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為國別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時左丘明所撰,現(xiàn)一般認(rèn)為是先秦史家編纂各國史料而成。全書共21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個部分,《晉語》最多。
1.罰善必賞罪。
出自先秦《國語·晉語九》。必,一定。懲罰了好人,等于獎賞了惡人。此言賞罰分明的重要性。
2.有事不避難,有罪不避刑。
出自先秦《國語·晉語七》。難,死難。刑,刑罰。此言為了道義而不避死難與刑罰,強調(diào)的是一種勇于赴義的大無畏精神。
3.得時無怠,時不再來。
出自先秦《國語·越語》。有了時間就不要耽誤,要抓緊做事,過去的時光是不會再來的。
4.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出自先秦《國語·周語》。為善如登山之難,為惡如山崩那么快。
5.不厚其棟,不能任重。
出自先秦《國語·魯語》。不加厚大梁,它就不能撐住房屋的重量。比喻對人才不加以培養(yǎng),就不能勝任大業(yè)。
6.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出自先秦《國語·周語下》引古諺。鑠金,熔化金屬。萬眾一心可以筑成堅不可摧的城堡:眾口一言可以把金屬銷熔。
7.上醫(yī)醫(yī)國,其次疾人。
出自先秦《國語·晉語八》。國君治國就如醫(yī)生治病一樣,能夠?qū)ΠY下藥,便能藥到病除,消除社會問題,天下太平;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天下第一流的醫(yī)生便要算是治國之人了。
8.狐埋之而狐蝵之,是以無成功。
出自先秦《國語·吳語》。狐貍生性多疑,自己埋好東西而又不放心地自己掘出來,如此反復(fù)不定,所以最終總是藏不起東西。此以狐藏物的特性為喻,形象地說明了為人處世應(yīng)當(dāng)有決斷的氣魄,不可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寬。
9.善有章,雖賤,賞也;惡有釁,雖貴,罰也。
出自先秦《國語·魯語上》。有分明的善行,即使是貧賤之人,也要獎賞;有作惡的征兆,即使地位顯貴,也要嚴(yán)格處罰。此言在法律面前應(yīng)當(dāng)人人平等,賞罰要分明。
10.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為民者宣之使言。
出自先秦《國語·周語上》。為川者,指治理河流的人。治民者,治國的人。宣,暢達(dá)、公開。治理河流的人在危急時,都會決開河堤使洪水疏導(dǎo)分流出去;治國的人要讓人民說話,使他們的不滿有所宣泄。此以決堤分洪為喻,說明讓人民表達(dá)意見對于社會安定的重要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