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73 期
作者 / 劉彬冰 王芳 高歆昌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編輯 / 張芊芊 ⊙ 校對 / 段瑞
中醫(yī)稱胞瞼周圍皮膚呈黯黑色的眼癥為“瞼黡”,瞼黡又稱“目胞黑”,俗稱“黑眼圈”。眼睛不僅是人體的視覺器官,更是人類表達信息、傳遞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一雙明亮而靈活的眼睛能增添人的風韻和氣質。黑眼圈的形成嚴重影響著眼睛外在的形態(tài)美,給人以憔悴、衰老之感。
黑眼圈是眼眶周圍的皮膚色素沉著,與周圍皮膚形成色差的區(qū)域。西醫(yī)認為黑眼圈與眼皮本身的色素多寡、眼皮內的血管血流顏色以及光線投射方向等因素有關。眼周皮膚最為菲薄,黑眼圈病位在皮膚淺表部位,屬中醫(yī)絡病范疇。筆者主要從絡病學探討黑眼圈的病機及治療。
歷代醫(yī)家對黑眼圈的論述頗多,《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中提到“……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明·李中梓《診家正眼》:“目胞黑者,痰也。”清·黃庭鏡《目經大成》:“瞼黡……治宜辛溫大補。使進真武湯,次三建中,次理陰煎,不令痰飲上溢。”清·欣澹庵《四診秘錄》:“眼胞屬脾,若黑灰煤炭之色,主痰飲末端連通、津血互換、之疾。”此外,《靈樞·經脈》曰“經脈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由此可見,黑眼圈之病位在“絡”,為痰飲、淤血阻于絡脈所致。
絡脈是從經脈逐層細分出來后廣泛分布于臟腑組織間的三維立體網絡系統(tǒng)。氣血津液在絡脈中按一定的時速與常速疏布、彌散、滲灌到全身,絡體細小迂曲,氣血環(huán)流緩慢,病則易滯易瘀,易入難出、易積成形。
絡脈又分為有形之血絡和無形之氣絡,經絡之絡為氣絡,脈絡之絡為血絡,兩者相伴而行,發(fā)揮著“氣主煦之,血主濡之”的生理功能。筆者主要從氣絡和血絡兩方面闡述黑眼圈的病機。
中醫(yī)將氣分為腎精化生的先天之元氣、肺中清氣與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結合而成的宗氣、水谷精微中富有營養(yǎng)物質的營氣以及水谷精微中剽悍活躍的衛(wèi)氣。元氣、宗氣、營氣、衛(wèi)氣之功能與西醫(yī)學的神經、內分泌、免疫功能具有高度相關性,絡病學認為氣絡-NEI(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病變會導致神經遞質、神經肽、激素以及細胞因子等發(fā)生病理變化從而引起絡脈舒縮功能及血液運行障礙。因此,氣絡病變將導致絡脈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促進黑眼圈的發(fā)生。
1.1.1 氣虛絡阻
眼周絡脈屬經脈支橫別出的最淺表、最末端的陽絡、浮絡,是氣血津液輸布環(huán)流的通路。當經絡之氣不足,絡脈之氣虛則難以避免。明代《醫(yī)學正傳·氣血》曰:“血非氣不運。”絡脈氣虛則津血運行互換緩慢、停滯,病久則水飲瘀血漸生,阻于易入難出的絡脈,造成眼周浮腫、青紫黯黑。《黃帝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虛失于衛(wèi)外則,眼周絡脈易受外寒侵襲,得寒而凝,痰飲內生;又《諸病源候論·冷氣候》曰:“夫臟氣虛,則內生寒也。”氣虛失于溫煦,則眼周絡脈易收引拘攣,血運不行;痰飲瘀血因寒邪而阻于絡脈,形成黑眼圈。人體之氣虛者,或生化乏源,或損耗太過。結合黑眼圈的發(fā)病人群來看,兒童時期形成的黑眼圈多屬先天元氣不足所致;青年人黑眼圈多因長期用眼疲勞、熬夜耗損氣機;中老年人黑眼圈多由腎氣漸虧,腎氣不足導致;畏寒怕冷之人形成的黑眼圈,多屬氣虛寒凝絡脈所致的黑眼圈。
1.1.2 氣郁絡阻
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氣郁者多由七情傷肝,肝失疏泄所致。《丹溪心法》曰:“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氣郁則氣血失調,經脈之中津血壅滯,久病入絡,痰飲瘀血阻于細窄迂曲的眼周絡脈,形成黑眼圈。《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云:“婦人之病不易治也…此其情之使然也。”女子易情志內傷,抑郁憂思而致肝氣郁結,絡脈受阻,導致目胞黯青黑,因此臨床上女性黑眼圈患者遠遠多于男性。
脈絡之絡主要運行血液,絡脈與西醫(yī)學微循環(huán)基本相同。眼周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正是血絡的所在。微循環(huán)不暢即血絡瘀滯,瘀血或阻于絡中,或溢于絡外。絡中瘀血致絡脈迂曲擴張,隱隱顯現在皮內,眼周可見青紫血管;絡外滲出之血日積成形,可導致眼周形成暗褐色色素沉著。若血絡瘀阻,絡脈中津血互換環(huán)流障礙,水濕痰飲停聚眶周,導致目胞浮腫,加重黑眼圈的程度。因此,血的運行失常對黑眼圈的形成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1.2.1 血寒絡凝
《醫(yī)林改錯·積塊》曰:“血受寒則凝結成塊。”中醫(yī)認為血的運行要靠氣的推動與溫煦,而寒性凝滯,易使氣血津液凝結,經脈阻滯,如《靈樞·癰疽》言:“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痛。”風寒外襲,顏面五官首當其沖,最易受寒,可見目胞、口唇青紫。素體陽虛或久病傷陽者,陰寒內盛,氣失溫煦,蒸騰氣化無力,瘀血痰飲積聚,便見目胞浮腫青紫。
1.2.2 血熱絡阻
《醫(yī)林改錯·積塊》曰:“血受熱則煎熬成塊。”熱邪炎熱,煎熬血中津液,使血液粘稠而運行不暢,即為“干血”,阻于絡脈。中醫(yī)認為,肝開竅于目,青色為肝的本色,肝陰虛者,虛火上炎,煎熬眼周絡中津血,則本臟本色外露,導致眼圈青黑。熬夜、疲勞過度或久病耗氣傷陰者,多可見黑眼圈,當氣陰恢復后,黑眼圈可減輕甚至消失。
綜上所述,氣虛、氣滯、血寒、血熱所致的痰飲瘀血阻于眼周絡脈是黑眼圈的主要病機。
葉天士云:“醫(yī)不知絡脈治法,所謂愈究愈窮矣。”中醫(yī)絡病學提出,治絡之法總以疏通絡脈為主,根據病情輕淺不同而辨證用藥施治。所謂“久病入絡”,絡病的形成多為慢性過程,難治且易復發(fā)。黑眼圈的形成、發(fā)展也是眼周絡脈的病變過程,是絡病在局部的體現,因此,黑眼圈的治法也應以絡病的治療原則為準則。
絡病學的治療方法以內治為主。絡脈以通為用,根據絡脈的生理病理特點,絡病學提出“以辛味之藥疏通瘀滯”、“以蟲類藥物搜剔絡脈”、“以藤類藥品暢通絡滯”及“以血肉之品通絡補道”的治療法則。葉天士謂“絡以辛為泄”、“酸苦甘膩不能入絡”,故治絡病多用辛味以散寒理氣、溫陽散寒;蟲類走竄,能搜邪刮絡,靈動迅速,能使血無凝者,氣可宣通;《本草便讀》曰:“凡藤類之屬,皆可通經入。”故絡病可加以藤類藥物散結通滯;絡病日久,多有正虛,以血肉有情之品通補絡虛,以補為通,事半功倍。筆者認為,黑眼圈的內服藥物治療,當首辨機體絡脈中氣與血的狀況以明確病機,并結合以上四條治療原則,便能有效地祛除眼周絡脈中的痰飲瘀血,達到減輕甚至消除黑眼圈的目的。
由于黑眼圈病變部位主要在眼周皮膚,其病位表淺,故黑眼圈的治療不僅可通過內服中藥湯劑調理全身以治其本,也可通過外治療法作用于局部以治其標。外治法是通過外用藥物、推拿按摩、針刺艾灸、手術等從體外進行治療的方法。清·吳師機《理瀹駢文》有云:“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故外用于黑眼圈的藥物同樣應針對局部痰、濕、瘀,以祛痰化瘀通絡為主,并輔以增白祛黑之品。推拿按摩以及穴位針刺能激發(fā)眼周絡脈的氣血運行;艾灸以及現代醫(yī)療技術如強脈沖光等激光療法主要以溫熱之力改善眼周微循環(huán)。整形美容醫(yī)學則通過外科手術祛除眼袋,同時去掉黯黑的多余的眼周皮膚,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消除黑眼圈的目的。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多次提及“初病在經,久病入絡”,“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因此,黑眼圈的發(fā)生、發(fā)展是眼周絡脈長期、慢性受到損傷的結果。黑眼圈的治療當重在預防,而維持氣血的調暢則是預防黑眼圈的關鍵。
眼部美是容貌美的重要標志,而黑眼圈的出現嚴重影響著面部美感。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中醫(yī)絡病學越來越受重視,其理論在臨床應用上也日趨廣泛。筆者以中醫(yī)絡病學理論為指導,結合歷代醫(yī)家對目胞黑的論述,總結出黑眼圈病位在眼周絡脈,其病機為氣虛、氣滯、血寒、血熱所致之痰飲、瘀血阻于絡脈,力求為預防和治療黑眼圈提供一個獨特的理論依據及有效的治療方法。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