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發(fā)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先天元年(712年),父親唐睿宗李旦禪位 ,李隆基于長安登基稱帝 ,當(dāng)時年僅28歲。
李隆基繼位之初,勵精圖治,很有作為,期間任用過姚崇、宋璟、張說等賢相,開創(chuàng)了大唐盛世。但是后期開始尋求安樂享受,任用非人,為以后的動亂埋下了種子。
唐朝開始走向衰落的一件事,就是任由奸相李林甫排擠掉最后一位賢相張九齡。
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678年—740年)開始感覺到危險越來越接近 。這一年秋天,唐玄宗命令高力士給張九齡送去一把白羽扇。秋天已經(jīng)開始涼爽,皇帝卻送來一把無用的扇子 。張九齡細思恐極,在惶恐不安中做了一篇《白羽扇賦》獻給皇帝,又寫了一首《歸燕》給李林甫。
這段故事來自于唐朝鄭處誨撰寫的的《明皇雜錄》:
(李林甫)屢陳九齡頗懷誹謗,尸時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賜,將寄意焉,九齡惶恐,因作賦以獻,又為《歸燕》詩以貽林甫?!指τ[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
張九齡收到扇子后,做了一篇《白羽扇賦》獻給李隆基:
開元二十四年夏,盛暑。奉敕使大將軍高力士賜宰臣白羽扇,某與焉,竊有所感,立獻賦曰:
當(dāng)時而用,任物所長。彼鴻鵠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安知煩暑,可致清涼?豈無紈素,彩畫文章?復(fù)有修竹,剖析毫芒。提攜密邇,搖動馨香,惟眾珍之在御,何短翮之敢當(dāng)?而(《文粹》作"與")竊思于圣后,且見持于未央。伊昔皋澤之時,亦有云霄之志,茍效用之得所,雖殺身之何忌?肅肅白羽,穆如清風(fēng),縱秋氣之移奪,終感恩于篋中。
大意是,白羽扇逢時而被采用,發(fā)揮它的長處。雖然來自與羽毛未豐的天鵝,身份并不高貴,但是還能起到一點祛暑納涼的作用。但是它混跡于眾多珍寶當(dāng)中,又如何敢當(dāng)呢?然而它出身雖卑微,也有凌云之志。如果有發(fā)揮作用之處,何懼粉身碎骨。即使秋天到來,白羽扇沒有了用處,也會在安靜地在箱子里感恩戴德。
張九齡以白羽扇表明心跡,皇帝您認為我有用處,那么”殺身之何忌“,獻出生命也不怕。您覺得我是廢物,那么把我放在箱子里不見天日我也能接受。無論皇帝您怎樣安排,我都感念圣恩。
另一首《歸燕》詩,張九齡則對奸相李林甫低下了高傲的頭顱。李林甫看到這首詩以后,知道張九齡舉了白旗,于是”恚怒稍解“。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暫來。豈知泥滓賤,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這首《歸燕》詩和《白羽扇賦》是姊妹篇,張九齡用不同的文學(xué)形式和不同的意象表達了同一個意思。
海燕出身微賤,只不過因為春天,所以暫時來到這里,暗示不會久留。我不知天高地厚,以自己“泥滓”低賤之身,看到“玉堂”開放,就大著膽子出入其間(隱寓自己在朝廷為相), 末句告訴李林甫:我無意與你爭權(quán),請你也不必再胡亂猜忌了。
1、詠物的佳作
張九齡一賦一詩,都表達了自己退讓的姿態(tài)。詩中的隱喻與寄托比較明顯,鷹隼比喻李林甫,海燕與羽扇自比,玉堂、繡戶、華軒比喻朝廷。
張九齡發(fā)現(xiàn)皇帝開始討厭自己,判斷與李林甫的斗爭敗局已定,不如退身自保,亮起了白旗。
詠物詩文既是抒懷也是寫物,貴在不即不離。這一賦一詩,都是自我的寫照,句句不離羽扇或海燕,但是又不粘于物,這是詠物詩文的最佳表達方式。
2、律詩與律賦
《海燕詩》是一首標(biāo)準(zhǔn)的五律,只有第七句”無心與物競“是不需要救拗的半拗體。五言的排律是唐朝科舉采用的詩體,當(dāng)時文人陪著皇帝游宴,經(jīng)常要作的應(yīng)制詩也多是五言律。這個時候的格律詩經(jīng)過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等前一代人的發(fā)展已經(jīng)非常標(biāo)準(zhǔn) 。
有一點瑕疵是頸聯(lián):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繡戶與華軒有合掌之嫌。一首詩中連用玉堂、繡戶、華軒等意象有些重復(fù)。
另外一點要注意:賦有多種,例如唐朝科舉的賦是律賦,和律詩一樣,必須要押韻。這首《白羽扇賦》押韻就非常講究,前面是平韻:,長、方、涼、章、芒、香、當(dāng)、央;后面換仄韻:志、忌;然后又換平韻:風(fēng)、中。這里的押韻可不是巧合,是詩人有意為之。
關(guān)于張九齡罷相的故事,在后人記錄中多采用《明皇雜錄》, 歐陽修主編的《新唐書》也提到了白羽扇:
九齡既戾帝旨,固內(nèi)懼,恐遂為林甫所危,因帝賜白羽扇,乃獻賦自況,其末曰:"茍效用之得所,雖殺身而何忌?"又曰:"縱秋氣之移奪,終感恩于篋中。" 《新唐書·張九齡傳》
不過唐玄宗不以為然,說我給你個扇子讓你涼快涼快,你給我寫了篇文章,文采雖好,但你誤解了我的意思:
朕頃賜扇,聊以滌暑,卿立賦之,且見情素。詞劉理妙,朕詳之久矣。然佳彼勁翮,方資利用,與夫棄捐篋笥,義不當(dāng)也?!洞饛埦琵g進白羽扇賦批》
班婕妤的《怨歌行》有“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爸?,皇帝說我可沒有這個意思,你多慮了。雖然唐玄宗賜扇被張九齡”誤解“,但是因為他屢次違背圣意,不如李林甫善于揣摩,還是被罷相了:
帝雖優(yōu)答,然卒以尚書右丞相罷政事,而用仙客?!缎绿茣?/p>
李林甫接替張九齡,升任中書令(右相),唐玄宗聽從李林甫任用張九齡反對的牛仙客為左相。牛仙客遇事不敢裁決,政務(wù)皆由李林甫做主。從此唐王朝開始走了下坡路。
張九齡當(dāng)年曾經(jīng)勸唐玄宗殺掉獲罪的安祿山,可笑的是唐玄宗明知”王衍識石勒“的故事,反而放走這個巨大的隱患:
(張九齡)曰:"祿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誅之,以絕后患。"帝曰:"卿無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 《新唐書》
張九齡罷相后,以惟文史自娛, 四年以后(740年) ,張九齡六十八歲病病逝。李林甫擔(dān)任宰相十九年,蔽塞言路,排斥賢才,任由安祿山漸漸做大,在753年,李林甫也病逝。
又過兩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從范陽起兵造反。756年,唐玄宗逃往西蜀避難,路上想起了19年前張九齡勸他殺掉安祿山的往事,不由淚流滿面:
帝后在蜀,思其忠,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幣恤其家。 《新唐書》
張九齡詩以五言見長,從上面的一賦一詩可以看出,其特點是 ”興寄為主”:
張曲江五言以興寄為主,而結(jié)體簡貴,選言清冷,如玉磬含風(fēng),晶盤盛露,故當(dāng)于塵外置賞。《唐音癸簽》
其《感遇十二首》是遭讒貶謫后所作的組詩,也能體現(xiàn)其“風(fēng)雅之道,興寄為上”的特點:
幽林歸獨臥,滯慮洗孤清。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飛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誠?!陡杏鍪住菲湟?/p>
結(jié)束時,老街依照慣例用詩人原韻作五律一首,《依韻張九齡詠燕》:
紫燕生南海,乘風(fēng)春共來。玉堂曾誤入,鷹隼每相猜。
霜重寒秋至,燈斜綺宴開。曲終望梁棟,精魄已飛回。
@老街味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