上海遠東出版社, 2021-4
《中國敘事:批評與理論》由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和比較文學系教授浦安迪(AndrewH. Plaks)主編,召集了高友工、芮效衛(wèi)、歐陽楨、何谷理等(包括他本人)十二位歐美代表性的漢學家,系統(tǒng)考察了中國從《左傳》、六朝志怪,到《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的敘事作品,用敘事學中的各種概念、理論、視角來考察與剖析中國敘事文學的結構特點、視角特點與深層的中國審美精神與宇宙觀的內在聯(lián)系,讀來既令人時時有豁然之感,也令人深覺文學研究的樂趣所在。浦安迪同時也意在為中國傳統(tǒng)敘事文學建立一種屬于中國小說美學的敘事方法論。
港臺
《蔣經(jīng)國的臺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zhàn)下的臺灣》
作者:林孝庭
遠足文化,2021-4
2020年2月,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正式對外界公開蔣經(jīng)國私人日記,這是繼2006年蔣介石日記開放後,另一件引起全球華人社會與學術界矚目的盛事。1988年1月13日蔣經(jīng)國在中華民國總統(tǒng)任內離世後,三十多年來,其歷史地位與評價仁智互見,也引發(fā)不少討論。本書作者林孝庭以大量中、英文檔案史料為研究基礎,包括蔣經(jīng)國日記的新材料與臺、美、日、英新解密檔案,揭示1970年代起,當國際政治格局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國府失去代表「中國」的正統(tǒng)地位後,臺灣從威權統(tǒng)治逐步走向政治本土化與民主化的曲折進程。
《隱藏的人群:近代中國的族群與邊疆》
作者:王明珂, 黃克武 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