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軾的《題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么?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于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么意義,也沒有什么權威的比較方法。
不過, 從現(xiàn)實生活中來比較,把這兩首詩細細品味一下,可以看出兩位作者不同的心境。如果一定要分個高低,似乎蘇軾更高明一些,您看看下面所說是不是有一點兒道理。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從黃州調往汝州作官,期間偷閑游覽廬山。根據(jù)他自己的說法,本來不想作詩,但是一時忍耐不住,作了三首五言絕句。
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fā)意不欲作詩。既自哂前言之謬,又復作兩絕云: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又云:
自昔憶清賞,初游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zhèn)€是廬山。
之后蘇軾又收到了陳令舉的《廬山記》,讀完以后,對好友關于徐凝與李白瀑布詩的評價又有不同意見,于是又做了一首七絕,把徐凝嘲笑了一番:
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旦行且讀,見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 。旋入開元寺。主僧求詩 ,因作一絕云: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 記游廬山》)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徐凝的這首“惡詩”未必都知道: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唐朝詩人徐凝很受白居易的賞識,這首入聲韻的瀑布詩也是一流的作品,我個人特別喜歡“一條界破青山色”這句,可惜蘇軾老人家不喜歡,還把徐凝諷刺了一番。
蘇軾在廬山游覽十幾天,最后做了這首《題西林壁》,然后稱自己的廬山詩從此寫完了:
往來山南地十馀日,以為勝絕,不可勝談。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二詩。最后總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絕云:
”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余廬山詩盡于此矣。(《東坡志林·記游廬山》)
這篇文章中的第二句是另外一個版本:到處看山了不同?,F(xiàn)在流行的版本是:遠近高低各不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蘇軾的詩中可以看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何跳出來呢?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似乎是一種解決辦法。
王安石的詩寫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 ,詩人王安石當年只有三十歲 。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晚清民國時期的錢振锽在《名山詩話 》中評價:
荊公《北高峰塔》詩:“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予登山常為云所苦,蓋高則蔽生。荊公下筆便不合理。袁子才論吏治曰:“自以為不誤,誤常多;自以為誤,誤常少?!鼻G公自謂不誤者也。
錢振锽說王安石后兩句不太合理,越是登高,云就越多,怎么會越高看的越清楚呢?不太符合事實與常理。
袁子才是隨園老人袁枚,他評論的極為深刻。他說官員自認為沒有錯誤的時候,錯誤就會比較多,自以為錯誤,錯誤就會比較少??磥硗醢彩茏孕?,“自謂不誤者也”。
這兩段話其實對于王安石都提出了疑義。站得越高,浮云越多,自以為看得清楚,其實早已經被蒙蔽了雙眼。
這兩首詩的區(qū)別,就在于每首詩的最后兩句: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蘇軾這首詩是經歷過滄桑后的感悟,元豐二年, 發(fā)生烏臺詩案, 李定、舒亶、王珪等人本欲致蘇軾于死地。幸虧包括王安石在內的眾人搭救,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死里逃生,被貶往黃州。
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是元豐七年,距離烏臺詩案僅僅5年。蘇軾已經年近半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一個中年人的感悟。
王安石作《登飛來峰》時只有三十歲。他受到宰相文彥博、歐陽修等人的賞識和舉薦,對于未來充滿了自信,正準備大展宏圖。
因此從王安石詩與蘇軾詩中的氣度就能感受到不同。
不過,從袁枚上面的評價可以看出,王安石這首詩似乎有一點“詩讖”的意思。登得高,自然是希望看得遠。但是浮云環(huán)繞之下,您王安石真得能看清楚嗎?
蘇軾反對新法,就是他認為王安石新法存在許多弊端。在蘇軾眼里,那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的王安石并不了解真實的民情。
蘇軾雖然也希望進行變革,但是對于新黨的粗暴推行的方式卻不認可。因為蘇軾屢次上書反對,惹惱了王安石身邊的一些”浮云“,結果釀成烏臺詩案,差點丟了性命。
所以蘇軾感慨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p>
而王安石的變法,也在”浮云“籠罩下失敗,自己黯然下課了。
題主問: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當然都有哲理性。
但是,一個似乎過于收斂,一個又鋒芒太露。另外,還要看您用在什么地方,例如要送一幅書法給好友,您會選哪首詩呢?
在這個推崇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時代,應該王安石的詩更受歡迎吧,社會需要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雖然蘇軾的詩更加理性,但是迷茫不是這個時代的需要。
@老街味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