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保靖酉水明珠工程路網建設項目位于保靖縣遷陵鎮(zhèn),線路連接保靖縣老城區(qū)和鐘靈山工業(yè)園區(qū),是保靖縣現代化城市擴容的核心發(fā)展軸,對區(qū)內道路規(guī)劃布局起重要決定作用。擴容新區(qū)是今后保靖縣城最重要的發(fā)展方向,項目建成后區(qū)內將建成沿酉水的旅游片區(qū),有利于四方城遺址的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該建設項目中的洞庭路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方城遺址有關,線路K1+220-K2+087.64位于四方城遺址建設控制地帶內,長度867.64米,寬度22米,用地面積約1.9萬平方米。為配合洞庭路建設,我們擬對工程紅線范圍內涉及的墓葬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同時,本次發(fā)掘也帶有較強的學術目的,是為進一步研究四方城遺址及酉水流域的地方文化而收集資料。(圖一-圖二)
圖一 保靖縣酉水明珠工程路網建設項目涉及的洞庭墓群位置示意圖
圖二 擬建洞庭路與四方城遺址關系圖
二、四方城遺址
四方城遺址位于保靖縣遷陵鎮(zhèn),現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靖縣山地眾多,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 53.64%。境內水系發(fā)達,溪河密布,有大小溪河 150 余條,分屬酉水和武水兩大水系??h內最大的河流為酉水,流經縣境河段長達 81.1 公里,在四方城一段自西南向東北沿遺址臺地南緣流過。依托于保靖縣優(yōu)越的自然資源,四方城遺址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較好,遺址周邊景觀環(huán)境優(yōu)美,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得到了很好的融合,未受到大型建設工程活動的破壞,為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提供了基礎條件。
1、遺址保護的歷史沿革
(1)1979 年,四方城遺址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州革發(fā)[1979]029 號文件)公布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當時公布的名稱為“漢代遷陵古城遺址”。
(2)1993 年,保靖縣旅游開發(fā)辦、公安局、文化局、政協文史委聯合下發(fā)《關于保護酉水保靖河段的巖葬、摩巖石刻、古建筑及古建筑遺址等文物單位的規(guī)定》(保文聯字[1993]1 號)的文件,要求切實加強四方城遺址主體及周邊崖墓等文物單位的保護與管理。
(3)2006 年 5 月 31 日,四方城遺址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發(fā)[2006]17 號文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2013 年 3 月 5 日,四方城遺址被國務院(國發(fā)[2013]13 號文件)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 7-0370-1-370,并進一步明確了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
(5)2014 年 1 月 18 日,保靖縣人民政府發(fā)布《關于加強四方城遺址保護管理》的通告,并樹立通告牌。
2、遺址保護范圍
四方城遺址本體包括城址區(qū)、戰(zhàn)國糧窖遺址、漢代青銅冶煉作坊遺址與 17 個墓群,總面積 367.6 公頃。(圖三)
(1)城址區(qū):地勢北高南低,由南北兩個臺地和連接兩臺地的緩坡帶組成,城址外側有城壕,總面積 12.09 公頃。北臺地高出四周,近方形,四周有城墻圍合,為城內范圍,臺地東西殘長238米,南北殘長 265 米,海拔約 224 米,面積約 63070 平方米;南臺地呈長方形,東西殘長 268 米,南北殘寬 145 米,海拔 212 米-202 米,面積約 38860 平方米。城址區(qū)南面臺地海拔205 米以下為鳳灘電站庫區(qū)淹沒范圍。經考古勘探,南臺地南緣靠近酉水河岸還發(fā)現有遺存,推測酉水水位線以下還存在有相關遺跡,尚待進一步的考古工作。兩臺地之間緩坡段寬約 60 米,垂直高差 12米多,人工利用原生基巖在緩坡地段開鑿的道路連接南、北兩臺地。根據考古調查、勘探與發(fā)掘工作,目前確定有南門和東門兩個城門門道?,F北面和西面城壕為池塘和水稻田,長年積水,東面城壕南段清晰可辨出城壕的走向,為干壕。
(2)戰(zhàn)國糧窖遺址和漢代青銅冶煉作坊遺址:分布在城址區(qū)東北側。戰(zhàn)國糧窖遺址位于城址外東50 米,平面呈方形,殘邊長 4 米,半地穴式,窖底至地表殘高1.2 米。漢代青銅冶煉作坊遺址位于城址外東北約 40 米,平面呈方形,殘邊長 3 米,半地穴式,殘深 1.9 米。從有規(guī)律排列的柱洞分析,兩處遺址的地面建筑均為四面坡水攢尖式木架結構。
(3)墓群:分布在城址區(qū)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列入已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方城遺址內的墓群有十七個,包括有廟堡墓群、巖殼堡墓群、歇鐵墓群、麻栗堡墓群、貓兒屋場墓群、王堡墓群、沙坪墓群、上大枯墓群、乳香巖墓群、泡兒枯墓群、辛吉枯墓群、非山枯墓群、桐其墓群、汰乃枯墓群、彭家園墓群、女巴枯墓群、洞庭墓群。
圖三 四方城遺址文物點分布圖
三、工作經過
為配合保靖縣酉水明珠工程路網建設項目,2017年3—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相關單位,依據項目建設方提供的相關圖紙,對本項目沿線涉及區(qū)域進行了全面的文物調查與考古勘探工作,并提交相關成果。后因本項目相關設計方案做了調整,2018年7-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據最新的設計方案對原調查勘探成果進行了復核,并開展了相應的文物調查勘探。2019年5月正式考古發(fā)掘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工程征地范圍內進行了重點勘探,為考古發(fā)掘做了充分的準備。
為配合項目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考執(zhí)字(2019)第(452)號】,2019年5-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湘西自治州考古所、保靖縣文化旅游廣電局、花垣縣苗族博物館等單位業(yè)務人員,在洞庭路工程范圍(線路樁號K1+650-K1+950)內對涉及的洞庭墓群開展考古發(fā)掘,迄今為止共布設探方30個,發(fā)掘面積約750平方米,清理西漢和東漢墓葬30座,其中土坑墓葬29座,磚室墓葬1座,墓葬編號M50-M79。(圖四)
圖四 保靖四方城洞庭墓群墓葬分布圖
四、考古發(fā)掘
本次發(fā)掘區(qū)域位于洞庭墓群東北的山丘緩坡處,墓葬沿洞庭路方向呈東北-西南向分布。根據地形地勢及墓葬埋藏規(guī)律的不同,將這批墓葬分為南北兩區(qū)進行介紹。(圖五)
圖五 發(fā)掘區(qū)域的北區(qū)和南區(qū)
1、北區(qū):墓葬21座,分布在丘陵的東南邊緣處,地勢略低。依墓葬方向的不同,可分為三類。A類,東北-西南向,墓葬大體沿自然地勢傾斜分布,此類墓葬最多。如M59-M67等,其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均表明此類墓葬時代偏早,約為西漢早期至中期。但也有部分墓葬偏晚,如M71、M72,約為新莽時期。B類,西北-東南向,墓葬方向與自然地勢垂直,如M57、M70、M74,約為西漢中晚期。C類,墓向朝東,有M75、M76、M77、M79,為家族墓葬,其平臺系夯筑形成。
2、南區(qū):墓葬9座,分布在山體的西北面低處。依墓葬方向的不同,可分為兩類。A類,東北-西南向,墓葬位于山體底部的沖溝處,有M52-M55、M78。墓葬體量偏小,墓內出少量日用陶器或空無一物,顯示墓主身份等級很低。B類,西北-東南向,墓葬方向與自然地勢垂直,如M50、M51、M56、M68,墓葬體量中等,每墓出1-2套陶禮器,顯示墓主具備一定的身份。南區(qū)南部因地方政府征地拆遷原因暫未發(fā)掘。
現以較典型的M65、M76為例來介紹。
M65,位于北區(qū)東南,土坑豎穴墓。墓室平面長方形,內為黃灰色墓土,墓口長4.1、寬2.8、深2.3米,方向85度。墓口外部有一周深灰偏黑色土帶,寬窄不一,其平面呈橢圓形。(圖六)該平面發(fā)掘下去5-20厘米后,北面、西面土帶到達黃色生土,其平面上局部還留有黑色灰燼痕跡,應與墓葬回填后祭祀活動有關,南面、東面土帶較深,約50厘米下到達生土。墓室壁不太規(guī)整,其四角略向外凸成尖角。近墓底時開始顯露棺槨印痕。棺木已朽,位于槨室內西面居中,棺內東面正中有滑石璧一塊,位于墓主頭頂前,故判斷墓主頭向朝東。棺外槨內頭廂位置橫向放置陪葬器物,有銅圓壺1、銅譙壺1、銅泡釘2、陶鼎2、方壺2、圓壺2、盒2、罐1、陶灶(釜、甑)1、硬陶罐4。從器物組合及墓葬形制看,時代約為西漢中期。(圖七)
圖六 M65發(fā)掘前平面(西→東)
圖七 M65發(fā)掘見底(西南→東北)
M75,位于北區(qū)西南,土坑豎穴墓。墓室平面長方形,內為灰黃色墓土,墓口南北長4.7、東西寬4.2、深4.8米,方向87度。墓口外部有一周黃土帶,平面略近圓形,黃土帶東北和南面邊緣不規(guī)則分布一些柱洞。墓室平面上還見有板瓦、筒瓦、瓦當等建筑遺跡殘留。其瓦當為卷云紋,當心圓內中心為一大乳釘、四周四小乳釘,圓外以雙界格線分為四區(qū),界格線兩邊飾云紋,形制與漢未央宮椒房殿遺址出土2:T③:121相似。墓室外西面還有一條南北向灰土帶分布,或為祭臺。(圖八-圖九)
經發(fā)掘,M75制作規(guī)整,壁面斜直內收,近墓底四周留有夯土二層臺。其墓土經夯筑,平面見有夯窩,較緊實;墓室外土亦為版筑形成。近墓底有棺槨痕跡,槨室內雙棺并列,墓主頭向朝東。隨葬器物有滑石器1、滑石壁2、銅鼎2、方壺3、圓壺2、盒1、盆3、盤3、博山爐1、銅劍1、銅泡釘、銅殘片、規(guī)矩紋銅鏡2、銅錢、泥金餅、陶鼎1、方壺2、圓壺1、罐2、小罐1、甑1、陶器2、石器。從器物組合及墓葬形制看,時代約為西漢中晚期。(圖十-圖十一)
圖八 M75發(fā)掘前平面航拍(上為北)
圖九 M75平面板瓦、筒瓦、瓦當
圖十 M75發(fā)掘中(西南→東北)
圖十一 M75發(fā)掘見底(南→北)
五、出土器物情況
本次發(fā)掘共出土器物339件(套),其中陶器207件、銅器46件、鐵器7件、玉石器57件、貨幣類9件、其它13件。陶器有鼎、盒、方壺、圓壺類禮器組合,罐、缽、杯、盤、譙壺類生活用器,以及倉、井、灶、雞類模型明器。銅器有鼎、盒、方壺、圓壺類禮器組合,盆、缽、盤、博山爐、鏡、帶鉤為主的生活用器,以及柿蒂紋銅飾、泡釘等。鐵器有劍、刀、削、臿等。玉石器類以滑石器為主,有璧、鼎、盒、方壺、圓壺類禮器,杯、盤、勺、案類生活用器和灶、磨類模型明器。貨幣有五銖錢、泥金餅等。其它的則為金器、礫石、人骨等。
六、主要發(fā)現、認識收獲及學術意義
(一)主要發(fā)現
本次發(fā)掘的30座墓葬時代自西漢延續(xù)至東漢,大致可分為西漢早期、西漢中期、西漢中晚期、西漢晚期至新莽、東漢這五個階段,完整再現了湘西地區(qū)酉水流域漢代墓葬的時代特征及演變過程。
(二)認識收獲
西漢早期墓葬制作簡陋,體量偏小,多為單棺。隨葬器物較少,多為滑石璧、1-2套陶質鼎、盒、方壺、圓壺的器物組合,少數僅為1-2件生活用器陪葬,反映了西漢早期國力贏弱、民生維艱,但禮制規(guī)范的社會形態(tài)。本組墓葬以M58-M64為代表。(圖十二)
西漢中期墓葬制作講究,體量偏大較深,多有棺槨。隨葬器物豐富,多置于槨室內頭廂或邊廂內,多有滑石璧、2套陶質鼎、盒、方壺、圓壺,以及陶罐、灶、硬陶罐等。本組墓葬以M65、M66為代表。(圖十三)
西漢中晚期墓葬制作講究,體量較大較深,多有棺槨。器物豐富,有滑石璧、鼎、盒、方壺、圓壺、盆、盤、罐、缽、甑、爐、灶、硬陶罐等。其中鼎、盒、方壺、圓壺的禮器組合已不規(guī)范,或有逾制,盒的數量明顯減少,同時日用陶器和模型明器數量增多。本組墓葬約以M68、M75、M76為代表。(圖十四)
西漢晚至新莽墓葬制作略顯粗糙,體量偏小,多有棺槨。隨葬器物略豐富,有滑石璧、鼎、方壺、圓壺、罐、缽、杯、灶、井、舂等,禮器類不再成組出現,多只有壺,日用陶器和模型明器數量減少,鐵劍、刀類較多。本組墓葬約以M71、M72、M77為代表。(圖十五)
東漢墓葬制作考究,墓頂封土較厚,其下為磚券。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組成,器物大部置于前室,有滑石璧、鼎、盒、圓壺、譙壺、缽、燈、倉、井、灶、磨、雞、屋、硬陶壇、罐、鐵劍等,此時鼎盒類禮器器型已發(fā)生較大變化,模型明器種類增多,硬陶壇罐類亦增多,鐵器類沿用。本組墓葬以M79為代表。(圖十六)洞庭墓地可能還存有東漢土坑墓,現暫不能確定,有待器物修復和后續(xù)整理。
圖十二 西漢早期M63(西南→東北)
單棺,器物置于墓主左側
(出陶鼎1、盒1、方壺1)
圖十三 西漢中期M66(西南→東北)
有棺槨,器物置于棺外、槨室頭廂
(出滑石璧1、銅帶鉤1、銅圓壺1、陶鼎2、方壺2、圓壺2、盒2、簋1、罐4、環(huán)首刀1)
圖十四 西漢中晚期M76(西南→東北)
有棺槨,墓主隨身器物放于棺內,其它陪葬置于槨室一側
(出大滑石壁2、中滑石壁1、小滑石壁5、銅鏡2、銅泡釘、五銖錢、陶鼎4、方壺5、圓壺5、盒1、小壺3、罐1、盆2、缽1、盤2、博山爐1、燈1、井1、灶2、譙壺1、水盂1、豆1?、硬陶罐1、硬陶小罐1)
圖十五 西漢晚至新莽M77(北→南)
夫妻合葬墓,一槨,雙棺并列
(出滑石壁2、滑石鼎1、方壺2、圓壺1、方案1、耳杯2、杯2、勺2、瓢1、譙壺1、錐1、咀1、灶1、舂1、豬2、環(huán)1、劍首1、印章7、銅鼎1、方壺1、圓壺1、炭爐1、銅缽1、銅錢、鐵劍1、鐵削1、鐵器1、硬陶罐5)
圖十六 東漢磚室M79(東→西)
單棺,器物多置于前室,棺木放于后室
(出滑石壁1、滑石盒1、盤2、勺2、杯1、樽1、案2、灶1、磨1、印章1、玉帶鉤1、玉塞1、玉飾片1、柿蒂紋銅飾、銅泡釘,銅鏡1、銅錢、陶鼎1、圓壺1、缽1、譙壺1、燈2、倉1、井1、屋1、雞2、雞塒1、鐵劍1、硬陶罐8)
(三)學術意義
1、本次發(fā)掘的西漢墓葬時代自西漢早期一直延續(xù)到東漢,時間上沒有缺環(huán),完整再現了四方城先民在漢代的喪葬習俗和生活狀態(tài),對于了解漢代四方城歷史提供了新的資料。
2、本次發(fā)掘的漢代墓葬位于保靖縣遷陵鎮(zhèn)花井村,此前該地一直名為洞庭村。龍山里耶秦簡出有“遷陵以郵行洞庭”簡牘,指將公文或信函從“遷陵”送到“洞庭”。因里耶秦簡都是秦遷陵縣官署檔案,這里的“遷陵”為“遷陵縣”,“洞庭”為“洞庭郡”。故有專家因地名推測,秦洞庭郡郡治或在保靖四方城對岸的洞庭村。此次考古發(fā)掘在附近未發(fā)現秦代建筑基址及同時期人類活動遺跡,基本否定該說法,但更確切的證據要待線路內墓葬全部清理才更有說服力。
3、根據洞庭墓群發(fā)掘資料,基本可認定酉水南岸洞庭墓群時代為西漢和東漢時期,而酉水北岸的四方城周邊墓葬時代主要為戰(zhàn)國至西漢早期,兩者時代上有著較大區(qū)別。參考湖南已發(fā)掘的墓葬資料,如懷化中方荊坪墓地,潕水西岸的荊坪古村周圍的丘陵上,主要分布的是戰(zhàn)國和西漢早期的墓葬;潕水東岸的中方新縣城一帶,則基本上是兩漢墓葬。如懷化洪江黔城墓地,潕水東岸的祭古坪、南頭坡一帶主要是戰(zhàn)國墓葬,牛頭灣一帶既有戰(zhàn)國時期的墓葬,也有部分西漢早期的墓葬;潕水西岸的小江村一帶,則基本上是漢代墓葬。故推測這種墓葬擇地方式在湖南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征,其時代背景及形成原因亦值得探討。
(原文標題:保靖縣四方城洞庭墓群考古發(fā)掘情況介紹(一) 圖文轉自:湖南考古網)
來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