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在福建莊嚴(yán)舉辦,其主題:交流互鑒、中道圓融。
這讓我想起,佛教的十大核心理念,即慈悲、智慧、忍讓、包容、自省、懺悔、中道、圓融、和合、共生。
中道,為佛教重要觀點(diǎn),種類如:法界中道、佛性中道、唯識中道,以及“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之八不中道等。
《中論·觀四諦品》就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唐代湛然還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
中道之義,非佛家獨(dú)有,儒道亦如。
《漢書·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妒酚洝ぬ旃贂吩唬涸滦兄械溃矊幒推?。柳宗元《時(shí)令論下》:圣人之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抖Y記·中庸》:從容中道,圣人也?!稘h書·董仲舒?zhèn)鳌罚喝f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動(dòng)作應(yīng)禮,從容中道。
在儒道,中道亦格義為中庸與中和。
《中庸》:君子中庸。又說:中庸其至矣,民鮮能久矣。
又《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太平經(jīng)》:元?dú)庥腥?,太陽、太陰、中和?/span>
中道為了什么?為了圓融。中道只是手段、方法,圓融才是宗旨、目的。
在佛教,圓融既是生活準(zhǔn)則,又是學(xué)修標(biāo)準(zhǔn);又是人生哲學(xué),更是生命境界。圓融精神,佛教要求落實(shí)于我們的衣食住行、色聲香味觸法以及生老病死等之中。
在吾家鄉(xiāng),有位古代鄉(xiāng)賢,叫王伯大,他詩書傳家,耕讀傳家,晚年歸隱家鄉(xiāng)霞浦赤岸,筑留耕堂,書寫《四留銘》,亦叫《留余銘》,內(nèi)容為:“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cái)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曾國藩曾告誡子弟:“福不可享盡,勢不可使盡?!倍未ㄑ荻U師也說:“為己戒者有四:第一,勢不可使盡;第二,福不可享盡;第三,規(guī)矩不可行盡;第四,好語不可說盡。何故,好語說盡人必易之;規(guī)矩行盡人必繁之;福若受盡緣必孤之;勢若使盡禍必至之?!?/span>
無論是王伯大、曾國藩或法演禪師,其高見,皆堪稱儒釋道之中道法味也,皆是圓融精神之彰顯。
中道圓融思想之實(shí)踐,儒家如:孔子會見南子,南子雖名聲不好,孔子還是去會見她了。佛家如:佛陀度化摩登伽女,摩登伽女雖然誘惑阿難比丘,但佛陀還是化度她。
今之世界,全球化漸成。有人說,在地球村里,固有文明的沖突,不可避免。但以中國文明的中道圓融精神看來,中國文明,惟寬惟恕,忍讓包容,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和而不同,不同而和。其特質(zhì),皆是正面的,光明的,沒有沖突的基因。在此等思想精髓的感召浸潤下,全球化的世界也定是和平和諧的,我想,這也是中道圓融的實(shí)質(zhì)指向。
交流互鑒,中道圓融,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以之為主題,想必,這也是其出發(fā)點(diǎn)、著眼點(diǎn)之一。
載自《本性禪思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