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潁淮】第44期
作者:張華東
(本欄目每周五下午4點推出)
清代淮潁大地區(qū)域書風的基本成形
作為潁州,地處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于淮河和黃河之間,緊依淮河,潁河、泉河穿流而過,歷史上長期處于南北交爭,頻繁的戰(zhàn)事及政治沖撞,故而有“梁宋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中州鎖鑰”、“襟帶長淮,控扼陳蔡”之譽,因與中原接壤,故而又受中原文化的影響。
在歷史上,潁州區(qū)域也多次的變化整合,南北朝時期,于北魏孝昌三年(527)設立潁州,北周大象元年(579)設置亳州,潁州和亳州時分時合,故亳州文化特征和區(qū)域文化是緊密相連相融的。談到潁淮大地的區(qū)域書風,必將同時提出這是一個無法分開的文化現(xiàn)象,因為潁州區(qū)域文化特點,是受“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影響,同時,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也一直浸淫著潁淮大地。潁州、亳州屬于淮河較大支流的潁河、渦河流域,共同孕育了一方文化,也就形成了具有典型的區(qū)域文化特色的潁淮文化現(xiàn)象,這也是潁、亳文化所共有的文化特征。
清 張思浚 書法
特別在清代,就書法藝術來講,這種現(xiàn)象更加明顯。雖然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國,也是漢族文化傳統(tǒng)及其形式在王朝更替時期中的社會巨大變革,但漢文化基本上沒有受到破壞,他依然以漢文化統(tǒng)治中國,所以,雖然清代以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漢文化依然在很健康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就清代的潁州地區(qū)書法藝術,有很好的傳承發(fā)展,潁淮區(qū)域性的書法風格也逐漸形成。這種區(qū)域風格特色的形成,與其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有關,這也正是區(qū)域文化所影響的。由于這個區(qū)域的文化現(xiàn)象,也產(chǎn)生出了有代表性的書法人物,所以清代的潁州地區(qū)書法名家眾多,雍正以前的代表人物有張大同、劉體仁、吳楚奇、張思浚、張思洽等人,到了乾隆、嘉慶時期,這也是潁州書法最鼎盛時期,這也出現(xiàn)了以梁巘為代表人物的潁淮書風的執(zhí)旗人。
清初的張大同(?—1635),字同甫,號瑤沛,為明末兵部尚書張鶴鳴之子。潁州人,工詩文,著有《匏子集》,尤善書法,筆法镕鑄古人。“轉運遒逸,神韻具是”、“獨具匠心,極臻其好”,風格受祝允明的影響。
清初最具代表性的當數(shù)劉體仁,“身踐華要,名重一時”、“與海內(nèi)諸名賢為文酒會”,所以說劉體仁在當時影響較大。
劉體仁(1624—1684),字公勇,號蒲庵,潁州薛集劉寨人,清代詩人,書畫家,少時聰穎,“就傅經(jīng)史,一覽成誦”。順治12年(1655)考中進士,官刑部主事、吏部郎中,上任不久,因碰上一樁冤案,拒絕撫軍賄賂,仗俠執(zhí)義,故難為官,所以辭官歸故里,為官只三年時間。由于他愛與諸名賢為文酒會,所以與王士禎、汪琬、顧炎武、黃黎洲等文人俠士交往過從,并于孫奇峰問學,與收藏鑒賞家孔承澤、梁清標友善。
劉體仁辭官歸里后,過了一段隱居式的田園生活,后踏上出游之路。從秦淮河到黃河,感受秦淮的風雅,黃河的氣勢。從蘇門山到華山,去領略山川的雄奇與壯闊。此間,游山水之情更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靈感,常詠詩于名勝,作畫于林泉。詩文并茂,故有“凡一筆出,四方人競傳誦之”。他著書頗豐,有《七頌堂詩集》、《七頌堂詞繹》、《七頌堂識小錄》等。他的山水畫蕭疏曠遠,寄興天真。其書法在當時受人寶之,特別尺牘手扎,甚為收藏家看重。
王士禎在《古夫于亭雜錄》卷四中云:“故友吏部公勇體仁尺牘、題跋,風采不減蘇黃。往與余復最多,令并佚失,偶從蠹簡中得其小札一通,書法、言語皆可寶玩。”我們看到劉體仁的書法作品,能感受到清秀,并有中和之美,有一種恬靜的自然狀態(tài),其用墨干凈雋朗,受董其昌書風的影響較深。所以,當我們欣賞劉體仁書法,特別是尺牘,平淡秀雅,筆工精到,始終保持正鋒,給人以飄逸空靈之感。關于劉體仁的書畫藝術,清《國朝畫征錄》、《圖繪寶鑒續(xù)纂》、《列朝詩集小傳》、《居易集》、《清畫家詩吏》、《中國名人大辭典》、《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均有記載。
清 徐廣縉 書法
清代的潁州書法,到了乾隆、嘉慶時期,以梁巘為代表的書法家,形成了區(qū)域書風的執(zhí)旗人。
梁巘(1726—1784),字聞山,號松齋,亳州人,乾隆27年舉人,官至湖北巴東知縣。因為明代潁州、亳州等屬鳳陽府,到了清代的雍正十一年(1733)分壽州地置鳳臺縣,仍屬鳳陽府,雍正十三年(1735)分鳳陽府升潁州為潁州府,此時,亳州被潁州府所轄。潁州、亳州又同在淮河支流,其文化受淮河文化影響,而梁巘就長期生活于這個區(qū)域之內(nèi),其書法藝術造詣之高,影響之大,名冠一時,故時有“無梁不成家”和“無梁不富”之譽,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稱其書法為能品,與當時的梁同書并稱“南北二梁”,與梁同書、梁同治并稱為“三梁”,與孔繼涑并稱“南梁北孔”。由此可以看到,梁巘在當時聲名顯赫,并且有專著《承晉齋積聞錄》,所以說,他對潁淮書風的影響是很大的。
由于梁巘只是乾隆年間的一個舉人,后來只出任湖北巴東小小的知縣,梁巘在任巴東知縣時,為官清正廉潔且恥于逢迎拍馬,于是得罪了一些權貴,故在他任巴東知縣不久,便辭官到壽春循理書院開始以書法授徒。后又辭去壽春循理書院,而回到他自己的故鄉(xiāng)亳州,潛心研究書法,并致力于書法理論的研究,他將理論研究與書法實踐相結合,寫出了大量的書法研究及指導性的文章,他從多方位的論述書法實踐,撰有“古今法帖論”、 “名人書法論”、“執(zhí)筆論”、“學書論”、“硯論”、“印章論”等并將這些理論總結,結集為《承晉齋積聞錄》同時還著有《論書帖》。
清 胡大剛 書法
梁巘所著的《論書帖》在當時有較大的影響力,因為在此論述中他在執(zhí)筆方面有較深的研究,其中《執(zhí)筆歌》“學者欲問學書法,執(zhí)筆功能一居八,未聞執(zhí)筆之其傳,鐘、王學盡徒茫然。一管分為上下中,其字小字靠下攏,行書大字從中執(zhí),草書執(zhí)上始能工。大指中楷死力掐,圓如龍睛中虛發(fā),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須著力和撐插,禁指無用任其閑,手背內(nèi)坎半朝天,始能沉著堅而實,個半精務悟通玄……”。并且還說:“書學大原在得執(zhí)筆法,得法雖更臨無明人書亦佳,否則日摹鐘、王無益也?!笨梢钥闯鏊麑?zhí)筆之法的重視和自信自己之法。
在當時他以舉人之身份應禮部試時,剛剛到京便為人書寫屏障,就受到成親王的稱贊,說他:“此人必成大名,只是執(zhí)筆好,入門正耳。”
由于他名冠當時,為一代書法大家,又不擺架子,且謙遜待人,又樂于助人,所以在壽春循理書院時,鄧石如時30歲左右,在壽縣結識了循理書院的主講梁巘,后在梁巘的舉薦之下,鄧石如去了江寧,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镠住了八年,后名聲大震,響譽書壇。清代的貢生,壽春的蕭景云也是梁巘的學生,其人工詩善書,道光元年(1821)舉孝兼,并著有《招鶴堂詩文集》。他從壽春回故鄉(xiāng)亳州后,人們都把他當作最理想的“鄉(xiāng)先生”,爭相拜他為師。到了清末阜陽著名的書法家邢璞,書法學梁巘,由于邢璞家境窘迫,靠賣字為生,所以他的好多作品用梁巘落款。
就梁巘的書法風格來看,他還是極力的打破陳腐觀念的,在當時康熙、乾隆時期,董(其昌)、趙(孟頫)之風盛行,引領著當時的書壇,天下學業(yè)皆以董趙之風為模式。而梁巘還是追求變革的,他則致力于學習和研究李邕,然后追溯二王,于是形成了他的精妍端雅、瀟敬虛和的風格,并且行云流水,碑中求骨,怡中得氣,錯落有致,虛實相生,飄逸自然。
然而梁巘只是一個舉人,官至小小的巴東知縣,且時間較短,終因三百年來書法家在朝而不在野,故梁巘名不掛朝籍,無非是一個“憔悴老儒”耳,自然也就沒有留下大名。但是,二百多年來,梁巘的書法,一直影響著潁州書壇,影響著潁淮大地。所以,他對潁州書風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當我們研究潁淮書風時,梁巘必將為潁淮書風的一面旗幟。
清 梁巘 書法
在潁淮大地,在梁巘以后的嘉、道年間至光緒、宣統(tǒng)間,由于潁州大地的區(qū)域性文化氛圍的逐漸形成,出現(xiàn)了較多有成就、有影響的書法名家。雖然在風格技藝上沒有歷史性的突破,但由于受老、莊道家思想的影響和淮河文化的浸淫,這種具有南方雋逸之風、儒雅之氣,同時又兼具北方粗獷的文化區(qū)域特征還是能彰顯出來的,并且其水平還是相當高的。
稍晚于梁巘的邢潁谷(1797—?),名玙,字鳴玉,清嘉慶年間阜陽的書畫名家,潁州人,其一生博覽群書,對詩詞亦很有研究。特別其行書,在《國朝畫征補錄》中評價:“筆路生峭,不落前人窠臼”,并且兼及花鳥,著有《潁谷詩草》,與當時的趙椒谷、亓蘭谷并稱“阜陽三谷”。趙椒谷,名錫藩,潁州人,清嘉慶、道光年間的書畫家。一生淡仕世,樂吟詠,尤工隸書,亦善畫墨梅?,F(xiàn)在阜陽博物館《為岳飛平冤詔書副本題贊》即為其所書。亓蘭谷,名毓珍,字席聘,清道年廩貢生。授直隸州州同,潁州人,其書法楷隸皆精,傳略均載民國《阜陽縣志續(xù)編》。
另外徐廣縉、胡大剛、李慎五、寧汝杼、郭桂芳、朱炎昭、王震昌、邢元偉等都是清嘉慶、道光一直到光緒、宣統(tǒng)以來出現(xiàn)的書法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
特別與“三谷”同時代的徐廣縉(1797—1869),字仲升,一字靖侯,嘉慶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任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等職,其書法嚴謹娟秀,雄健瀟灑,氣韻流暢,結構取勢險豐,斜正顧盼有姿,以追求險中求平衡之態(tài),受何紹基書法影響較深。
到了光緒年間,被民國《太和縣志》評其為“字蓋潁州六屬,有筆揮五湖秋之氣概”的郭桂芳(1835—1910),字丹君,界首人,曾是光緒五年恩貢,歷任縣、州教諭,書法師法唐宋碑帖,主攻顏、柳,自成一家,名播汝、潁、壽、項一帶。郭氏一生為人純厚,氣量寬宏,跟隨他學習者都贊其平易近人,有誨人不倦的品德,故其弟子很多,遍及汝潁。
關于潁淮地區(qū)區(qū)域性書風的形成,不但與地理文化特征有關,其實與當時的政治也有關,清中葉的乾隆盛世,也是書法藝術繁榮的時代?!吨袊鴷ㄊ贰で宕怼分休d:“清代的書法發(fā)展過程,其大勢基本是帖學逐漸衰落,碑派迅速崛起并取代帖學。這一力量對比變化的轉折點在道光、咸豐之際。雍正以前是明代帖學的延續(xù)階段,書風大致未超出元、明范圍;乾、嘉時期,清代帖學達到最高水平,張照、劉墉之名,幾與趙孟頫、董其昌不相上下。同時,碑派初興,在篆、隸書體上已頗具成就。
道、咸以降,帖學盛極而衰,碑派書法取代帖學,大行其道。到清末民初,書法遂成碑派一統(tǒng)天下之勢?!彼哉麄€清代,潁州地區(qū)的書法藝術,也就是在這種朝代風格的影響下,在具有區(qū)域性文化特征的浸淫下,特別是在乾、嘉時期,其風格為帖學和碑派的融合,既有南方之雋秀,又有北方之樸茂,可謂剛柔相濟,雄婉互補,這也是潁州區(qū)域文化所形成的特征。共同講好新時代中非故事,傳播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未完待續(xù))
(本期編輯:夏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