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英國廣播公司(BBC)發(fā)起票選活動,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
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發(fā)現(xiàn)者屠呦呦與物理學家瑪麗·居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這三位杰出的科學家一道,成為科學領域的候選人。
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科學家領域唯一在世的候選人,也是所有28位候選人中唯一的亞洲人。
對于屠呦呦的此次入圍,BBC評論道:
“屠呦呦是一位中國藥學家。她為世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藥。在其研究過程中,屠呦呦受古籍啟發(fā),公元400年的東晉就已開始利用青蒿應對瘧疾。在此基礎上,屠呦呦發(fā)現(xiàn)并提煉出了青蒿素,并自愿以身試藥?,F(xiàn)如今全世界約一半人口處于罹患瘧疾的風險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低估?!薄?/p>
從默默無聞到諾貝爾獎再到入圍“20世紀最具標志性人物”,她用一生的科研詮釋了,堅持的意義在時間里。
01
“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屠呦呦的名字和她的發(fā)現(xiàn)就像命中注定一樣,但青蒿素的探索過程,可謂歷盡艱難。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寧波。1955年,從北京大學醫(yī)學院畢業(yè),分配到衛(wèi)生部直屬的中醫(yī)研究院工作。
1967年,越南戰(zhàn)爭陷入拉鋸,突發(fā)的瘧疾席卷戰(zhàn)區(qū),造成的非戰(zhàn)斗性減員是戰(zhàn)斗性減員的4到5倍。
一個具有濃重時代特色的大規(guī)模政府主導代號“523”的合作項目由此展開,由全國60多家科研單位、50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的科研集體,悄悄開始了一項的特殊使命,研究的指向明確——找到防治瘧疾新藥。
兩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醫(y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也參與進組。
那一年,屠呦呦39歲,被任命為研究組組長,帶領一個小組的成員開始查閱中醫(yī)藥典籍,走訪老中醫(yī),埋頭于那些變黃、發(fā)脆的故紙堆中,尋找抗瘧藥物的線索。
由于環(huán)境簡陋,放著藥物的大缸時時發(fā)出刺鼻的氣味,屠呦呦患上中毒性肝炎。
但她堅持帶著科研的信仰,排除萬難,在長滿荊棘的科學道路上艱苦卓越地前進。
后來,她從中國古籍《肘后備急方》中: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strong>
一句受到啟發(fā),開始順著這個思路往下走,情況危急之下,甚至不惜以身試藥。
終于,青蒿素的發(fā)現(xiàn),為全世界帶來一種全新的抗瘧疾藥。
表達對如今“中國神藥”的贊譽,只需要幾分鐘,而秉持著對科學不懈追求的堅強信仰克服萬難做出一番事業(yè),需要許多年。
然事業(yè)常成于堅忍,開展研究后,她獨自前往河南。
分別時女兒尚小,重逢時女兒已認不出自己的模樣,幾千張藥方翻飛騰起的寒風凌冽了才剛剛懷抱孩子的年輕母親的面容。
她用她撥弄過上百種草藥的雙手,記錄著通向最后那束泛著生命與希望新綠的青蒿的道路;
她用她抵抗過上百次失敗的決心,凝結著走過半生那塊閃著信仰與理想光芒的不滅的勛章。
02
“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
屠呦呦在諾獎報告會演講中致辭,青蒿素的獲獎,是中國科學家的集體榮譽。
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中國科學家的驕傲。
“這個項目在當時屬于重要的保密軍工項目,對于一個年輕的科研人員,有機會堅持如此重任,我體會到了國家對我的信任,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但我決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盡全力完成任務?!?/p>
屠呦呦的博士生王滿元曾講述:
第一次“認識”自己的導師屠呦呦,是通過一本筆記本。
這本32開深綠色的筆記本,記載著她年輕時對中藥中各大類化學成分提取、分離的一些信息。
這本扉頁上寫著“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筆記,成稿于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初,當時屠呦呦剛剛接手中國抗瘧疾藥物研發(fā)的“523項目”,在科研資料不易得的情況下,很多中藥信息只能從各地學校革委會的傳閱材料中收集。
每每獲得,她就抄錄其中,纖毫必錄。
如果說晚年的碩果就是對幸福的歷歷往事的回憶,那么對于屠呦呦來說,那些默默無聞地努力著,起早貪黑地工作著,夜以繼日地鉆研著,在傳統(tǒng)中醫(yī)藥古籍中砥礪奮進的歲月,就是最親切的懷念。
無論走過多遠的路,歷經多少艱辛的日子,獲得怎樣至高無上的榮譽,她依然感謝著研究團隊多年的通力合作和集體攻關,依然銘記著突破創(chuàng)新的科學使命和初心,依然踐行著造福人類的科學理想和目標。
在砥礪前行的路上,能夠不忘初心,不棄初念,日復一日鍥而不舍朝著夢想前進,才終能成就了不朽的佳績。
03
“其成就跨越東西”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評委讓·安德森曾評價:
“屠呦呦的研發(fā)對人類的生命健康貢獻突出。
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為科研人員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p>
瘧疾作為威脅人類生命的一大頑敵,與艾滋病和癌癥一起,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
在青蒿素問世和推廣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億人次感染瘧疾,至少有100萬人死于此病。
尤其在瘧疾重災區(qū)非洲,炎熱難耐的高溫消溶著求生的可能,價格昂貴的藥物阻礙著治療的深入。
而屠呦呦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青蒿素,為瘧疾肆虐地區(qū)的患者帶來了希望。
根據(jù)世衛(wèi)組織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約2.4億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聯(lián)合療法,數(shù)百萬人因該療法避免了瘧疾導致的死亡。
青蒿素為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結構的抗瘧新藥,解決了長期困擾的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yī)藥科技創(chuàng)新和人類健康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也成為用科學方法促進中醫(yī)藥傳承創(chuàng)新并走向世界最輝煌的范例。
當飽受病痛折磨的患者緊縮的眉頭舒展,當日夜憂心難寐的親屬寬慰的笑容重現(xiàn),屠呦呦笑著說,青蒿素是傳統(tǒng)中醫(yī)獻給世界的禮物。
寥寥幾字,便橫亙了一位在一度又一度的春秋前,也曾柔弱,也曾徘徊,也曾悵惘的女性的一生;
殷殷幾筆,卻涵蓋了一位在一歲又一歲的失敗后,不曾屈服,不曾停滯,不曾放棄的科研工作者的所有意義。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是屬于全人類的財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和指明前方的標識。
而歷史把那些為了廣大的目標而工作,因而使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看作是偉大的人,一如屠呦呦默默無聞數(shù)十年獻身于中醫(yī)藥科研,科學家的使命,則是為人類的繁榮、和平和幸福一往無前。
在“感動中國人物”為屠呦呦寫下的頒獎詞中:
“春草鹿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xiàn)。
為了一個使命,執(zhí)著于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今有嘉賓,德音孔昭?!?/p>
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嚴謹篤行的學術前輩每日伏案的瞬間,用生命的燈盞,照亮著中醫(yī)藥研究的春天。
她的一生,都戰(zhàn)斗在科學攻關的征途上,而堅持的意義與豐碑,將矗立在滔滔江河與時間瀚海之中,熠熠生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