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3 14:42:35
提要:如何發(fā)展傳統(tǒng)人文思想為當今社會所用?對新時代下中國文化、中國軟實力的發(fā)展與影響有積極貢獻?廖可斌在
《理學與文學論集》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在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互關系的討論中,還摻入了對本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及其發(fā)展命運的思考,這可能是跨世紀之交的中國人在探討這一問題時所特有的思路,它也可能是當代中國人對這一問題尤為關注、討論起來感情色彩特別強烈的原因之一。近幾百年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落后于西方,并因此導致整個國力衰弱,備受異族欺凌,這是凡我有血性之同胞皆痛心疾首的事實。我國自然科學落后并導致國力衰弱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就成為人們急于要弄清的問題。這個問題當然需要從許多不同的層面來剖析。從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相互關系這個角度,人們曾提出兩種相當流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自然科學近代以來確實落后于西方,但人文科學并不落后于西方,甚至認為人文科學是中國的強項。西方人只重視科學技術,注重對物質世界的探求和索取,注重功利,而忽視了人本身的存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恰恰在這一點上可以補西方文化之不足,而顯示出自身的優(yōu)越性。16世紀中葉,中西文化剛剛有所接觸時,就有人持這種看法。19世紀中葉以后,中西文化發(fā)生全面的劇烈碰撞,這種看法曾獲得許多人的認同。20世紀末,中西文化關系之爭復起,這種看法又以“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世紀”等命題的形式重新亮相。另一種觀點則截然相反,認為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過于重視人文科學、重視人倫關系而忽視科學技術、諱言功利的弊端妨礙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于是或坦率或含蓄地主張擺脫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倡導功利主義。
在我看來,這兩種觀點都似是而非。要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并對它們的優(yōu)劣作出評價,實在是難度極大的一件事情。你不僅要了解中國文化,還要了解西方文化;不僅要了解它們的現(xiàn)狀,還必須了解它們的歷史,這樣才有可能作出比較中肯的分析與評價??涩F(xiàn)在的許多人,把這件事情看得太容易了。對中國的現(xiàn)狀也許算得上有一知半解,對外國的情況則大多只是道聽途說,至多是曾經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歷史則往往連最基本的常識也不具備,連最基本的經典也沒有讀過。其實有比較才有鑒別,如果對外國的情況并不真正了解,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歷史更是茫然不知,那么他對中國現(xiàn)狀的那點一知半解也未必靠得住。他們只知道中國有一部災難深重的歷史,卻不知幾乎每個西方國家都經歷過黑暗的歲月;只聽說過西方某位哲人曾說過某條至理名言,卻不知自己的祖先中某人的智慧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敢于信口雌黃亂發(fā)議論,其態(tài)度是極為草率、不負責任的。如果我們的廣大民眾圖簡單、圖刺激而樂于接受這樣的觀點,并用以主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那將是十分可怕的。
根據我極為粗淺的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tǒng)的人文科學,不應該對中國近幾百年來科學技術的落后和國力的衰弱負責。中國近幾百年來確實落后了,但并非從開始就落后。在十四世紀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僅就科學技術而言,李約瑟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科技的輝煌。另有學者統(tǒng)計,在十四世紀以前,世界上重要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重大科技成就約有300多項,其中產生于中國的約175項,占57%以上,這些成就都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下、在中國傳統(tǒng)人文科學的伴隨下取得的。如果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利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人文科學妨礙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上述事實又將何以解釋?
另外,這種觀點不僅理論上不能自圓其說,而且實際影響也很惡劣。首先,它容易使現(xiàn)當代的人把中國現(xiàn)代科學技術落后和國力衰弱的責任向祖先一推了事,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承認自己應承擔的責任,結果是亂罵一通已無法辯護的祖宗了事,無補于問題的解決。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的口頭禪是:我不如你,但我的爺爺老子比你們闊多了?,F(xiàn)在的流行病變了,新時代的阿Q們的口頭禪已換成:現(xiàn)在我們是落后了,但不是我不行,而是因為我爺爺或爺爺的爺爺不行,與我不相干。前者代表的可能是剛剛受到強勢文化撞擊時還有幾分不甘心的心態(tài),后者則體現(xiàn)了受強勢文化壓制較長時間后已變得相當沮喪和無賴的心理。這樣看來,新一代阿Q比老一代阿Q們還要不濟。
這種觀點容易導致的另一惡果,是使人們蔑視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本是它最寶貴的財富,但在上述觀念影響下,人們反而把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當作負擔,當做垃圾。于是瘋狂的“砸亂傳統(tǒng)”的聲音充斥于耳,歇斯底里的“砸亂傳統(tǒng)”的行為鋪天蓋地。等到把能砸的東西都砸得差不多了,再沒有什么可砸了,人們稍稍冷靜下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的面容竟是如此的丑陋?;叵雱倓傔^去的一幕,竟是那樣的恐怖。舊的家當差不多都砸完了,理想中新的財富并沒有自然來到,于是變得更加一貧如洗,于是破罐子破摔,于是更加恣意妄為。等到有點回心轉意,回過身來,彎下腰去,含著悔恨的淚水,重新收拾補綴那些傳統(tǒng)文化的碎片,要重新復原又談何容易。近代以來,中國一直陷入這樣一個怪圈而不能自拔:越落后就越急于擺脫過去和現(xiàn)在,奔向美妙的幻影中的未來,結果一腳踩空,摔得頭破血流,抬起頭來一看,那美妙的幻影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再往旁邊一看,與其他國家相比,拉下的差距更大了,于是拖起遍體鱗傷的身軀,再來一遍。越落后越急,越急越落后。別的國家則在珍惜和保護本民族已有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基礎上,不慌不忙,日積月累,愈臻繁榮富強。這種狀況再也不能繼續(xù)下去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絕不是它的包袱。西方發(fā)達國家都特別注重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保護,但這些并沒有妨礙他們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日新月異的進展,相反兩方面互相協(xié)調,相得益彰。這一事實足以給我們提供重要啟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像其他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一樣,始終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中國古代文化,包括中國古代人文科學,與當時的歷史條件相適應,促進了當時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國家強盛的輝煌,我們的祖先無愧于他們那個時代,無可指責。后來歷史條件變了,后人理應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珍惜保護的前提下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轉換,以適應新的歷史環(huán)境的需要。但后人們太醉心于祖先創(chuàng)造的輝煌,反應太遲鈍了,沒有及時做好這一工作。再后面的后人們倒是醒悟過來了,但又急中生亂,慌不擇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前面所說的,企圖通過完全拋棄傳統(tǒng)文化而建立新文化,結果也沒有把這項工作做好??傊鼛装倌陙?,特別是近一百多年來,中國落后的責任在近人和今人。我們只有正視這一點,不回避,不諉過,認真總結歷史教訓,好好珍惜和保護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上努力創(chuàng)造新文化,才有可能走上一條穩(wěn)健的發(fā)展之路。
盡管我認為中國古代文化與其他民族的古代文化相比毫不遜色,但我并不贊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對中國近代人文科學過于樂觀的評價。在我看來,近幾百年來中國的人文科學不僅同樣落后于西方,而且其落后的程度還遠遠超過自然科學落后的程度。其主要原因在于十四世紀以后西方的人文科學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換,以適應新的時代的需要,而中國的人文科學沒有實現(xiàn)這種轉換,或者說至今沒有完成這一轉換。從不少政府部門到民眾,趨向急功近利,認為人文科學乃不急之務。在某段時期,甚至有意扼殺人文科學,閹割其倡導“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命脈,迫使它變?yōu)閳D解權威意志、為現(xiàn)實服務的工具,使它面目全非,直至走到真正人文科學的反面。功利主義、專制主義甚囂塵上,偽人文科學為虎作倀,真正的人文科學日漸式微,真正的人文精神不絕如線,國民的人文素質沒有得到提升,反而大大退化(人們的自然科學素養(yǎng)似乎能夠一直保持今勝于昔,后勝于今,但人文科學素養(yǎng)完全可能出現(xiàn)退化)。其主要標志就是人們的反省精神大大淡化,不能真實地認識自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樣子,或者從來就不考慮這樣的問題,認為這是多愁善感,浪費時間。沒有自我反省,沒有確立自我,就談不上自尊與自律。每個人都可以說假話,做假人,欺騙自己,也欺騙他人,一旦得手,不僅不受到良心上的譴責,反而自以為得計,認為生活本來應該就是這樣的,人本來就是這樣的。沒有自我反省,也就談不上相互理解和溝通,彼此都說客套話,用假面具掩蓋自己,猜忌隔閡日深,每個人的心理負擔也日益加重。沒有自我反省,沒有確立自我,就沒有獨立自主的自我意志。人們沒有獨立的價值觀、是非觀,沒有獨立自主的判斷力,不是按自己自覺自主自愿的原則選擇與行動,而是習慣于被功利和權威驅使,從利,從勢,從眾。有人說好,都隨聲附和說好;有人說不好,又都隨聲附和說不好;見有人向前,也莫名其妙往前擠;見人后退,也稀里糊涂往后退;從來不問為什么要這樣,我是否應該這樣。
不要以為我在這里言過其實,我只需要舉兩個最常見最直觀的例子,就可見我說的都是實話。其一,媒體上多次報道人們?yōu)榱藫屢话衙赓M贈送的小傘,可以擠破欄桿,踏平草地,甚至當著自己孩子的面與人扭打成一團。許多商家提供的應急雨傘,過不久就全都有去無回。如果說一個赤貧如洗的農民賴掉成千上萬的醫(yī)藥費,偷偷從幫他治好病的醫(yī)院中溜走,屬不道德,但也實有無奈的苦衷的話,那么衣冠楚楚的城里人實在不必要為一把小傘弄到這個地步??蛇@些人就是不想一想這樣做究竟是否值得,一把小傘與自己的人格尊嚴及良心究竟孰輕孰重。其二,十字路口堵車了,明明已無法穿過去,但有的人見前面還有一點空隙,就拼命把車騎(開)進去,結果是堵得更死了。人們在這樣做的時候,根本就不考慮這樣做有何意義,會造成什么后果。他們甚至根本就沒有在行動之前思考一下的習慣。在民眾這種完全出于自為甚至已成自然的行為里,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巨大的盲目非理性力量。這樣的民眾再多也是烏合之眾,是根本沒有戰(zhàn)斗力的。為什么印加帝國數萬軍隊在十幾個歐洲探險者面前不堪一擊?為什么幾億人口的大清王朝在幾千英國侵略軍面前不得不簽訂城下之盟?武器的先進與否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國民和將士的素質,在于他們有沒有思想,有沒有獨立自主的自我意志。
陳寅恪先生是近代以來少有的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的現(xiàn)狀有深入了解,同時又對西方的文化和歷史了然于心的大學者,因此是近代以來少有的對中西歷史文化比較有發(fā)言權的人之一。他曾作出這樣的判斷:中國之哲學美術,遠不如希臘,不特科學為遜泰西也。但中國人素擅長政治及實踐倫理學,與羅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實用,不究虛理,其長處短處均在此。長處即修齊治平之旨,短處即實事之利害得失觀察過明,而乏精深遠大之思;此后若中國之實業(yè)發(fā)達,生計優(yōu)裕,財源浚辟,則中國人經商營業(yè)之長技,可得其用,而中國人當可為世界之富商。然若冀中國人以學問美術等造詣勝人,則決難必也。
現(xiàn)在流行的看法,是認為中國人習慣于言義而不言利,科技和經濟與西方國家相比差距很大,要趕上去很不容易。至于人文科學,則不見得比西方國家落后,甚至認為這是中國的強項。陳寅恪先生的估計與此恰恰相反。他認為中國人最善于人事,也并非不善于工商,將來經濟方面趕上西方發(fā)達國家倒很有可能。中國最不如西方國家的恰恰是人文科學,包括哲學、文學、藝術等。不僅過去就有差距,而且將來也很難趕上。陳寅恪先生的話是發(fā)人深省的。追溯近幾百年來中國落后的原因,人文科學的落后可能是比自然科學的落后更為重要的因素。在新的世紀里,欲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力發(fā)展人文科學、倡導人文精神、提高國民的人文素質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大力發(fā)展自然科學、倡導科學精神、提高國民的科學素質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正視我國近代以來人文科學發(fā)展滯后、國民素質不高的現(xiàn)實,從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人民生活的幸福的高度重視人文科學,大力發(fā)展人文科學。令人欣慰的是,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并經過痛苦反思后,上述觀念已在相當程度上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科學與人文”的話題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也與此有關??梢哉f,中國的人文科學已經走出低谷,開始回升。
倡導人文科學與人文精神,決不意味著要排擠自然科學和科學精神。自然科學的對立面是偽自然科學和反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對立面是偽人文科學和反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并不構成對立。倡導人文科學與倡導自然科學,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互相促進,因為真正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精神,即求真、求是的精神,是完全相通的。待到我國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真正走向繁榮時,全體國民的素質顯著提高,每個人都成為有思想、有教養(yǎng)、有獨立自主意志的個體,都具有自己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選擇能力,都成為真理與正義的捍衛(wèi)者,都成為抵制謬誤與邪惡的中流砥柱,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那么,13億中國人將匯成多么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中國又何憂不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