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有這樣一位布衣書法家,他叫高塏(kǎi),說出來這個名字,可能很少人知道。但等你看完他的的楷書代表作《滕王閣序》,你一定對這樣的人肅然起敬,被這樣的書法深深吸引。
大圖模式 簡單介紹下高塏,他生于乾隆年間(1769年),活躍于嘉慶、道光年間,卒年71歲。字子高,號爽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放棄走上科舉這一道路,專職學習書法,經(jīng)過多年苦練,他的書法自成一家。尤精小楷。他的作品深得歐陽修、褚遂良之書法神髓。
大圖模式 高塏原為一介布衣,他為了專心學習書法,他毅然決定不求功名,他在平凡的境遇下,又在當時的科舉背景下,做出如此決定,確實不太容易,真的需要勇氣,通過這么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出高塏志向非常堅定,這一決定最終成就了他。
大圖模式 高塏除了擅長書法,還精通繪畫,工詩文,博學多才。尤其擅長畫花鳥、草蟲,頗有宋、元意趣,都非常精妙。他能篆刻,偶有治印雅趣。介于陳豫鐘和陳洪壽之間,秀勁有法,自成一體。
大圖模式 嘉慶中期,三朝閣老阮元在浙江任職,因聞高塏書名,延請他校正金石文字,一時間,當時江南江北的名勝碑版,不少出自其手,他的書名也廣為傳頌。
大圖模式 不過高塏最為人稱道的,還是書法。高塏版本的《滕王閣序》,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只能展示部分,這部書法汲收了唐朝書法的精華,匯集諸大家之長,融會貫通,點畫精到謹嚴、一絲不茍,而且筆致靈動秀逸,方圓兼具,是百年難得一見的上佳楷書范本。
大圖模式 在當時,人們對高塏的書法評價很高,認為他的書法得了歐陽詢、褚遂良的神髓。一代文宗阮元在《定香亭筆談》中,認為高塏"工書,楷法極似虞永興《廟堂碑》,能詩。"高塏擅長行書、草書,尤精小楷。《清稗類鈔》這樣評價高塏的書法:"樹骨于率更、河南,取姿于吳興。"
大圖模式 明清兩朝,館閣體盛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清代書法家高塏,卻能在不背離楷書基本美感的前提下,取法二王,并融合歐褚,也取法《靈飛經(jīng)》,寫得一手氣息靈動的雋永小楷。高塏另有小楷作品《右張?zhí)巳斯?jié)孝圖》,比同時期盛行的館閣體書法,簡直不要太精彩!可見,在書法學習上,寫出自己的風格,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大圖模式 很多書法初學者有個誤區(qū),以為正楷難寫、館閣體難寫,其實,和大家想的恰恰相反,大小粗細均等、規(guī)律統(tǒng)一,這樣毫無變化的字,才是最容易學的,所以很適合初學者。不過,很多初學者入門后,依舊迷戀于此,就適得其反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導(dǎo)致認知錯誤又片面偏激,甚至出現(xiàn)大問題。
大圖模式 190多年前,農(nóng)民伯伯高塏的楷書《滕王閣序》,端莊,輕靈、太美了!他是因好字留名的典范,滋養(yǎng)萬千后世人。好的書法,總是給人一種美的感受,比如看到高塏的書法,就有心頭為之一振,氣場強大的感覺。高塏的《滕王閣序》,讓人感受到什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