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山丘不是岳”出句合律嗎?對聯(lián)必須滿足對仗要求,什么是對仗,對仗和對偶有區(qū)別否?
首先,山丘不是岳,這種句式在律詩中常見。格律詩中有四聯(lián),中間二聯(lián)要求對仗,對仗比較嚴格,對偶包括對仗,相對比較寬松,還是有一點小區(qū)別。
其次,作為對聯(lián)的話,要求也比律詩要寬松得多,當(dāng)然也不是問題。
山丘不是岳,是格律詩中常見的變格:三仄尾。在唐宋詩中經(jīng)??梢钥吹降?。這種句式,不算出律。
律詩有四種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中“平平平仄仄”有兩種變格,都被認為是律句,不算出律。第一種是平平仄平仄(俗稱錦鯉翻波),第二種就是平平仄仄仄:山丘不是岳,叫做三仄尾。
老街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從《題破山寺后禪院》說起 唐詩中竟然有這么多的三仄尾。分別列舉了初盛中晚唐時期,各位唐朝著名詩人使用三仄尾的律詩:
1、初唐時期,王勃《秋日別薛升華》尾聯(lián):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2、盛唐時期,杜甫的《初月》頷聯(lián):
微升古塞外,已隱暮云端。
3、中唐時期,劉禹錫《歲夜詠懷》首聯(lián):
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
4、晚唐時期,杜牧七律《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尾聯(lián):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另外,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在唐朝科舉考試的試帖詩中,也有人用三仄尾。
例如唐德宗貞元年間進士徐牧,有《省試臨淵羨魚》中,第二聯(lián)就是三仄尾“慚無下釣處,空有羨魚心。”
全詩如下:
清泚濯纓處,今來喜一臨。慚無【下釣處】,空有羨魚心。
退省時頻改,謀身歲屢沉。鬣成川上媚,網(wǎng)就水寧深。
赪尾臨波里,朱須破浪潯。此時倘不漏,江上免行吟。
盛唐時的詩人敬括 ,在他的《省試七月流火》也有三仄尾:前庭一葉下,言念忽悲秋。
全詩云:
前庭【一葉下】, 言念忽悲秋。 變節(jié)金初至, 分寒火正流。
氣含涼夜早, 光拂夏云收。助月微明散, 沿河麗景浮。
禮標(biāo)時令爽, 詩興國風(fēng)幽。自此觀邦正, 深知王業(yè)休。
連公務(wù)員國考都出現(xiàn)三仄尾,可以看出三仄尾是合律的。山丘不是岳,平平仄仄仄,當(dāng)然沒有問題。
五言律詩中的聯(lián),有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其中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即中間二聯(lián))要求對仗,排律則要求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以外的所有聯(lián)都對仗。
我們平時說的對聯(lián),又稱楹聯(lián)或?qū)ψ?,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
楹聯(lián)(對聯(lián)、對子)的形式會多一些,長短不一,不過,大多數(shù)五言和七言的對聯(lián)采用律句。不過也有使用拗句,或者不使用律句的情況。
相對來說,楹聯(lián)要靈活和寬松許多。
1、拗句救拗
例如,乾隆四十五年,在他七十大壽的時候,自己作了一副對聯(lián):
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孫曾予一人。’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上聯(lián)是大拗句, 下聯(lián)用“予”平聲救拗。
注:古六帝, 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壽71歲;梁高祖蕭衍在位48年,壽86歲;唐高祖李淵在位9年,壽71歲;宋高宗趙構(gòu)(81歲) ;武則天武曌(82歲) ;唐玄宗李隆基(78歲);明太祖朱元璋(72歲)......不知道乾隆想起了哪六位,但是五世同堂的皇帝,只有乾隆一人。
2、斷句
傳說福州城外羅星塔有有七字聯(lián),不知何人所撰,其句云:
“朝朝朝朝朝朝夕,長長長長長長消?!?/span>
康熙年間,有一個道人路過此處,解釋道:
此山為海潮來往之區(qū)。此聯(lián)出語第一、第二‘朝’字上平聲,第三‘朝’字下平聲,通作‘潮’字,第四‘朝’字亦下平聲,第五‘朝’字上平聲,第六‘朝’字又下平聲。對語第一、第二‘長’字平聲,第三‘長’字上聲,第四‘長’字是平聲,第五‘長’字是上聲,第六‘長’字又是平聲。如此讀之,自不煩言而解,不過是言潮汐長消而已?!?/span>
這幅對聯(lián)后人有多種解釋,一般認為是3-4斷句,與律句的4-3斷句不同,不是律句的用法。
又如:
人生惟酒色機關(guān),須百煉此身成鐵漢;世上有是非門戶,要三緘其口學(xué)金
人?!?/span>
人生惟-酒色機關(guān),世上有-是非門戶,這類都是3-4斷句。
又如古人有楹聯(lián):
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世上-幾百年舊家,天下-第一件好事,這是2-5斷句。
3、失替
傳說揚州馬氏小玲瓏山館中,有鄭板橋所撰的楹聯(lián),句云:
“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yǎng)成數(shù)竿新生竹,直似兒孫。
上聯(lián)的前一句:咬定幾句有用書,仄仄仄仄仄仄平,下聯(lián)的前一句也是七言:平仄平仄平平仄。這兩句都不是律句,用格律詩的規(guī)則來看,叫做失替。
4、失對
又如古人集經(jīng)書中名句為楹聯(lián):
有忍乃有濟,無愛即無憂。
上句出《尚書》,仄仄仄仄仄,下句《四十二章經(jīng)》中的句子,平仄仄平平。上句為拗句,下句是律句,但不是對應(yīng)的平平平仄平。
在格律詩中犯了失對的毛病。
四、對仗和對偶的區(qū)別
1、對仗就是對偶的一種
關(guān)于對偶的解釋,就是用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同、意義對稱的上下兩句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yīng)或相近、相同的意思的修辭方式。
但是,對偶沒有平仄的要求,甚至允許上下聯(lián)同字。對仗是其中的一種,嚴格得多。
我們不談文章,僅僅從作詩方面來比較。
2、齊梁時期是重要的時間分界線
在南北朝齊梁時期,沈約等用永明體詩人開始研究四聲八病,于是詩人作詩注意了平、上、去、入四聲的協(xié)調(diào)。
以這個時期為界,之前詩人作詩對仗,大多不注意平仄相對,之后的詩人,則越來越重視平仄的相對。
下面,我們比較一下對偶的詩,和對仗的詩。
3、對偶的詩句
生活在東晉和南朝宋的詩人謝靈運,是一個喜歡對仗的狂魔,他作詩幾乎整首都對仗。
但是謝靈運的對仗并不是格律詩的對仗,因為當(dāng)時,根本就沒有四聲這個概念。因此他的詩句,大多是平仄不相對的對偶。
例如謝靈運的《登江中孤嶼》前六句:
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對仗: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懷新道轉(zhuǎn)迥,尋異景不延。對偶: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對偶:則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前兩句符合格律詩的對仗,第一句正是三仄尾。
后四句,都不符合格律詩的對仗了,第四句和第五句都出律,這種現(xiàn)象,叫做失對。
而且在五、六有相同字:孤嶼。在格律詩的對仗中,上下聯(lián)一般要避免相同的字。
4、對仗的詩
齊梁以后,詩人越發(fā)注意音律的協(xié)調(diào),雖然格律詩規(guī)則還沒有健全,但詩人們對于平仄相對的對仗越來越規(guī)范。例如陰鏗的《雪里梅花詩》前四句:
春近寒雖轉(zhuǎn),梅舒雪尚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從風(fēng)還共落,照日不俱銷。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四句完全是格律詩的對仗了。
梁朝皇帝蕭綱甚至寫出了標(biāo)準的五律,《登板橋詠洲中獨鶴詩》:
遠霧旦氛氳,單飛才可分。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
孤驚宿嶼浦,羈唳下江濆。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意惑東西水,心迷四面云。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誰知獨辛苦,江上念離群。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齊梁之后的南北朝詩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注重平仄相對的對仗句,這種對仗句組成了早期“格律詩”。只是這些詩多數(shù)都有個問題:失粘。
到了唐朝初期,平仄、押韻、粘連、對仗,這四種規(guī)則漸漸成熟,并被納入了科舉考試的詩體規(guī)則中。格律詩成為了詩人們必須掌握的技能。
平仄相對,上下句沒有重復(fù)的字,是律詩中對仗的基本要求,這也是和對偶最大的區(qū)別。
山丘不是岳,上聯(lián)三仄尾,下聯(lián)是“中仄仄平平”。山丘組合成岳,是一個有機關(guān)的上聯(lián),您有什么好的下聯(lián)嗎?
@老街味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