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盡天平1
我楚狂人
蘇州的秋天去得晚,立冬之后還是濃濃的秋色。若問蘇州人,蘇州的秋色在哪里?必稱天平山。天平山的古楓林就是蘇州秋意最濃的地方,于是也就有了一年一度的天平山紅楓節(jié)。自古以來,天平山與金陵的棲霞山、靈谷寺齊名,都是江南賞楓的絕佳去處。但是天平山的楓葉并沒有那么紅,稱為紅楓節(jié)有點(diǎn)名不副實(shí),也許稱為彩楓節(jié)更貼切些。都說“霜葉紅于二月花”。不知是不是蘇州的霜露不夠濃重,天平的楓葉也就沒有棲霞山和靈谷寺的楓葉那樣漫山遍野地紅,往往是一枝深紅,一枝淺紅,一枝金黃,一枝深綠地夾雜在一起,五彩繽紛,斑駁絢爛。而濃濃的秋意也就在這五彩繽紛之間了。
天平山東南麓之古楓林,為明代萬歷年間范仲淹的十七世孫范臨允從福建帶回的樹種,算來也有五百多年樹齡了。
天平賞楓的最佳處在天平山莊前的方塘邊,方塘名為什景塘,又分為二:大為荷花池,廣約5畝;小為玩花池。塘中以大堤相隔,池上架橋,紅欄曲折。池南為接駕亭與高義園石坊,清乾隆帝題額。塘周一株株明代遺存的古楓霜干虬枝,臨水照影,儀態(tài)萬千。曲橋、碧水、粉墻的背景下,那一枝深紅,一枝淺紅,一枝金黃,一枝深綠的楓葉探身向水面,于是碧綠的池塘變成了五彩的池塘——那美麗的倒影啊。于是這里也就成了攝影愛好者的最愛,架起了長槍短炮,貪婪地把這美麗的一幕定格在自己的相機(jī)里。
這就像是一幅油畫,大色塊的濃重彩筆畫出了精彩的秋。只有當(dāng)楓葉輕舞著從枝頭飄落,宛如盈盈舞動的彩蝶,才讓人知道,這是真,不是畫。然而分明比畫還要迷人。
天平山的明代古楓林葉呈三角狀,是三角楓,與南京靈谷寺的楓葉同一品種。三角楓樹形高大,與江南五角楓不同,范公祠內(nèi)一株楓樹,樹干高約 27米,3人合抱;在三大師墳前有大楓九株,名九枝紅。
每年的天平紅楓節(jié)都熱鬧非凡,往日寧靜的山前公路擁堵的厲害,到雙休日幾乎要望山下車的地步。今年也不例外。我雖然有意在周一去看楓葉,還是人頭攢動,游人如織。
每年天平紅楓節(jié),總有一些助興節(jié)目:民間美食、雜技表演、飛車表演、高空走鋼絲等等,引來有人濃重的興趣。不過天平山紅楓節(jié)真正的魅力還是依托于天平山這座文化名山的深厚底蘊(yùn)。這才是天平秋色格外迷人的深層原因。 天平山,山名天平,大氣磅礴,但是絕不是蘇州最高的山。天平山海拔201米,而蘇州最高峰穹窿山海拔達(dá)341.7米,比天平山將近高出一半。蘇州第二高峰陽山主峰箭闕峰海拔達(dá)338.2米,也比天平山高得多。但是天平山是木瀆景區(qū)諸山中最高的山峰,在靈巖、金山、寒山、花山諸峰中挺拔獨(dú)秀。天平山山勢險(xiǎn)峻,怪石林立,于是在蘇州人眼里就是高山了,登天平就是登高的代名詞。天平山古稱白云山,又名賜山。名天平,一說是山頂上白云地形平正,可聚百人;一說是因其“峰勢峻極,上平于天”而得名。總之,天平山因其雄峻而得名。 天平山最早知名緣于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shí)常常在天平山賞景賦詩,他的《白云泉》詩讓天平山和它的白云泉遠(yuǎn)近聞名。詩云: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詩人的一番自怨自艾居然成了天平山最早的旅游廣告詞。 白云泉泉水醇厚甘冽,相傳茶圣陸羽品評為“吳中第一水”。白云泉在天平山護(hù)山奇石一線天前,歷代題詠不絕,原有摩崖石刻40余處。清乾隆三年蘇州詩人李果作《補(bǔ)修白云亭記》,贊泉色凝白如乳,大旱不竭,“唐白樂天、宋蘇子美各有題詠刻石上,已模糊不可辨”?! ?/font> 白云泉為缽盂泉。所謂缽盂泉,就是泉水導(dǎo)入缽盂中。民國29年,游人尚見一中空竹管插石隙中,將泉水導(dǎo)至池中央一缽盂內(nèi),水稍高出盂周而不外溢。缽盂瓷色斑斕,20年代寺僧告民國元老李根源云:“為雍正時(shí)物,日本人出600元,未敢售?!薄拔幕蟾锩敝欣徲凼?,現(xiàn)用一普通陶缽替代。后來在擴(kuò)大茶室后泉水池時(shí),因放炮取石,使池面擴(kuò)大而白云泉水流量減少?,F(xiàn)在的茶室原先是白云亭,為乾隆三年筑,后改題“云泉晶舍”,為汲泉品茗的佳處。后因久受白蟻蛀蝕,1969年拆除,建為西式茶室。現(xiàn)在又把外觀改成中式樓閣式。清泉是天平一絕,山上其他泉水有一線泉、一硯泉、卓錫泉,均在中白云。 天平三絕,奇石、紅楓、清泉,而天平山最大的特色還是奇石。天平山的山石與周邊諸峰迥異,形如石林一般一柱柱向天拔起,在山下望去如同成批的竹筍。有人別具慧眼,說是像古時(shí)官員上朝用的象笏(俗稱“朝版”),于是便有了“萬笏朝天”這樣的一景。 天平山的奇石,名氣最大的當(dāng)然是一線天了?!耙痪€天”是我國諸多名山常有的景色,也就是山中極窄的峽谷,僅留一線天光。峨眉山、黃山、武夷山、華山、三清山都有“一線天”,即使同在吳中的金庭西山石公山也有一線天。但是天平山的一線天與眾不同,天平山一線天又稱“龍門”,它是一塊高數(shù)十米的花崗巖巨石中間裂開一條極狹窄的石峰,裂縫下部僅容一足,上面漸寬,可容人側(cè)身過。抬頭可見一線天光。這是傳統(tǒng)上天平山頂?shù)谋亟?jīng)之道,由此可達(dá)中白云,再到山頂。 天平山的奇石還有卓筆峰、奇峰、護(hù)山奇石、飛來石、五丈石、臥龍石、回音谷、印石、鸚鵡石、頭陀崖等,其中卓筆峰最值得一說。卓筆峰在上白云,高數(shù)丈,一峰特立,下粗上尖,形如一支擎天巨筆在描畫著藍(lán)天白云。卓筆峰堪稱天平山最奇特的景色之一。還有印石,就在麗水府君墓道側(cè)的山澗中,進(jìn)墓道石坊即能見到。這印石足有數(shù)丈方圓,方方正正,如同一枚官印臥在山澗中流。此石四不相靠,突兀而現(xiàn),疑似古時(shí)山上滾落。 天平山的奇石與周邊群山完全不同,成因叫人費(fèi)解,僅僅簡單一句“造山運(yùn)動形成”很難叫人信服的,恐怕要后人來解釋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