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過今天或者過去的河北省中部地圖,會發(fā)現(xiàn)一系列帶“州”字的地名,趙州、定州、深州、冀州、晉州,這幾個地方離的很近,并且名字模式都是一個單字加個“州”字。那么他們都有什么聯(lián)系?這樣的情況是偶然的嗎?
光緒三十一年的正定府及周邊直隸州
“州”最早作為行政區(qū)劃是在東漢末年,是中央以下的行政級別,類似于今天的省級。后來到了明清時,則成為地方行政區(qū)劃體系省、府、縣中的一個輔助類型的政區(qū),一般有直隸州和普通州之分,直隸州是直接由省管理,可以管縣,比府一級稍低一點,知府為正四品,直隸州知州為正五品。普通州則由府管理,只是在重要性、經(jīng)濟和人口上比普通縣要強一些,知州為從五品,普通縣知縣則為正七品。
明朝真定府
明朝時今天的河北省大部分屬于京師,也被稱為北直隸,到了清朝則為直隸,即為中央直屬的省。明朝末,直隸有順天、保定、河間、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永平等8府,延慶保安兩個直隸州,此外還有宣府鎮(zhèn)。到了清末,直隸則有11府、4廳(順天府四路廳)、7直隸州,下轄4廳、17州127縣。
清朝的正定府和周邊的4直隸州
通過對比會發(fā)現(xiàn)清末比起明末,直隸的行政區(qū)劃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其中除了管轄范圍有所不同之外,還有因為人口增加帶來的府、州、縣數(shù)量的增加,其中直隸州則在雍正二年迎來了一個“暴發(fā)”式的增長。以直隸正定府為例,清初正定府(明朝稱真定府,雍正元年為避雍正名諱改為正定府)共領5州27縣:真定、井陘、獲鹿、元氏、靈壽、藁城、欒城、無極、平山、阜平縣,定州領新樂、曲陽、行唐縣,冀州領南宮、新河、棗強、武邑縣,晉州領安平、饒陽、武強縣,趙州領柏鄉(xiāng)、隆平、高邑、臨城、贊皇、寧晉縣,深州領衡水縣。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此時州管著縣,但仍是在正定府一級之下的管轄,和后來的直隸州管縣是不同的概念。
但是在雍正二年六月,升定、冀、晉、趙、深5州(指普通散州)為直隸州(指由省直接管理的州,此后普通散州不再管縣,所管縣由原府管轄),這5個州管縣隸屬關(guān)系如下。
原為真定府冀州,領南宮、新河、棗強、武邑4縣。雍正二年六月升為直隸州,治所在今天衡水市冀州區(qū),領南宮、新河、棗強、武邑、衡水等5縣。
清朝冀州直隸州
原為真定府趙州,領柏鄉(xiāng)、隆平、高邑、臨城、贊皇、寧晉6縣。雍正二年六月升為直隸州,治所在今石家莊市趙縣,領柏鄉(xiāng)、隆平、高邑、臨城、寧晉等5縣。
清朝趙州直隸州城和州域
原為真定府深州,領衡水縣。雍正二年六月升為直隸州,治所即今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領武強、安平、饒陽3縣。
深州直隸州全域圖
原為真定府定州,領新樂、曲陽、行唐3縣。雍正二年六月升為直隸州,治所即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領曲陽、新樂2縣。雍正十二年三月,新樂縣劃給正定府,同時保定府的深澤縣來屬歸定州直隸州。
清朝定州直隸州和定州州城
晉州直隸州,原為真定府晉州,領安平、饒陽、武強3縣。雍正二年六月升為直隸州,治所即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晉州市,領無極、藁城2縣。雍正十二年三月,降為普通散州,與所屬兩縣一并劃入正定府。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這五個州升為直隸州的時間均在雍正二年六月,那么為何同時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呢。
其實原因并不是在直隸省,而是在鄰省山西。起源于雍正二年山西巡撫諾岷的上奏。在諾岷的奏請得到朝廷批準以后,各省紛紛仿效,直隸州制度在全國得以推廣。因此,只有先了解諾岷在山西巡撫任內(nèi)的主要工作,才能知曉諾岷請求析置直隸州的意圖。
明朝山西太原、平陽二府
康熙朝中后期,各省錢糧虧空成蔓延攀升之勢。雍正帝即位后,對錢糧虧空的查處加大了力度。在錢糧虧空嚴重的山西省,雍正重用了內(nèi)閣學士、親信諾岷為山西巡撫繼續(xù)查處錢糧虧空一事。在實際工作中,諾岷發(fā)現(xiàn)除了官員貪污等原因造成的損耗之外,還有府一級所轄州縣太多、知府無法對州縣進行監(jiān)管也是造成錢糧虧空的主要原因,“山西省九十余州縣內(nèi),平陽府統(tǒng)管三十四州縣,太原府統(tǒng)管二十五州縣。因州縣太多,地方遼闊,原任知府等不能親臨詳查州縣倉庫,是以州縣均有虧空。”
為解決這一問題諾岷想到了調(diào)整行政管理體系的方法,向皇帝上書請直隸州、縮小府的轄區(qū),
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縮小府的轄區(qū),改州為直隸州,由直隸州領縣;二是直隸州親轄地的錢糧由道員盤查;三是直隸州知州之官缺由候選、候補知府出任,加強知州的自律。后來朝廷同意了諾岷方案的第一、二點,否決了由候選、候補知府出任知州的設想。
不僅是山西省是這樣,在北方各省也存在著同樣情況,大府幅員遼闊、所轄州縣數(shù)量眾多,見諾岷的方案得到批準,各省也紛紛上書請求調(diào)整行政區(qū)劃,戶部也按照山西省的例子一一批準。
清朝山西政區(qū)已比較復雜
雍正二年五月,直隸巡撫李維鈞在《直隸巡撫李維鈞題請準正定一府亦照直隸州之制分隸而治本》中奏請:“山西太原、平陽二府州縣太多,地方遼闊,知府難以稽查,經(jīng)撫臣諾岷題準分隸各州,其法甚善。伏念直隸正定府管轄三十二州縣,實與太、平二府相埋,盤查倉庫,非歷數(shù)月不能一周,案件殷繁,查催審轉(zhuǎn),縣多遠路,經(jīng)年不能完結(jié)??v有勤敏之知府,實有鞭長不及之虞?!?/p>
大意是直隸省正定府同山西省太原、平陽二府一樣,地方遼闊,知府管理起來比較乏力,所以請求正定府與太原、平陽二府一樣采取設置直隸州的方式,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請求將正定府屬冀州、趙州、深州、晉州、定州等5個州升為直隸州,每州各轄數(shù)縣。
清朝正定府街市圖
從此才發(fā)生了雍正年前后,直隸正定府轄區(qū)發(fā)生巨變的一幕,由原來的轄32州縣,變成了轄1州:晉州;13縣:正定、井陘、獲鹿、元氏、靈壽、欒城、平山、阜平、行唐、贊皇、無極、藁城、新樂,其他縣由四個直隸州管轄直屬于省的格局。
1859年正定府
其實不僅是直隸,就像前面所說的山西省太原府、平陽府,河南開封府,山東濟南府,江南蘇州府,陜西西安府、鳳翔府等北方省份,均在這一年或者此后的幾年間析置了數(shù)個直隸州。您如果看到某個省在清朝雍正朝之后的地圖上某個北方省份直隸州扎堆的事情,也不要奇怪,它們設置的時間也都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在同樣的時間而設置。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