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君明
大家一定發(fā)現(xiàn)了,在蘇州地區(qū),有些集鎮(zhèn)村莊的地名帶有一個“墓”字。這是怎么回事呢?據(jù)筆者翻閱方志和田野調(diào)查所知,大體有幾個原因:一是原來那里十分荒涼,有錢人家購為墳地,將死者葬在那里,稱為“某墓”,還建了墳堂(祠堂),派人在墳堂內(nèi)看墓,便于祭祀,也怕有歹徒盜墓。后來,看墳堂的人家繁育子孫,逐步擴展,其他人家也搬來居住,逐漸形成村落,就取名為某墓鎮(zhèn)或某墓村。二是原為一個小村落,無名,后由豪紳人家筑墓于村邊,以豪紳人家姓氏稱墓,這個村名也就稱某墓鎮(zhèn)或某墓村。三是有大人物葬于此,甚至有皇帝親屬死后葬于此,也就以大人物、皇帝親屬的姓氏為名,其鎮(zhèn)、村之名即稱某墓。
蘇州歷史悠久,以“墓”為集鎮(zhèn)、村莊之名,已見怪不怪,今略舉如下:
陸墓鎮(zhèn),今名陸慕鎮(zhèn),位于蘇州市相城區(qū)陽澄湖西。鎮(zhèn)名與唐代賢相陸贄有關(guān)。陸贄(754—805),字敬輿。蘇州府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大歷八年(773)進士,由監(jiān)察御史召為翰林學(xué)士,拜兵部侍郎。貞元八年(792),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陸贄為中唐賢相,深得當時及后世的稱贊,遭構(gòu)陷后罷相。陸贄死后在此埋葬建墓,稱“陸墓”,鎮(zhèn)名由此而得。明盧熊《蘇州府志》、王鏊《姑蘇志》,以及陸友仁的《吳中舊事》,都持這一說法。但也有人說是因晉代陸云的衣冠冢而稱“陸墓”。1993年10月改“墓”為“慕”。
陳墓鎮(zhèn),今名錦溪鎮(zhèn),位于昆山市西南境。據(jù)地方志記載,吳越春秋時,這里已成集市。北宋時期,因鎮(zhèn)上有小溪“燦若錦帶”,故名“錦溪”。北宋靖康之難,金兵入侵,京城失守,皇帝大臣紛紛南逃。宋光宗妃子陳氏也隨逃至此,因長途跋涉,身染重病死于此,葬于五保湖中,名曰“水穴葬”,墓至今仍在。明王鏊《姑蘇志》云“去縣東南五十五里,世傳宋光宗妃陳氏葬此,因名”。清雍正二年(1724)陳尚隆撰《陳墓鎮(zhèn)序》云:“陳墓之名,啟自宋朝,界屬元昆??贾锰K志,去縣東南五十里,宋光宗妃陳氏葬此,因名。”1992年10月,恢復(fù)舊名錦溪鎮(zhèn)。
葛墓村,位于昆山市錦溪鎮(zhèn)東北郊,是一個自然村落。傳說村上葬有一個姓葛的皇妃。乾隆《陳墓鎮(zhèn)志》載:“在成區(qū)七圖葛墓村西偏,相傳南渡時高宗妃或云孝宗妃……余曾親訪目見焉(光緒戊寅三月彭龍光識)。墓西南有埋香港,或因墓而得名歟?!迸睚埞馐强h儒學(xué)的輔助教職,光緒丙申(1896)彭龍光親臨考察葛妃墓,并寫下《南宋葛妃墓記》:“歲丙申,予館于葛墓村之龔氏齋,西百余步,有墳若堂,斷碣仆焉……父老告余云:此南宋葛妃之墓,而吾村所由名焉也?!?/p>
朱墓村,位于昆山吳淞江北界溪的東岸,有個叫朱墓的自然村落,因朱均祥葬于此而得名。據(jù)明嘉靖《昆山縣志》載:“朱通政均祥墓,高2丈,俗稱朱墓墩。均祥姓朱氏,邑之四保人也,洪武二十四年 (1391),以歲貢至京,適遇揀選人才,授通政司右參議。洪武二十六年(1393),聞弟犯極刑,馬上驚墜卒。贈右通政,賜衣冠殮葬?!笨h志還說,這段資料在舊的志書上都沒有記載,考證了朱氏的家譜才記錄的。通政司是明洪武朝執(zhí)掌內(nèi)外奏章和臣民秘密申訴的重要機構(gòu),右參議,是通政司長官的僚佐。朱均祥是讀書人,洪武二十四年,舉貢,進京候選,由于他人品、學(xué)問都不差,被授予通政司右參議這個重要職位。朱均祥生前口碑極好,時隔一百多年人們?nèi)栽谧纺钏?/p>
張墓橋,位于常熟蔣巷鎮(zhèn)東北部。明代嘉靖年間,張家有人葬于此,并捐資在此處造橋,橋由大河鎮(zhèn)范來賢建造。因有張氏墓及張氏捐資造的橋,故名。在明代崇禎、清代乾隆年間,橋曾進行重建。
王墓市,原位于蘇州城葑門外,離蘇州城約三里處,為明初至清同治年間的行政區(qū)域地名,即集市。因境內(nèi)有王羲之墓,故市以墓名。明《蘇州府志》(洪武十二年刻本)引《虛舟客話》云:“郡城東三里有水鄉(xiāng),曰王墓,父老相傳為晉右軍王逸少之墓?!逼漭牼吃诮裉K州工業(yè)園區(qū)斜塘街道范圍內(nèi)。目前已無實體。明初,設(shè)王墓市,為長洲縣“五市四鎮(zhèn)”之一,屬陳公鄉(xiāng)金棲里二十五都。明《姑蘇志》卷十八云:“王墓市,去縣東二十里。”《長洲縣志》卷十二亦如是云。嘉靖、隆慶年間,王墓市為長洲縣“四市三鎮(zhèn)”之一。清雍正二年(1724),劃長洲縣東南部建立元和縣,王墓市劃歸元和縣,為該縣“二市七鎮(zhèn)”之一,屬陳公鄉(xiāng)金棲里上二十五都。乾隆《蘇州府志》卷第十九“市”載:“王墓,去縣東二十里?!鼻 对涂h志》載,王墓市屬陳公鄉(xiāng)金棲里上二十五都副扇。后王墓市改稱王墓鎮(zhèn),同治《蘇州府志》卷三十云:“王墓,前志列市?!?/p>
除了集鎮(zhèn)村莊名之外,也有以墓名山的。
玄墓山,位于光福西南,與鄧尉山相連,屬吳中區(qū)光福鎮(zhèn)。民國《光福志》載:東晉時期,青州刺史郁泰玄,晚年隱居并葬于山中。相傳,郁泰玄性仁恕,墓葬之日,有數(shù)千只燕子銜土來堆其墓。因此,玄墓既是指郁泰玄的墓,又是指燕子(玄鳥)銜土而葬的墓,山由此而得名。清代,為避康熙皇帝玄燁之名諱,曾將玄墓山寫成元墓山或袁墓山。民國年間郁泰玄墓、墓碑和碑亭尚完好,20世紀60年代毀。
在蘇州的街巷地名中,也有以“墳”為巷名的。
唐寅墳(巷),位于蘇州城閶門內(nèi)桃花塢西大營門西。因明代唐寅葬于此而得名。唐伯虎自幼聰明好學(xué),詩文書畫,無不精工。三十歲赴京會試,因牽連科場舞弊案而下獄。此后,他無意于功名,遨游宇內(nèi),廣拓視野,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作草稿,潛心作畫。晚年生活潦倒,十分貧困,死后葬在桃花塢附近,稱“唐寅墳”。后墳地遷移,在該處造房建屋,自成小巷,巷名即以“唐寅墳”名之。一說此處為唐寅“瘞文?!保湔婺乖跈M塘王家村。
汪家墳,位于閶門內(nèi)桃花塢下塘。明初處士汪得葬于此。墳前有紀念明代浙江巡撫汪起鳳的祠堂,名“汪公堂”。汪起鳳,字來虞,吳縣(今蘇州)人,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進士,授揭陽縣令,以治績升任廣東左布政使,卒于官,后人建汪公祠以祀。據(jù)《吳門表隱卷五》載:“汪家墳在桃花塢南岸,明初處士汪得所葬,子本、孫謙祔。冢平不生寸草,不禁人踐踏。旁有明中丞祠,祀浙江巡撫起鳳,編修琬、倓、份,教諭鈞,中允士鉉,知縣俊祔,皆其后裔?!薄豆锰K圖》《吳縣圖》上均標汪家墳,后稱汪家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