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久居都市,雙休或假日就喜歡去周邊欣賞一澗溪聲、兩岱青山、幾谷淡淡煙云的美景。其實古代人也喜歡這樣過日子,邀一二好友,看半畝山花,過幾座僧廬,遇數(shù)個冷冷的行人,到深遠的山林里清歡,甚至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不急不慢的。
古代沒有飛機,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摩托車,甚至連自行車也沒有,交通基本靠走,所以生活的節(jié)奏很慢。交通不便,活動半徑也小,交個朋友也不易,于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之間見上一面,常常會感嘆不知下次何時能再見。
其實最難的還是離別。
離別難在哪里?'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因為知己太少,而所有的遇見都意味著分別,或許,一別就是永別。
所以在古代,我若在乎你,便把和你的每次相見,都當做最后一次。不信你看唐詩,寫的最好的大概就是離別詩了。
開元十八年的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今天的武漢相會,要送一送他。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和李白在黃鶴樓周邊,喝了頓離別酒。酒后,李白親自把他送到江邊,望著他的帆船遠去,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在今天,我們隨手翻開唐詩,都會發(fā)現(xiàn)很多有關送別的名句。比如:
王勃在長安送杜少府,寫的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維在渭城送元二,寫的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岑參在塞外送武判官,寫的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高適在睢陽送董庭蘭,寫的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李白桃花潭與汪倫道別,寫的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唐詩讀多了,你判斷唐朝詩人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看他們之間有沒有寫過送別詩就知道了。送別詩寫得越深情,就說明他們的關系越鐵。
現(xiàn)在有了飛機火車汽車,朋友之間的見面當然容易得多了,所以不大重視離別了。當然這與有些人走著走著就不見了也有很大關系,甚至有人調侃:所有的相遇總是猝不及防,所有的離別都是蓄謀已久。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jié){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先生的這首詩,是對一個愈來愈快的世界透露的無奈。從前的慢是一種美、一種好、一種樸素的精致、一種生命的哲學。一如古人的送別,把和眼前人的每一次見面,都當做最后一次。這種對親朋好友的珍重和瀟灑,恰恰是今天的人們所沒有的,也是神往的。
人生,到底又有多少個'后會有期'呢?
'今生緣盡相思斷,勸君惜取眼前人'。青山不改,綠水長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