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藝術皆崇尚'變化',反對'呆板'。從多樣中見統一,從整齊中求變化,是美的通則。刻板、單調與美無緣,與藝術相悖。印刷字是千字一面,而書法不能'千字一面',同一字在同一篇里面出現要講變化。這就涉及到'書法避復'問題。
'避復'本是修辭學概念,由近代學人楊樹達首先提出。他在《中國修辭學》設'變化'一章,'避復'一節(jié)。舉古書上的例子,說明'避復'乃有意而為,避復本身就是語言的一種追求。 《莊子·秋水》:'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其中 '少'和'輕'都是'輕視'的意思,之所以不用同一個字而用意思一樣的兩個字,就是為了'避復',使語言的表達更加鮮明生動,更加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書法也存在'避復'的問題。雖然'避復'的概念,是近代才提出的,但是'避復'的審美觀念卻是古已有之的。從修辭的角度看,'避復'早在西周的金文中就已經出現:''王'西周金文中絕大部分指周王,已故之王稱'先王'或'諡號+王',時王又稱為'天子',其例至多,不贅舉。同一篇銘文'王'與'天子'同時出現,如師( zài)鼎(2830)、伯姜鼎(2791),乃是變文避復的修辭手法。'(陳英杰《金文中'君'字之意義及其相關問題探析》)從書法的角度看,'避復'也在金文中同時出現了。考古學家馮時說:'在金文里面,就出現了這種'避復',它是有意識的。過去好多人認為這是在出現了行書、草書、楷書以后才有的觀念,其實在金文里面已經存在,當時的書家已經存在這種審美觀念。這就是'避復',可以使得書法的風格更加多樣化。這就體現出一種審美。有的人不懂得這一點,看到這個字和那個字不一樣,就認為是假的,其實恰恰相反,一樣的那個東西才是假的。它只知有意去摹仿,不懂得去求變化,而當時人是要求變的。'(《考古學家劉一曼、馮時談眉縣青銅器》)徐寶貴的論文《商周青銅器銘文避復研究》中就對'青銅器銘文重出字變形避復的方法'進行了研究和概括,這里就不再引用了。由此可見,'避復'作為一種審美觀念,最遲在西周時期就已存在了。
關于'避復',古人早有論述。隸書有'蠶無二設,燕不雙飛'的規(guī)定,正是為了避免相同點畫機械的重復。'點不變謂之布棋,劃不變謂之布算子,豎不變謂之束薪。' 這正是對同一種點畫重復出現提出的警戒。唐朝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書譜》中也有論述:'數畫并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形體'各異'、'互乖'說的就是'避復'。
晉代王羲之的《蘭亭序》,書法'避復'發(fā)揮到極致,其種相同的字或相同的筆畫形態(tài)各異,變化無窮,可謂'書法避復'的典范。下面,我們就以《蘭亭序》為例,談一談書法避復。
一、書法避復的部位
1.一篇之中,同字異形。
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現兩個以上相同的字時,要從結構、筆畫上給于變化,以避免字形的雷同,從而使通篇文字豐富多采。
例1,《蘭亭序》中'之'字,凡二十見,而各不相同,或放或收,或方或圓,或正或斜,或長或扁,或斷或連,或纖細或厚重,或近楷或帶草,或中鋒或側鋒,或出鋒或回鋒,態(tài)勢各異,變化無窮。單單一個點,就有反捺點、曲頭點、斜點、出鋒點、平點等等的區(qū)別。
例2,四個'為'字,各具姿態(tài),各有韻味,幾乎無一筆相同,極盡變化之能事。
2.一字之內,同畫異形。
即在同一個字之中,遇有相同的筆畫,則變換寫法,不使其有堆砌、平排、重復的呆滯感。對此,前人早有精辟的論述: '若平直相似,狀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齊,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 '點不變謂之布棋;畫不變謂之布算;方不變謂之斗;圓不變謂之環(huán)。'(李陽冰《筆法》)'凡平畫忌如算子;終篇展玩,不見橫畫,始是書法。'(陳繹曾《翰林要訣》)
例3,'年'、'盡'、'長'、'形'、'靜'等字中有都有多筆橫畫,但是寫法各不相同,起筆、收尾、長短、粗細、正斜等無一雷同者。
例4,'無'、'觴'、'帶'、'湍'、'俯'等字,都有多筆豎畫,但是,每一畫都不同,各有特色。
這些字中,相同的筆畫不僅有長短、粗細的不同,而且還采用傾斜角度的變化,使容易呆板的字寫得非?;顫姟?/p>
3.相鄰兩字之間,同畫異形。
即在文章上下或左右相鄰的字之間,相同的筆畫,采用不同的寫法,以避免形態(tài)的單調和呆板。既可見書者用筆之靈活,也可使通篇活潑,富有變化。
例5,'夫人'、'之'與'足'四字的最后一筆都是捺畫,因其上下左右相鄰,一為長捺,一為蘭葉捺,一為反捺,一為斜橫,相互間皆有區(qū)別。再如,'夫'和'故'的最后一筆都是捺畫,因是相鄰關系,故而一個寫作重捺,一個寫作帶鉤捺。
例6,文中出現兩個'俯仰',寫法不同,就是相鄰的兩個單人旁也相互區(qū)別;'惓'和'情'兩個豎心旁上下相鄰,也以粗細、向背也示區(qū)別;'此'和'地'的最后一筆,都是拋鉤,但是寫法截然不同;'暮春'兩字中都有一撇一捺,但是寫法也有分別。這就使通篇多姿多彩,富有變化。
不同的字寫成不同的形態(tài)則容易,相同的字寫成不同的形態(tài),就困難了。尤其以作品中一字的多次重復,使之各異其態(tài),并曲盡其妙,就更難了。王羲之被后世稱為'萬字不同',通過其書法作品,實非過譽。
二、書法避復的方法
書法避復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主要有:
1.變化書寫的筆順。例如'會'中間部分的'田'字,前者以一橫收筆,以牽絲連'日'字的起筆;后者以一豎收筆,并順勢帶出小撇開啟'日'字的起筆。
2.變化筆畫寫法及其粗細。在行書、草書中經常以點來代替橫撇捺等等筆畫。例如,'以'的開頭一筆,便被改為點,即用點來代替。再如,七個'一'字,粗細各不相同。
3.變化文字或筆畫的角度。例如'不'的一橫,四個字的橫畫傾斜的角度都不一樣。
4.變換文字的書寫結構。如'俯'字就是兩種不同的結構,右邊部分一個為'府',一個為'免'。
5.各種書體結合。即采用變換書體或滲進揉合其他書體的筆法來達到避復的目的。
書法避復的方法很多,比如變換字左右或上下部分的位置、增減點畫等,另外也可以通過變化文字的俯仰、斜偏、大小、長短,筆墨的濃淡、枯潤來實現避復,還可以通過變化字距、行距,參差揖讓等來達到避復的目的。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作者如能綜合運用以上這些變化,就能使一幅書法作品顯得豐富多彩,增強感染力。
書法的形式美主要表現為均衡美、回環(huán)美、抑揚美、錯綜美等四個方面。書法避復,實質上是在統一中求變化,以此造成字體形態(tài)的錯綜美,給人以清新活潑的感覺,以此彰顯書法的精神和活力。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書者要善于運用'避復'手段來豐富字的形態(tài)。但是也要注意防止隨心所欲、故求新奇的毛病,而要以字的各自形態(tài),根據情境所需,因其勢而利導之,采用相應的手段避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能很好地運用避復手法來增強書法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就需要創(chuàng)作者平時多學習古人對同一字的不同寫法,多參悟,多練習,以達到心手雙暢的境界。
以上所分析的是同一個字、同一種筆畫的不同寫法和表現,其宗旨是'統一中求變化',至于不同的字也不要強求一律,寫得一般大小,這又是另外一個題目所要研究的問題,就不在這里饒舌了。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