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合穴是六腑氣血匯聚于下肢三陽經的部位,六腑下合穴是脈氣從足三陽經上分出注入六腑的部位,所以和六腑的關系密切。下合穴是治療六腑病證的主要穴位,臨證時,常用下合穴以通降腑氣,多獲良效。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上巨虛),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下巨虛),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膽合入于陽陵泉”。
胃:足三里(合穴)
【別名】下陵(《靈樞·本輸》);鬼邪(《千金方》)。
【位置】在膝下三寸,胻外廉。(《甲乙》)
【取法】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嵴外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屈膝或平臥取穴。
【局部解剖】有脛骨前肌,外側為趾長伸??;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痢疾,疳疾;喘咳痰多;乳癰;頭暈,耳鳴,心悸,氣短;癲狂,妄笑,中風;腳氣,水腫,膝脛疾痛,鼻疾,產婦血暈。
【配伍舉例】《甲乙》熱病先頭重額痛,煩悶,熱爭則腰痛不可俛仰,腹脹食不化,饑不欲食,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門主之。
《資生》三里、沖陽、仆參、飛揚、復溜、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三里、條口、承山、承筋,主足下熱,不能久立。
《大成》不省人事:三里、大敦;腹堅大:三里、陰陵、丘墟、解溪、沖陽、期門、水分、神闕、 膀胱俞;胸滿血膨有積塊,霍亂腸鳴善噫:三里、期門;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四個月前,不時足脛上發(fā)痠重麻,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中風:三里、陽溪、合谷、中渚、陽輔、昆侖、行間……,不效……,復刺后穴,先針無病手足,后針有病手足,風市、丘墟、陽陵泉。
《集成》催孕:下三里、至陰、合谷、三陰交、曲骨,七壯至七七壯,即有子。
《天星秘訣》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尋三里起璇璣。
《玉龍歌》寒濕腳氣不可熬,先針三里及陰交。
《雜病穴法歌》泄瀉肚腹諸般疾,三里內庭功無比;三里、至陰催孕妊。
《席弘賦》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若能補瀉五會間,且莫向人容易說;腳痛膝腫針三里,懸鐘、二陵、三陰交,更向太沖須引氣,指頭麻木自輕飄。
《天元太乙歌》腰腹脹滿治何難,三里腨腸針承山。
【刺灸法】直刺0.5?1.5寸;可灸。
【文獻選摘】《靈樞·五邪》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 饑;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于三里。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欲不下,取之三里也。
《靈樞·四時氣》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干,腸中不便,取三里,盛瀉之,虛補之;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
《甲乙》痙身反折,口禁,喉痹不能言,三里主之;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水腫脹,皮腫,三里主之。
《銅人》秦承祖云:諸病皆治。
《資生》華佗云,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
《玉龍賦》心悸虛煩刺三里。
《馬丹陽十二穴歌》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并泄瀉, 腿腫膝胻痠,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后,針灸眼便寬,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圖翼》一云小兒禁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爾反生疾;外臺明堂云,人年蘭十以外, 若不灸三里,令氣上沖目,使眼無光,蓋以三里能下氣也。
大腸:上巨虛(大腸下合穴)
【別名】巨虛上廉(《甲乙》)
【位置】在三里下三寸。(《甲乙》)
【取法】臥位或坐位,在犢鼻下6寸,當足三里與下巨虛連線的中點取穴。
【局部解剖】有脛骨前??;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腸中切痛,痢疾,腸鳴,腹脹,便秘,泄瀉,腸癰,中風癱瘓,腳氣。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文獻選摘】《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甲乙》膝腫,巨虛上廉主之;惡聞人聲與木音, 巨虛上廉主之。
《千金方》骨髓冷疼痛,灸上廉七十壯。
小腸:下巨虛(小腸下合穴)
【別名】巨虛下廉(《甲乙》)。
【位置】在上廉下三寸。(《甲乙》)
【取法】在犢鼻下9寸,條口下約1橫指,距脛骨前嵴約1橫指處。當犢鼻與解溪穴的連線上取穴。
【局部解剖】在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深層為姆長伸??;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淺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小腹痛,腰脊痛引睪丸,乳癰,下肢痿痹,泄瀉,大便膿血。
【刺灸法】直刺0.5?0.9寸;可灸。
【文獻選摘】《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后,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
三焦:委陽(三焦下合穴)
【位置】腘中外廉兩筋間。(《甲乙》)
【取法】腘橫紋外側端,股二頭肌腱內緣,屈膝取穴。
【局部解剖】在股二頭肌腱內側;有膝上外側動、靜脈;布有股后皮神經,正當腓總神經 處。
【主治】腰脊強痛,小腹脹滿,小便不利,腿足拘攣疼痛,痿厥不仁。
【配伍舉例】《資生》委陽、殷門、太白、陰陵泉、行間,主腰痛不可俯仰。
《百癥賦》委陽、天池,腋腫針而速散。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文獻選摘】《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于脈,取委陽。
膀胱:委中(合穴)
【別名】血郄(《靈樞》)。
【位置】在腘中央約紋中動脈。(《甲乙》)
【取法】當腘窩橫紋中央,于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俯臥屈膝取穴。
【局部解剖】在腘窩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靜脈,深層內側為腘靜脈,最深層為腘動脈;有股后皮神經,正當脛神處。
【主治】腰痛,髖關節(jié)屈伸不利,腘筋攣急,下肢痿痹,中風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吐瀉,瘧疾,癲疾反折,衄血不止,遺尿,小便難,自汗,盜汗,丹毒,疔瘡,發(fā)背。
【配伍舉例】《千金方》背連腰痛,委中、昆侖穴。
《大成》足弱:委中、三里、承山;血滯于下,刺委中(出血),灸腎俞、昆侖;足腕痠:委中、昆侖;腰脊痛楚:委中、復溜。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文獻選摘】《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 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后皆熱,取委中央。
《圖翼》大風眉發(fā)脫落,太陽瘧從背起,先寒后熱,熇熇然,汗出難已,頭重轉筋,半身不遂,遺溺,小腹堅,足軟無力。凡腎與膀胱實而腰痛者,刺出血妙,虛者不宜刺,慎之。此穴主瀉四肢之熱,委中者,血郄也,凡熱病汗不出,小便難,衄血不止,脊強反折,瘈疭癲疾,足熱厥逆不得屈伸,取其經血之愈。
《馬丹陽十二穴歌》委中曲?里,橫紋脈中央。腰痛木能舉,沉沉引脊梁,痠痛筋莫展,風痹復無常,膝頭難伸屈,針入便安康。
《四總穴歌》腰背委中求。
膽:陽陵泉(合穴,八會之一——筋會)
【位置】在膝下一寸,胻外廉陷者中。(《甲乙》)
【取法】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局部解剖】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動、靜脈;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處。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配伍舉例】《大成》胸脅滿:陽陵、三里、上廉;足緩:陽陵、沖陽、太沖、丘墟;小水不禁:灸陽陵泉、陰陵泉。
《百癥賦》半身不遂,陽陵遠達于曲池。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文獻選摘】《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shù)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