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認(rèn)為海上有五座神山:岱嶼、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據(jù)《列子·湯問》:“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臺(tái)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節(jié)叢生,華實(shí)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勝數(shù)。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返。.......最后二山飄去不知蹤跡,只剩下方壺(方丈)、瀛洲、蓬萊三山了。
東海仙山相傳位于山東蓬萊縣沿海一帶,據(jù)《史記·孝武本紀(jì)》:“其北治大池,漸臺(tái)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這種求仙追求長(zhǎng)生的思想也直接影響了我國歷代皇家園林的發(fā)展模式,為了更加接近神仙,帝王們?cè)趫@林里挖池筑島,模擬海上仙山的形象。漢代出現(xiàn)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園林——建章宮。從此以后“一池三山”遂成為歷來皇家園里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襲到清代。圓明園中有“方壺勝境”景點(diǎ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