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發(fā)現(xiàn)這是一本充滿愛的書,是一位母親與孩子成長的直接對話,這個過程有過欣喜,有過吼叫,有過懲罰,有過哭笑不得,走著走著就成了一段不可磨滅的回憶,一個值得珍藏一生的故事。
龍應臺是一個有智慧的母親,她對孩子的教育如春風化雨般潤物細無聲。
從安安還在咿呀學語的時候開始,她就做他的導游,帶他認識這個全新的世界,一點兒微小的事物也不會錯過。即使是一條普通的路,在他們眼中也有別樣的美,我想這也為安安后來學會對于現(xiàn)象如何敏銳靜觀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吧。
安安提出的每個問題,她也會巧妙地回答,她不會打擊到安安蓬勃生長的求知欲,試問哪個孩子不會有好奇心呢,而當父母回答不了孩子關于是什么和為什么的提問是不是就不了了之了呢?而且大多數(shù)父母都很容易忽略身邊尋常不過的事物,他們的不在意久而久之會對孩子造成無力回天的影響。
我不太贊同說孩子是一張白紙的言論,這就好像說孩子可以任由我們涂抹,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一樣。誠然,孩子的確是純凈的,是天心的驗證,美的極致??墒?,孩子從一出生就應該受到尊重,因為他是一個獨立的小生命,他的小腦袋瓜里也有自己的想法。
你或許會說,一個奶娃娃能有什么想法,還不是餓了就吃,吃了就睡,睡醒了就提溜著一雙烏黑的大眼睛,打量著這個新奇的世界嗎?是啊,那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嗎?反正我總感覺他在用自己的語言展開頭腦風暴,只是他還沒學會怎么用我們大人的語言說出來而已。如此說來,我們不應該居高臨下地對孩子說話,而應該和孩子平等地對視。
在這一方面,龍應臺做得很好。在“高玩”一節(jié)中,安安在被媽媽問話后沒有逃避,反而是主動跟媽媽說他和弗瑞第在研究自己的擠急。媽媽聽了沒有皺眉,而是饒有興趣地詢問研究結果,從而循序漸進,一步步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生理小秘密。
假設一下?lián)Q做是其他的父母會怎么做呢?大概會一笑而過,或者干脆閉口不提,因為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中對生理的認識總是扭扭捏捏的,好在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還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教育小朋友的時候也會教給他們一些這方面的知識了,這是好事,因為我們越是秘而不宣,孩子們越是有好奇心,而好奇害死貓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聽過吧。
覺得龍應臺能夠獲得安安的信任,主要是因為龍應臺在平時生活中能夠尊重安安的想法,平等地和安安對話,這樣他們之間才建立起了良好的親子關系。
在對待老大和老二的問題上,龍應臺的做法也值得大家學習借鑒。在底笛還在媽媽的肚子里酣睡的時候,媽媽就用童真的語氣告訴安安,他們兩個本來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媽媽做女人的禮物。而且等底笛出來了,會給他從天上帶禮物來。
這算是一種收買,至少能讓安安的內心平衡一點。而當除艾瑞卡外幾乎所有的客人都把全部的目光放在底笛身上時,安安受不了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促使他越發(fā)覺得媽媽更愛底笛,當看到媽媽允許兩歲的底笛做這做那,不許六歲的他做這做那時,他的這種感覺更加肆虐。
面對安安斬釘截鐵地敘述自己認為的媽媽更愛底笛的事實時,龍應臺不是單純拿著其他物質東西來補償他,也不是一副語重心長的態(tài)度對他說他是哥哥要懂事,而是溫柔地與他對話,看到他有所松動就把他放在自己的膝上,來個親密接觸,先融化一下他心里的冰塊再接著和他聊天。
描述他兩歲時和弟弟的對比,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地指出他現(xiàn)在有的而弟弟卻沒有特權,當安安心里豁然開朗后卻還在說著有時羨慕底笛的話時,媽媽開玩笑地問他是不是也要穿紙尿褲呢?用循循善誘的方式來打開孩子的心結,用孩子能夠聽懂的話語與他交談,結果是積極的。
我也有一個小弟弟,小的時候有一次不知道是因為什么原因,他追著要打我,外婆總是對我說我是大孩子要懂事,所以惹不起就只有躲了,我一個勁兒地跑,弟弟用盡全力地在后面追,一副不打著我誓不罷休的模樣。
外婆看見了就著急忙慌地讓我停下,給他打一下就好了,我怎么肯?這事兒后來是怎么結束的我都忘記了,我只知道那個時候一味覺得弟弟把屬于我的愛都搶走了似的。還有一次,弟弟非要跟著我出去玩兒,差點掉到懸崖下,一回家我就被外婆用木條狠狠地抽了一頓,那個時候的皮肉之痛現(xiàn)在也都差不多忘記了,但事情還是記得真真切切。
盡管如此,我還是會幫弟弟洗澡,和弟弟一起嬉笑玩鬧,這就是所謂的相愛相殺吧。有一回,我們去某個親戚家,我倆探險似的走在前面,迎面就沖來一條大狗,窮兇極惡地向弟弟動口,弟弟嚇得在地上打滾,哭泣著呼喊著,那個時候我什么也顧不得了,一把撿起一塊大石頭就往大狗甩去,大聲咆哮著,不準它再向弟弟邁近一步。
多年以后我還能回憶出這件事的每個小細節(jié),還是很感嘆自己當時那么勇敢,盡管羽翼不夠豐滿,但我還是愿意庇護你,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也是。這么說就扯遠了,回到正題上來吧。
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這一點毋庸置疑。有條件的話,生兩個孩子或許更好,讓他們體會有兄弟姐妹的感覺,更重要的是當有一天父母撒手人寰,兄弟姐妹就是留在這世界唯一有相同血脈的人,唯一不計較得失肯互幫互助的人。
當然,前提是有條件,這個條件不只是物質條件,主要還是精神層面的條件。我不是指嚴加管教,而是指我們能否收放自如,能否讓自己的教育撐起孩子的成長,這一點要深思熟慮。當然,這一定會很難,但要相信所有的付出一定都是值得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