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而筑的亭林園位于昆山城北,園中一峰獨秀,由于形似馬鞍,俗稱馬鞍山。為了利用這份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1906年辟為馬鞍山公園,供百姓游覽,1936年為紀念昆山“三賢”之一的顧炎武,因他自號亭林,而改名為亭林公園。后曾一度改名為人民公園,2000年復更名為亭林園。
為何會命名亭林園?除了因為顧炎武是國內(nèi)外影響深遠的愛國學者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銘刻顧家族人的貢獻,園中有著許多與顧氏家族相關(guān)的人文景觀,因此曾有“‘顧記’亭林園”一說。
顧家為江東望族,始于南朝梁陳年間的顧野王,他祖籍吳縣,是位著名史學家。由于居于幽靜的亭林(今屬上海金山區(qū)),因此人稱顧亭林。后代顧炎武因追慕先人悠然自得的讀書環(huán)境而自號“亭林”。昆山的顧氏家族始于顧伯壽那一支,從光福遷徙到昆山積善鄉(xiāng)雍里村后,從此就在昆山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且后世屢
出高人。
顧伯壽之子顧阿瑛于元末興建了風光旖旎的玉山佳處,曾引進印度的并蒂蓮,由于科學種植,因此歷經(jīng)六百余年生生不息。1949年初移至亭林園,至今年復一年地如期開花,成為與昆石、瓊花齊名的“亭林園三寶”。
顧阿瑛的曾孫顧恂之子顧鼎臣,弘治十八年(1505)狀元及第,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由于他廉潔奉公,因此深得朝廷信任,曾留下“代朝三月”的美談。任職期間,他還為家鄉(xiāng)申請修筑了磚石城墻,從此,昆山固若金湯,抵御了倭寇的入侵。昆山百姓感激不盡,在他離世不久,利用亭林園進口的黃金地段修建了顧鼎臣祠堂(顧文康公崇功祠)。今日馬鞍山之陰還有成片松林,據(jù)說由顧鼎臣親栽,因此后人稱之為“狀元松”。
顧恂之孫顧潛為弘治九年(1496)進士,官至直隸提學御史,擅長詩文,曾為亭林園玉泉井作《玉泉井記》。目前井在水干,但可在顧潛的文記中領(lǐng)略到當時玉泉井的清澈和豐盈。
顧錫疇是顧恂的六世孫,萬歷四十七年(1619)的進士。文才了得,由于愛憎分明而被陷害。崇禎十四年(1641)昆山重修劉過墓時,顧錫疇不但捐資,還題寫了《宋劉龍洲先生遺像碑》墓表,紀念這位懷才不遇后移居昆山的南宋大詞家。劉過的墓地和墓表保存至今,每當游人瞻仰,都會令人肅然起敬。
還有一些由顧家族人修造的建筑,已在風雨侵襲中不見了蹤影。如顧潛曾作過《野鶴軒記》的“野鶴軒”,顧錫疇在東峰頂上為其父顧天敘所建的“樂彼之園”,顧鼎臣曾孫顧咸所建造的“四柱三門牌坊”……當時,只要到馬鞍山去走一走、看一看,帶有“顧記”的建筑隨處可見。難怪有人說馬鞍山景區(qū)好像是顧家的私家園林。
曾傳聞有些眼紅的地方紳士認為顧家長期“霸占”馬鞍山似有不公,因此告到官府,要求顧家交糧納稅。官府經(jīng)過調(diào)查,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jié)論——馬鞍山多虧得到了顧家前赴后繼的保護,才使一些古跡得到恢復,才使一些山色得到美化,并且還新建了多處具有人文底蘊的歷史建筑。那是顧家族人的善舉,應該感謝顧家的慷慨解囊,為馬鞍山增光添彩,才使亭林園更加引人入勝。一場多此一舉的訴訟就此平息。
顧炎武是昆山顧氏家族中的重量級人物,理應為他修建紀念祠堂。但是,由于顧炎武鐵心反清,所以官方一直嚴禁。直到清道光年間才準許顧炎武入祠祭祀。當時,就在今培本小學內(nèi)首建“亭林專祠”。上世紀40年代中期將亭林專祠的紀念內(nèi)容移入原昆山中學內(nèi)的“三賢堂”展出??箲?zhàn)勝利后,由于三賢堂改建為“忠烈祠”,將顧炎武的紀念內(nèi)容移入亭林園的東齋內(nèi)展出,并把原培本小學亭林專祠天井內(nèi)的兩塊古昆石“春云出岫”和“秋水橫波”移置在東齋門前的兩座方亭中保護,直至數(shù)年前再移入“昆石館”內(nèi),成為鎮(zhèn)館之寶。
1983年,為紀念顧炎武誕辰370周年,顧炎武祠堂被重新修繕,并改稱為“顧炎武紀念館”。1988年,昆山縣政府批準易地重建,選址在原馬鞍山前的山神廟舊址上。今日顧炎武紀念館基本與亭林園大門相對,地位突出,使亭林園的命名更加名正言順,也使“顧記”亭林園的色彩表現(xiàn)得更加醒目。
顧炎武紀念館的主展廳內(nèi)有亭林先生半身雕像,兩側(cè)墻上掛有亭林先生平生事跡的圖文,并配以磚雕、壁畫、匾額、對聯(lián)等裝飾。紀念館之后就是郁郁蔥蔥的馬鞍山,襯托出顧炎武先生的高大形象。2015年3月,顧炎武紀念館重新開放。2018年,顧炎武紀念館又進入到新一輪的修繕和擴建之中。
楊瑞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