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天平翠作堆”,這個時節(jié),天平山峰巒疊翠,靜影沉璧,山水之間,綠意漲滿雙眼。在如傘如蓋的古楓掩映之中,天平山莊依山臨水,曲橋宛轉(zhuǎn),啼鶯相喚。山莊的主人范允臨是北宋名賢范仲淹十七世孫,他在祖塋之地構(gòu)建的這處別業(yè),俗稱范園。范允臨巧借自然地形,依山為榭,引泉為沼,館閣亭榭隨山勢層迭而上,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真乃“門前綠水飛奔下,屋里青山跳出來”,極具天然之趣。
高義園是天平山莊的主體建筑,乾隆南巡,六下江南,曾四次到天平山致祭范仲淹,有感于范公捐田創(chuàng)辦義莊之舉,御賜“高義園”三字,制匾立坊嘉表。范仲淹裔孫范瑤為紀念圣駕臨幸,還特聘名畫師精心繪制《萬笏朝天圖》長卷,寓意萬民朝拜天子,以示皇恩浩蕩。
“萬笏朝天”實為天平山的奇石景觀,為天平三絕之一。滿山的嶙峋怪石“若臥若立,若搏若噬”,猶如古代朝臣手執(zhí)的笏板。傳說天平山本亂石橫生,勢如五虎撲羊、亂箭穿胸,而范仲淹無視風水險惡,將龍脈福地拱手讓出辦學,自擇絕地葬先祖于此。范家先祖落葬之時,電閃雷鳴,風雨大作,驚得滿山頑石翻身,成就了“萬笏朝天”的石柱奇構(gòu)。明代大畫家唐寅曾歌詠抒懷道:“天平之山何其高,巖巖突兀凌青霄。風回松壑煙濤綠,飛泉漱石穿平橋。千峰萬峰如秉笏,崚崚嶒嶒相壁立?!?br> 時下,那些深藏山中的奇石被蓊蓊郁郁的樹林遮蓋,露出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tài)。要探訪奇石,需得登山尋勝,前往白云泉、一線天的山路當是首選,而走東麓桃花澗的游山古道也別有情趣。桃花澗是范允臨營建的一處景致,“山之左為桃源,峭壁回湍,桃花片片流出。右孤山,種梅千樹。渡澗為小蘭亭,茂林修竹,曲水流觴,件件有之……桃則溪之,梅則嶼之,竹則林之……”范允臨生相奇丑,卻才華橫溢。他擅長書畫,與董其昌齊名;他精通樂律,蓄養(yǎng)昆曲家班聲容兼?zhèn)?、色藝雙絕;他在天平山建造山園精巧布局;他還自詡為山中之人,與夫人枕著一脈青山詩和酬唱,雅集四方,流連觴詠,樂山樂水。
走進山澗,繁華落盡,綠肥紅瘦,山谷中搖漾著一樹樹新綠。山澗旁的坡地上,卻有二月蘭星星點點,有杜鵑花開得如火如荼,隔著院落,傳為唐伯虎栽植的羅漢松枝繁葉茂,透出高墻。循山而上,腳下泉流淙淙,耳畔松濤陣陣,眼前青峰若笏。卓筆峰,這塊山道上最奇特的巖石,酷似擎天巨筆,直指蒼穹,揮就著“倒蘸銀河水,橫書五云箋”的氣勢。再往上,有的巖石如屏如矗,或插或倚;有的雙崖壁立、相對如門;有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遠甚于險峻的龍門一線天; 有的刻著題名題詩,更增添了一筆寓景于情的人文色彩。蓮花洞旁,月照法師“萬笏朝天”題刻鐵劃銀鉤,是為點睛之筆; 蓮花洞上,復建有文昌閣、佛堂,寂靜清雅;蓮花洞四周,峰石屹立若佛蓮綻放,駐足于此,頗富禪意。
“登山如登橋,步步走上白云霄”,前行經(jīng)二線天、白云洞、云上峰等勝景登頂,但見山下竹樹環(huán)翠,四周群山拱衛(wèi)。臨風佇立山巔,頓覺“寵辱皆忘,其喜洋洋者矣”。折向后山,入葉天士紀念館,內(nèi)辟百草園,種植杜仲、白芨、雞血藤等近百種草藥。葉天士是吳中名醫(yī),懸壺濟世,妙手回春,人們把他當神佛供奉。據(jù)載,范允臨老來得子,但孩子“生無谷道”,眾醫(yī)生束手無策,最終由葉天士父親手術治愈。因而,同樣造福百姓的吳中葉、范兩家還有著不解之緣。
從新開的景觀大道下山,沿途青山佛寺歷歷,蒼松翠柏點染若畫,石壁上的詩文“白云泉水問源頭,身與范公形影游。體味饔飧斷齏粥,從知天下樂與憂”,不禁讓人想起天平山與范仲淹的淵源。天平山是皇帝賜予范仲淹的家山,山上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寓有深意,無論是“萬笏朝天”的石林,還是云根玉液的白云泉,還是紅似春花的靈楓都是范文公精神的象征。
高義疊翠,萬笏揖師,千百年來,天平山已演化成了一代先賢的風骨之山。因了范仲淹,天平山愈發(fā)生動而厚重起來。
□李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