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即社會人生。真誠地擁抱文學,能觀塵寰諸事諸物,能察世俗人性人情,能讓你我在喧囂之外,覓得一份心靈的寧靜。
點擊上方“文學鑒賞與寫作”關(guān)注哦
導語
廢名(原名馮文炳)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頗有影響的一個作家,也是一個頗有特色的作家,他在寫作上追求那種屬于自我的內(nèi)在的純美,他的作品帶有詩意的格調(diào)。然而一般人未必能讀懂。懂廢名作品的朱光潛曾說:“廢名的詩不容易懂,但是懂得之后,你也許要驚嘆它真好?!碧岬綇U名的小說,朱先生說,“廢名先生不能成為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小說家,因為他在心境原型上是一個極端的內(nèi)傾者。小說家須得把眼睛朝外看,而廢名的眼睛卻老是朝里看;小說家須把自我沉沒到人物性格里面去,讓作者過人物的生活,而廢名的人物卻都沉沒在作者的自我里面,處處都是過作者的生活?!本臀膶W接受的角度來說,這種處處都過自己生活的創(chuàng)作往往不被受眾所待見,所以廢名作品的讀者并不多。文學評論家劉西渭(李健吾)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對廢名作品作過這樣的預言:“像海島一樣永久孤絕的命運”。在當下這樣一個充滿浮躁和喧囂的網(wǎng)絡(luò)時代,廢名的作品被冷落更不必說。今天推送冷霜老師的隨筆《且來說一說廢名》,希望能借這篇推文喚起大家(尤其是真正熱愛文學的讀者)對廢名作品的一點關(guān)注。只要靜下心讀,是能讀懂的。只要讀懂了,會覺得他寫的真是好。
作者簡介
冷霜,1973年生于新疆,1990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2006年獲得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做過報紙編輯、記者,現(xiàn)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學期間開始寫詩,大學時代參與編輯民間詩刊《偏移》,詩作結(jié)集于《蜃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另著有批評文集《分叉的想象》(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編有《馬雁詩集》(新星出版社,2012),合編《中國新詩百年大典》(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百年新詩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等。曾獲劉麗安詩歌獎(2010)、“詩建設(shè)”詩歌獎(2013)等。
且來說一說廢名
最近一個多月一直泡在圖書館里翻30年代的報刊,偶爾看到廢名的文字,都覺得油然而喜,是這些平淡日子里的一件快事。
且先摘他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是他為一位年輕詩人的詩集所作的序里的一段:
今夜已是更深十二時也,我一口氣一葉葉的草草將朱君英誕送來的二冊詩稿看完了,忍不住笑,忍不住笑也。天下有極平常而極奇的事,所謂樂莫樂兮新相知也。其實換句話說也就是,是個垃圾成個堆也。
這后一句,我覺得,是天下關(guān)于朋友,特別是文字之交,文人間的友誼,說得最“斷根兒”的一句話。
以前一直不知道建國后的廢名的生涯是怎樣一個情形,只略知他對解放的態(tài)度比較踴躍,因為覺得共產(chǎn)黨的道理和他的阿賴耶識論頗有相通處,1952年北大院系調(diào)整時他被調(diào)去吉林大學。最近看到樂黛云先生在《萬象》上的一篇回憶文章,才知道他在長春過得并不好,原因很簡單,因為寂寞。按他的話,大概是個垃圾,還得成個堆兒才好。尤其當這些“垃圾”們正在被時代的風潮掃進歷史的角落里的時候?!凹拍边@兩個字,本是廢名30年代詩里出現(xiàn)最多的字眼之一,可以說,就算他未必是用得最好,也是現(xiàn)代中國詩人中把這兩個字用得讓人最難忘的一個,比如那首有名的《街頭》:
行到街頭乃有汽車馳過,
乃有郵筒寂寞。
郵筒PO
乃記不起汽車的號碼X,
乃有阿拉伯數(shù)字寂寞,
汽車寂寞,
大街寂寞,
人類寂寞。
可是他最后15年里的寂寞卻與這種頓悟式的詩情是完全兩樣的東西,這種寂寞,也不是可以在他的職位的變化里,或者當他已不再作為一個獨辟蹊徑的小說家和詩人時的著作中所看得出來的。舉個小小的例子,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上,廢名和卞之琳的名字經(jīng)常是挨在一起的,30年代時兩人也確實有相當?shù)乃秸x,1937年卞之琳從青島回北京,就借住在廢名的家里,卞之琳的小說《山山水水》中,也能從半自傳的人物中看出兩人亦師亦友的情誼;在抗戰(zhàn)和內(nèi)戰(zhàn)的轉(zhuǎn)徙流離中,兩人也曾在長期失去聯(lián)系后有過一兩次重逢。然而,建國之后,尤其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廢名遷吉之后,兩人從此竟再未見面,甚至不通音問。廢名死于文革開始次年,而到卞之琳得知他的死訊,已是很久之后,更不清楚卒年月日。
關(guān)于廢名的死,未見有什么人考證過,在樂先生的文章里也只是“據(jù)聞”——文革開始后,革命小將把他關(guān)在一間小屋子里審,審不出什么東西,就拋下不顧。老伴兒病弱,又不知他身在何處,無法送飯,竟至于活活餓死。
還是來說他的文字吧。
廢名的詩,有意要在新詩里復活他所推崇的溫李的境界,“東跳西跳”,文情相生;很多時候,詩人所聲稱的東西未必他真就實現(xiàn)了,不過留給后世懶惰的學者一些人云亦云的口實,但是我覺得在廢名這里,卻像“煞有介事”,部分地做到了。他的詩多喜歡寫一種惆悵可喜,茫然有所悟的瞬間情思,比如突然在街上出了神兒,覺得一切所唱皆是寂寞,或者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燈還亮著夜又還深,忽然不知是夢是醒,加之意象又跳宕如飛瀑撲地,確實有殘?zhí)莆宕娭械拿噪x恍惚之感。這種詩,說好也真好,見性情,有奇趣,可是數(shù)十年后卞之琳卻也批評他,說他有時未免跳躍太大,從理發(fā)匠手中的肥皂沫一下就跳到宇宙這樣的大字眼兒,若按時下的話說,大概意思是覺得他未免仍然有點兒“文學青年”。不過廢名就算天上有知怕也不會介懷,他早在30年代就說過,他寫詩只是偶爾得之偶爾為之,因此每有所得都是一次大喜悅。要我說,我覺得廢名詩里最要緊的,也是與溫李詩,南唐二主詞最相通的地方,乃是在一個“情”字上,雖然我仍然不能完全說清楚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廢名的詩里,燈可以說話,日光可以寫詩,而他也能聽懂認得,這里面,有他愛說的那種“寂寞”的意思在,也正含著這個“情”的儒家式的溫厚的內(nèi)容。他有一首詩叫《飛塵》,結(jié)尾兩句說:
虛空是一點愛惜的深心。
宇宙是一顆不損壞的飛塵。
它說的是什么?你怕不能完全知道,但你一定完全感得了。朱光潛曾提到,廢名自言生平只作過三首好詩,《飛塵》即是其中之一。在這樣的句子里,廢名最接近他所心儀的溫李的詩境,也最圓滿地接續(xù)了其詩中“情”的內(nèi)涵的根本。既有愛惜,也見虛空,宇宙之大,飛塵之微,都運行在這愛惜和虛空之內(nèi)。但這個情又并非他說詩時所謂情生文文生情的情,只是相關(guān)。我從根本上并不認同那種新詩如何繼承古典詩傳統(tǒng)的假說,對廢名也并不例外,但是如果說寫現(xiàn)代詩的人是否可以從古典詩的巖層里挖掘有用的思想的資源,得到趣味的豐富,廢名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危險的是,他也是一個在被接受時容易流于輕易的例子。還是朱光潛說得好:“無疑地,廢名所走的是一條窄路,但是每人都各走各的窄路,結(jié)果必有許多新奇的發(fā)現(xiàn)。最怕的是大家都走上同一條窄路?!?/p>
廢名的小說和散文,一直沒有讀全。大致覺得確如周作人所說,他最好的文字是30年代中期,在《人間世》和《世界日報·明珠》上所寫的文章,風格最特別,思想也最圓滿。我自己有一個想法,就是覺得他的文字風格的成型,此前《莫須有先生傳》的實驗居功甚大,正是《莫須有先生傳》中文體雜糅,結(jié)構(gòu)解散的種種嘗試,才成就了他后來寫散文時那副斑斕跳脫的筆墨。
《莫須有先生》也是周作人做的序,雖說周主張文章須離題才好,我讀時卻覺得他這篇文字雖然東拉西扯,七彎八繞,煞是好看,但他似乎也并不完全了解他的愛徒究竟在搞些什么鬼名堂。否則這篇序文總不至于這么寫。當然這只是一個印象。假如真是如此,那么作為小說家的廢名確實是很寂寞,因為也是在30年代,魯迅批評他“有意低回,顧影自憐”——這里暗指的應該是與《莫須有先生傳》同時出版的《橋》——成了后世談廢名小說不易繞過的一句“酷評”,而據(jù)《廢名全集》的編者王風先生的看法,就連一般被人們認為寫作路向最多相近之處的沈從文,也沒有在他的評論中真正理解廢名?,F(xiàn)在這套全集馬上就要出版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完整的廢名。
廢名的價值一定會被重估,不過這是另一回事。廢名首先是一個一旦接近就讓人難忘的極有魅力的形象,他的人,詩,文,包括他的哲學著作,都打成了一片,或者用一句說俗了但是用在他身上卻無不合適的話說,整個是一個詩。因此盡管他以小說名世,我卻愿意首先把他看成一個詩人。記得卞之琳有首詩里由爛蘋果而產(chǎn)生一個奇想:“地球爛了才寄生了人類”,一讀之下覺得很有趣,可是若比起他的師輩廢名來說,他的想像還不夠有趣呢。在他的小說《山山水水》中,以廢名為原型的廖虛舟曾問起:“如果詩經(jīng)里的情詩都是孔子自己寫的,你會怎么想?”——我相信這句話一定出自廢名本人,正是在這個奇想中你能再次看到關(guān)乎廢名文學核心的那個“情”的特質(zhì)。天下讀過詩經(jīng)的人不知凡幾,會冒出如此好玩兒的想法的人,任何時代都不會多。所以,這個在30年代那樣紛攘動蕩的環(huán)境里,卻在他的燈下寫“喜悅是美”,“思想是一個美人”的詩人,每讀到他的文字,總是讓人從心里微笑出來。
【附注】本來沒想到會寫到這么長,起初想寫這篇東西,由頭是因為讀到“……是個垃圾成個堆也”這句話時,首先想到了前些日子看到的詩人馬雁為她的友人馬驊寫的一首詩,想到它的題目里有個詞叫“爛人”,想到馬驊。我自覺不是一個特具性情的人,但是投緣的朋友卻不少性情中人,馬驊也是我的朋友,是公認的性情之人,僅僅回想一下他曾給包括我在內(nèi)的朋友所帶來的快樂就足以使我感到快樂。我想廢名的“垃圾”和馬雁的“爛人”不一定全同,我也無意拿馬驊比廢名,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同的時代,馬驊去云南的雪山腳下教小學和廢名回到黃梅老家的山里教小學是兩件不同的事,但是我就這么想到了,這只是一篇帖子樣的東西,就不說什么獻不獻了,就以此表達我對馬驊的掛念之情吧。
(本文原載2003年7月26日《南方都市報》)
【補記】關(guān)于廢名之死,此文轉(zhuǎn)述的“據(jù)聞”不確,據(jù)廢名先生哲嗣馮思純所撰《為人父,止于慈——紀念父親廢名誕辰100周年》一文,1963年、1965年廢名先后被查出膀胱癌和胃癌,1967年系醫(yī)治無效去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