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的哪個“重陽節(jié)” 張衛(wèi)東
舊歷九月初九日叫“重九”,九乃純陽之數(shù),故這天正名為“重陽”。這個節(jié)日發(fā)展延續(xù)將近兩千年,自唐代以來便在全國已經(jīng)形成風俗,舊日重陽節(jié)雖不屬“三節(jié)”之列,但在不同歷史階段卻有著不同的興衰起伏。其實,“重陽”的正名在三國時期早已出現(xiàn),曹丕《九日與鐘徭書》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闭f明哪個時候在重陽日飲酒慶祝已成為習俗。陶淵明《九日閑居》序:“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扉由,空服九華,記懷于言?!闭f明自魏晉以來的這個節(jié)日,此時已經(jīng)發(fā)展為全國性的廣大地區(qū)。隨之而來的登高、賞菊、插茱萸、放紙鷂、吃花糕、飲菊酒等習俗逐步固定,表達了人們奉敬皇天厚土,天道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唐宋以來,以重陽節(jié)為題目的辭賦詩篇不計其數(shù),這又使重陽節(jié)在中國節(jié)日之中最具文以載道的詩化意境。1989年,重陽節(jié)被政府確定為“老人節(jié)”,此后的重陽節(jié)又賦予了另一層的寫實含義。延續(xù)兩千年的重陽節(jié)習俗,也不知并入老人節(jié)后的二十幾年在民俗方面又有如何一番發(fā)展……
《易經(jīng)》中“以陽爻為九”,將這個“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與九日則是兩九相重,因此稱之為“重九”,日月并陽故名“重陽”。
重陽節(jié)也是中秋節(jié)后草木漸衰的枯萎季節(jié),西風緊北雁南飛又見黃花滿地,因此這個節(jié)日在北京還有個更文雅的稱謂叫做“辭青”。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奔热皇寝o青就要有餞行,為自然植物餞行并沒有鋪張大排筵宴,而此時賞心樂事只有小宴而已,因此野炊之風氣行之久矣?!稗o青”與三月三的春游賞花的“踏青”節(jié)令遙相呼應,這自是騷人墨客們詠志抒懷的好情節(jié)?!洱R人月令》有:“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可見彼時人們對重陽習俗的鐘愛不只是祭祀天帝,“登高遠眺,以暢秋志”才是哪時古人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本真情懷。
帝制時代在宮廷過重陽節(jié)的習俗與民間大同小異,皇家大型祭祀活動并不是搞得那樣隆重輝煌,反而有著一種消閑散淡的風格。《武林舊事》中載:“南宋宮廷,於八日做重陽排當,以待翌日游樂一番?!笨梢娨灾仃柟?jié)作為游樂而不注重祭祀原是古來常理,即便傳到后來的明朝在祭祀方面還是一律依照前朝定制。到了明代中后期,重陽節(jié)的游樂習俗發(fā)展到極致,并成為后來清朝效仿的范例。
明清時的皇帝在重陽節(jié)之際登高多在景山,當時口頭稱景山為“煤山”,正名:“萬歲山”。明末老宦官劉若愚回憶錄《酌中志》中卷十載:“五年之九月九日,駕幸萬歲山,鐘鼓司太監(jiān)邱印,執(zhí)板清唱《雒陽橋記》內(nèi)之“攢眉黛鎖不開”者一套。至六年九月登高,邱印仍唱此曲?!贝颂幍歉呖梢砸挥[北京全城,在此清唱昆腔不做彩爨,其清雅可以見一斑。
北京的民眾在重陽登高也自有好去處,宅門府邸多在自家花園高處樓臺之上,文人雅士多去城外西山登高,最為著名的圣地就是香山。此種習俗必須有野炊,帶上炊具、茶具、酒具以及歌舞優(yōu)伶,茶酒之余以清歌冷唱寄情抒懷。
近郊可到西直門外五塔寺上登高,這里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石刻博物館。此廟原稱“真覺寺”,因廟里有在五塔金剛寶座上建的五座石塔而得“五塔寺”之名。游人可以登高來到五塔金剛寶座上遠眺,望西北青山一發(fā)如眉黛,望東南城門鳳闕影迷離。外城的古寺花園之中也是覽勝登高之所,如廣安門內(nèi)的報國寺、左安門內(nèi)的法藏寺等處。
距離城區(qū)最近便的登高古寺是廣安門外天寧寺,那里雖然多數(shù)殿閣坍塌墻垣頹廢,卻愈顯得滄桑古塔巍峨聳立,在塔基的月臺上有數(shù)百盆菊花可賞,秋風一起,花朵含笑翩躚。這里還有僅存的一座樓臺,憑欄遠眺,遠離塵囂,令人浮想聯(lián)翩。清人李靜山《增補都門雜詠》有詩云:“天寧寺里好樓臺,每到深秋菊又開。贏得京城車馬動,看花猶帶玉人來?!?/span>
阜成門外的釣魚臺原是金代園林遺跡,這里松林古柏荒土孤墳溝渠交錯迂回,與今日的國賓館境況大相徑庭。這里可謂是故園不再,佳境天成,三五知己把酒圍爐,題詩作賦誦唸怡情,是讀書人雅集絕佳好去處。
京城中最美的重陽登高之所是外城的陶然亭,也就是如今的陶然亭公園一帶。明清以來這里是四面環(huán)水煙波浩渺的湖泊濕地,這不只是地勢低洼所造成,還因金元時代就在此處取土開窯廠燒磚,故此留得淺塘蘆花蛩鳴蛙噪的城中野趣。湖中高臺上就是三間敞軒的陶然亭,這里原為古剎遺址,后人恢復為慈悲庵,古槐掩映山門。坐東朝西的建筑格局,估計很可能是遼金時代的營造習慣。慈悲庵北面的水岸就是景區(qū)的最高點,這里曾是金元以來燒窯舊址故稱此臺為“窯臺兒”。坐北朝南的四合院落周圍環(huán)繞抄手游廊,院中保留金元時代燒窯舊物遺存,重陽節(jié)在此登高聚會成為數(shù)百年來北京南城民眾的習俗。清代在《燕臺口號一百首》中這樣描述重陽節(jié):“登高大半上窯臺,便到陶然亭上來。四面軒窗開洞遠,西山一角望崔巍?!?/span>
登高郊游是重陽節(jié)最重要的活動,因此這個節(jié)日還有“登高節(jié)”的說法。隋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的《月令》中曰:“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笨梢姷歉吡曀资侵仃柟?jié)的重要主題。
北京人歷來有把九月的菊花叫做“九花”的習慣,這就是九月九重陽節(jié)時另一個極富詩意的稱謂。以“九”字冠以花名的多是含情脈脈,卻不如登高那樣逍遙自在。宋《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shù)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京城人們對“九花”的鐘愛此時最盛!九花不僅在重陽節(jié)上點染秋光,更是安排傲骨斗霜花獨占重陽的象徵。潔身自愛孤高不屈的菊花,自然而然成了重陽吉祥物的不二之選。
九九重陽插茱萸的習俗在南方比較普遍,在發(fā)髻上插九花卻是北方人對菊鐘愛到極點的事情。自九月初一大家便忙碌九九點景,京城無論富庶小康人家還是皇宮府邸宅門兒,庭前屋后擺放一兩盆或數(shù)百盆九花。各種九花除了自己種植的以外,多是產(chǎn)自右安門外樊家村一帶,而在豐臺地區(qū)種植菊花已經(jīng)有六百年的歷史,研究嫁接品種達到數(shù)百,僅名貴者就有數(shù)十之多,“黃金帶”、“白玉團”、“舊朝衣”、“老僧衲”等老品牌的菊花是文人最喜的高雅品種。府邸宅門兒還在擺放時別出心裁,把各種花的品種名稱用小白竹牌兒用正楷寫好以紅繩栓掛,再按照不同顏色以及花頭大小組成峰巒疊翠的“九花山子”,至于福壽字兒等吉祥圖組也很別致優(yōu)雅。大茶館還在院子里或鋪面前堆起“九花山子”招攬顧客,有時還要提前書寫廣告“某某館肆有九花山可觀”。一般擺山多是按照萬壽山形式,也有按照如今花木公司的盆景樣子擺出佛塔、殿閣、樓臺等造型。清末庚子年(1900年)以后的北京因大茶館營業(yè)凋零,民國改元洋派習俗的侵入,再加上旗人貴胄群體土崩瓦解,新生消費群體的傳統(tǒng)文化落后等原因,這種精美絕倫的“九花山子”逐漸簡單化,到國都南遷后的北京基本不見此種風俗啦!
北京的道教宮觀在九九重陽均有祭祀,但這種祭祀?yún)s是為了一個女神而設立,自九月初一至初九為期九天的“立壇禮斗”。正日子就是九九,這位女神乃是北斗眾星之母,稱為“斗姥(音:母)元君”。九九是斗姆元君的誕辰,此法會又稱之為“九皇會”。不但必須有九花獻供,還要舍緣豆吃素齋。梨園行以及家屬也必須食素齋祭祀斗姆元君,他們還自行在精忠廟舉辦九皇會,拜懺念經(jīng)獻戲酬神。
此時還有一種飲食習俗一直貫穿著九月九重陽節(jié),這就是一種蒸烤兩樣的糕點——“重陽花糕”?!兜劬┚拔锫浴分杏校骸帮灻娣N棗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標紙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贝朔N糕點只有在九九重陽時制作,其它節(jié)令難得一見。蒸制的是用發(fā)面餅兩片中間加上一層小棗兒、栗子等果料。還有一種用黃白黏米面加上果料蒸制成金銀花糕,這是白在下黃在上的緣故。此種花糕多為自家蒸制,餑餑鋪出售的花糕比較精致些,用刀切成菱形小塊兒,上插著五彩紙旗準備上供使用。
還有一種烤制的花糕最精致,用糖與香油和面搟皮起酥后加上棗泥以及各種果料,上層再用杏仁、核桃仁等干果點綴烤制而成,此種花糕扁圓或長方樣式都有。南味兒多用米面,北方多用白面。
九月九重陽還是一個接女兒的節(jié)日,大凡出嫁女兒此時都要等娘家人帶來禮物——花糕,名為“送糕”。實際上不過點景兒而已,禮物還有水果燒酒等食品。此種接女兒回門又稱之為“迎寧”,待女兒回到娘家后還要有母親或長輩奉讓食花糕的禮俗。明代謝肇浙的《五雜俎》引呂公忌曰:“九月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愿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笨梢姶朔N女兒節(jié)由來已久,在北京解放前夕還能見到此種習俗。后來因婚姻法公布,婆媳之間的關系不比以往,女兒可以隨時回娘家歸寧,此種女兒節(jié)也就逐漸移風易俗啦……
舊日九九登高離城最近舉行野炊的著名景點兒還有兩處,南城的民眾多在永定門外的燕墩,北城的民眾多在德勝門外元大都北土城。此兩處景點兒不但古雅,而且還有不同含義。南邊的多是民籍的南方人群,燕墩則是乾隆年北京城最南端的定位,在此往南遙拜又有懷念親人之意。北城多是旗籍民眾,在北土城向北遙拜家鄉(xiāng)自然順理成章。這里又是蒙元城墻遺址,特別是蒙軍旗籍家庭,看到土城子自會懷念家鄉(xiāng)。
野炊食烤肉必須用當?shù)氐乃蓸渲?、松?/span>兒點火烤調(diào)制牛肉片。飲酒雖說是菊花酒,但多是應景兒而已,人們還是喜歡喝味道醇厚的老白干。烤肉可與我們想象的不一樣,是用醬油、大蔥、姜絲、精鹽把牛肉片煨透,用良鄉(xiāng)瓦窯產(chǎn)的黑沙炙爐兒或鐵炙子。在炙子下面點燃的松枝、松塔兒發(fā)出異香,烘烤著煨透了滋味的牛肉片,待快熟時加上香菜段兒或蒜片兒上盤。有時也可以在上盤時加些香油,喜歡食醋的再加上些高醋亦是別具風味。此時若要吟詩作賦,或清歌昆腔、岔曲自是快樂人生……
重陽節(jié)并入老人節(jié)是1989年的事了,那時候感覺理應成為“敬老節(jié)”比較合適,所以有的地區(qū)也就口頭上稱為“敬老節(jié)”、“老年節(jié)”。1991年,聯(lián)合國大會確定每年的10月1日為國際老人節(jié)。確定把重陽節(jié)與老人節(jié)合并是因重陽節(jié)的故事傳說,還有就是登高插茱萸可避禍,飲菊酒可避瘟疫,重九又是生命長壽健康之意。如今我們經(jīng)常以“霜月紅于二月花”名句歌頌老人,所以就以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作為背景與老人節(jié)合并,但無論是敬老還是過節(jié),目前國家還沒有確立休假的安排。
在兩節(jié)合并的問題上民間還有不少爭議,但不管怎樣我國的敬老、養(yǎng)老以及步入老齡化大國的問題的確比較嚴峻!如今的重陽節(jié)怎么過?沒有假期就不是節(jié)日標準,人們不過是作為節(jié)令看待罷了。試想一個延續(xù)了近兩千年的節(jié)日風俗能夠保留至今實屬不易,再與老人節(jié)合并之后我們又該是怎樣的習俗呢?
民俗是自然民風的習慣,既有漸變的過程也有巨變的時運,如今重陽節(jié)應該怎么過的確是個令人思考的問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