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康百萬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歷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鴻猷等十多人被稱為“康百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應魁。
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利用清朝朝廷鎮(zhèn)壓白蓮教之機“盡忠發(fā)財”,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達18萬畝,財富無以計數(shù),民間稱其“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近是康家田!”勝極一時??蛋偃f靠河運發(fā)財,靠土地致富,靠“貢獻”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賞賜,最高時官至三品,數(shù)次欽加知府銜。
明、清時期,康百萬、沈萬三、阮子蘭被中國民間稱為三大“活財神”;民國時期“東劉、西張,中間夾個老康”,是中原的三大巨富之一。
河南鞏義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巍巍邙山腳下,浩浩洛水之畔,坐落著一座古老而神秘的莊園,莊園整個家族富裕了12代,400多年。我懷著一顆敬畏的心,開啟了這次探訪之旅,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到了!到了!一座大型堡壘式莊園赫然出現(xiàn)在我眼前,以邙山為筋骨,以洛水為血脈,好一幅滄桑遒勁的山水風景圖。莊園始建于明朝晚期,融南方之古樸與北方之粗獷厚重于一體,占地240多畝,重樓疊閣,堡墻高筑。是怎樣的家族,建造了這樣精深的“王國”,并在這里創(chuàng)造著豫商的財富神話?我靜下心來,聽她講述著一個又一個曲折的故事。
經(jīng)商起家
斑駁的樹影和清脆的鳥鳴聲伴我踏進康家的商業(yè)大本營——棧房區(qū),遠至蘭州、日本的棧房風貌圖、陳列豐富的貨樣室、金字塔式的管理體系、辨銀的銀剪、9.99米長的算盤、設計精妙的金銀庫……歷史的滄桑裹挾著智慧的光芒撲面而來。自始祖康守信在洛河邊經(jīng)營店鋪、成家立室起,康氏子孫前赴后繼,在這里大顯身手。六世康紹敬讀書致仕,把脈鹽業(yè)商機,奠定康家基業(yè);十二世康大勇偉略堪欽,打破仕不經(jīng)商理念,大河行船,商及魯南;十四世康應魁承前啟后,擴大船隊,擴建莊園,在險象環(huán)生的生意場上南征北戰(zhàn),積聚起萬貫家業(yè)……雖然無法計算當年有多少黃金白銀從這里流過,但莊園鏤空的門窗椽檐、雕刻精致的階石欄桿,無處不顯露著她曾經(jīng)的繁華富有。
留余治家
斑駁沉重的黑漆大門,掩映著一條30米長的青石門洞,洞口那若隱若現(xiàn)的神秘光亮,指引著我越過這條時空隧道踏入另一段歷史,探尋那青瓦灰墻間四百年浮沉的奧秘。
主宅區(qū)是康家人當年生活居住的場所,分為南北兩大院,院院相通又各成系統(tǒng)。走到瞭望臺前俯瞰,不由得心旌搖曳,當年康家人就是站在這里,足不出戶便能盡覽乾坤,林場、木材廠、造船廠、磚瓦廠、遛馬場……一切盡收眼底,煙柳碧紗處,亦可見洛河上歸帆點點。當年,康家可容納100多人的太平船就是從這里駛向黃河,而后又滿載金銀而歸。
“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黃楊木灑金的留余匾道出了康家繁榮昌盛400年的秘訣——留余,令人頓生敬仰。
徜徉在各個院落,篆書的“端潔退讓”、拜月桌底部的“石案銘”、“三上成文”的衛(wèi)生間,說不完的殷殷期望;藏寶洞幽幽的洞口、百年葡萄樹盤區(qū)的枝干、耗工1700小時的金絲楠木頂子床,道不盡的浮沉興亡。
耕讀傳家
南大院,飛檐翹角,青瓦高墻間滿目都是身穿官服之人,原來,康家人正和30多位知縣商議迎駕慈禧的相關事宜,熱鬧非凡。
1900年,慈禧,光緒鑾駕由西安回京,途經(jīng)鞏縣,由康家獨自出資迎駕兩宮,康家十七世康建德修御道、建行宮,供奉鋪張,極盡奢華,并在慈禧太后走時捐銀100萬兩,慈禧贊道:“不知此地還有百萬之富!”此后,“康百萬”這個稱號就因金口御封而名揚天下。然而,盛極必衰,康家也正因此而逐漸走向沒落。
當繁華散盡,只有墻壁上的“傳家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詮釋著鼎盛的緣由:“經(jīng)商結交務存吃虧心,酬酢務存退讓心,日用務存節(jié)儉心,操持務存感恩心……”
鳥鳴聲再次在耳畔響起,這段歷史的縮影深深地藏在了洛水心間,夕陽把邙山剪裁成一幅淡墨側影,眼前的青堂瓦舍越發(fā)顯得沉寂滄桑。
洛水,邙山,鳥鳴,夕陽,喃喃地向世人低訴著一個古老的神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