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者:洞見·燕穿楊
所有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蘇軾曾感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span>
的確,人生就是一段旅程,道阻且長,坎坷不斷。
其中最難過的三道坎,就是得失,名利和生死。
得失原上馬,名利水中魚,生死云中電,縱然我們盡心竭力,也多半難以掌控。
惟一能掌控的,是我們的心態(tài)。
01
《菜根譚》上說:“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毫便生纏縛?!?/span>
太在乎得失的人,容易被欲念困住內(nèi)心,患得患失。
蘇軾一生跌宕起伏,在得與失之間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歷盡半生,才把得失看淡。
任密州太守的三年,是他頗感苦悶的一個時期,因為和之前他在杭州時相比,環(huán)境有天壤之別。
杭州風(fēng)景秀美,物產(chǎn)豐饒,人文濃郁,治安穩(wěn)定;而密州,風(fēng)景單調(diào),缺衣少食,人文寥落,盜賊滿山。
蘇軾懷念杭州,心情低落,對家人也沒什么好臉色。
直到有一次家人勸他:為什么不能開心點?
他這才意識到,對“失去”的耿耿于懷,已然阻礙了他對新生活的體驗。
于是,他放下了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執(zhí)念,開始重新審視密州生活。
境隨心轉(zhuǎn)后,他霍然發(fā)現(xiàn)密州也有獨特的魅力——地域遼闊,民風(fēng)雄壯。
他一掃往日陰郁,與朋友村店喝酒,和同事平岡圍獵,快意豪放,雄心萬丈。
那個快樂的蘇軾,又回來了。
逝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待。
人生所有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這種心態(tài)幫他在數(shù)次貶謫中,重新審視生活,收獲異鄉(xiāng)的美好。
貶謫湖北黃州,他躬耕于東坡,覺得做個黃州人挺好;
貶謫廣東惠州,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羅浮山下四時春”,發(fā)誓要做嶺南人;
貶謫海南儋州,他覺得和海魚、海鳥特別親切,認(rèn)為自己是寄生在四川的海南人。
后半生,得失于蘇軾,早已淡如輕煙。
他欣然接受現(xiàn)實,以“我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心態(tài),把別人眼中的苦日子過得生機盎然,妙趣橫生。
對得失的參悟不僅讓蘇軾四海皆能為家,也讓他得以窺見友誼的真諦。
蘇軾每次遭受貶謫,都有很多朋友離他而去。
但他也驚喜地發(fā)現(xiàn),那些真正的友誼,反而在時間的試煉下,歷久彌新。
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人這一生,都活在得到與失去之間,得之固欣然,失之亦無憾。
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只有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才能真正活得自在安然。
02
天下熙熙,皆為名利,蘇軾也難以免俗。
20歲高中進士,被宋仁宗認(rèn)為是留給皇子皇孫的宰相人選。
不久后,他又考中難度非常大的制科三等,為北宋立國百年來第二人。
自認(rèn)為名滿天下的他,在陜西鳳翔做簽判時,便有些得意揚揚,對別人稱呼他“蘇賢良”欣然笑納。
還仰仗著自己的名氣,當(dāng)面批評新法的總領(lǐng)導(dǎo)者宋神宗。
當(dāng)時宋神宗不但沒有生氣,還囑咐他繼續(xù)“為朕深思治亂”。
這讓蘇軾更加得意,逢人就說宋神宗的這句話,搞得人盡皆知。
他的上司陳知府見他如此,特意對他嚴(yán)格挑剔,想壓一壓他的名利心。
因為鋒芒太盛總要吃虧的,只是蘇軾當(dāng)時還體會不到。
后來,出盡風(fēng)頭的蘇軾,果然引起了小人的嫉妒,被誣陷入獄。
那時,他才體會到陳知府的良苦用心,發(fā)出“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的感嘆。
經(jīng)此一役,他漸漸對名利不縈于心。
后來,宋神宗去世后,蘇軾被起用,短時間驟升高位,各種名譽、賞賜無數(shù),名流學(xué)子們也紛紛聚集在他的周圍。
蘇軾不僅不為此驕傲,反倒深感負擔(dān),幾次請求辭職外任。
他深諳名利即負累的道理,后來哪怕被趕出京城,一連遭貶謫,也能淡然處之。
不僅自己心態(tài)平和,還勸家人“努力加餐飯”。
從海南被召回時,朝野上下都希望他回京后主持政局,他卻說自己“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strong>
相反,那些因爭名逐利曾經(jīng)陷害過蘇軾的人,反倒是活在憂懼之中。
每次蘇軾被起用,他們都心驚膽戰(zhàn)。
名利之于人,恰似鳥籠之于金絲雀。
看上去很美很豪華,實際上很壓抑,很費神。
正如古語所說:名為錮身鎖,利是焚身火。
若沒有名韁利鎖的羈絆,身心便飄然如不系之舟。
往東,是美景;往西,亦是勝境。
03
相對于得失和名利,生死這道坎可能是最難跨越的。
境況難時,不免懷疑生之意義何在。
境況順時,又遺憾人生青春太短。
蘇軾對于生死的參悟,比一般人來得慘烈,也來得深刻。
他曾經(jīng)有過誤認(rèn)為自己必死無疑的經(jīng)歷。
當(dāng)年他因批評新法,被變法派中的小人陷害入獄,與兒子約定,如果有死訊,送飯時就送魚。
一次兒子有事,拜托朋友給蘇軾送飯,但忘了告訴朋友這個約定。
結(jié)果,朋友恰好送去了魚。
蘇軾以為死期將至,寫下絕命詩,詩中念念不忘的是家人。
柏臺霜氣夜凄凄,風(fēng)動瑯珰月向低。
經(jīng)過這一番生死考驗,蘇軾終于體悟出家人的可親,生命的可貴。
正因為如此,他出獄后對待家人格外珍愛,對待生活格外用心。
入獄前在密州時,他曾因心情不好訓(xùn)斥過孩子。
但出獄后,他對孩子經(jīng)常大加贊揚,甚至承認(rèn)自己有“譽兒癖”。
入獄前,他曾遺憾妻子缺乏文采,但出獄后他常用上好的紙張抄詩送給妻子,還在大量詩文中贊美她。
蘇軾不僅愛護家人,也熱愛著當(dāng)下那些細微的人與物。
在黃州,他把富人不屑吃、窮人不會煮的豬肉,小火慢燉,熬煮成千年美食“東坡肉”。
在儋州,他教授海南人民認(rèn)字讀書,培養(yǎng)出海南有史以來第一位舉人姜唐佐。
環(huán)境越惡劣,他越熱愛生活。
他梳頭、泡腳、睡足覺,以壯身體;他讀書、煮茶、觀風(fēng)景,以養(yǎng)心靈。
他參透了生死,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如此熱烈,所以當(dāng)他面對忽然而至的死亡時,毫不畏懼。
從海南被召回的路上,他生了重病,大限將至。
別人嘆息他回京要做宰相的,沒想到卻要告別人世,他卻淡然說道:
“死生亦細故耳,無足道者?!?/span>
生死都是小事,何足掛齒。
臨終前,僧人朋友囑咐他不要忘了西方極樂世界,他卻說:順其自然,不必刻意追求。
是的,與其重視死后,不如放眼生前。
人終有一死,我們很難決定自己怎么死,但能決定自己怎么活。
也正因為終有一死,所以生命的每一天都彌足珍貴。
讓我們懷著對生命的敬意,活好當(dāng)下,不負光陰。
一個人若在百年時光里整天憂愁郁悶,那么就算活上一千年也未必能瀟灑開心。
若能放下得失,看淡名利,悟透生死,就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從此,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