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這本書是在去年一次吳伯凡老師的直播中,他極富感情地推薦了此書,評價它可以用來治療抑郁癥。后來發(fā)現(xiàn)這本書慢慢成為了這一階段的暢銷書,而正值需要重新找回生活熱情的特殊時期的我就利用了一個特殊場合中的一天時間看完了這本很薄的小書。
說起這本書的內(nèi)容就再簡單不過了,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作者弗蘭克爾簡述了自己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如何遭受磨難并最終幸存的經(jīng)歷;第二部分介紹了他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所開創(chuàng)出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意義療法。
想必了解到本書內(nèi)容的讀者一定對第一部分會更感興趣一些,但可能是作者不愿再去揭開這慘痛的傷疤,或是我們已經(jīng)看過太多令人發(fā)指的納粹罪行,反而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沒有看到太震撼的內(nèi)容。對作者而言,自從被囚禁入集中營后,唯一的信念就是要活下來,因此首要的存活保障就是不被視為老弱病殘而送去毒氣室,珍惜食物、儲存體力,使自己能作為有用的勞動力就是他必須做到的。
書中有一段情節(jié)讓我印象深刻。一天夜里,作者被另一位囚徒在夢中的呻吟驚醒。作者看見他胡亂揮舞著四肢,很明顯在做噩夢,出于同情想要去叫醒他。但他還是猛地把手抽了回來,因為那一刻他強烈意識到,不管夢有多恐怖也比集中營的現(xiàn)實狀況要好得多。而他如果叫醒了這個可憐人,只會讓他從恐怖的夢境回到比夢境更恐怖的現(xiàn)實之中。
由此可見,真實的集中營生活會是多么得讓人生不如死,而真正讓人絕望的是誰都不知道何時是個盡頭,于是有太多人因為無法承擔心理上的崩潰而失去了斗爭下去的信念,而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這等于宣告了自己的死亡。在奧斯維辛集中營最終存活下來的人不到二十八分之一,可見這樣的堅持是需要多么頑強的意志。
而作者就成為了這二十八分之一,最終逃出了集中營。不難發(fā)現(xiàn),他提出的意義療法是與他在集中營中的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的。他活下去的信念就是他知道自己是為什么而活的,人的內(nèi)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其外在命運的。
如同在集中營這樣的極端環(huán)境中,囚犯們被剝奪了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只要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
這就如同我們在面對很多困難的時候,往往總是強調(diào)外部環(huán)境的逼迫,而不從自己能夠控制的情緒與行動著手看看突破困境的出路在哪里,有的時候我們?nèi)鄙俚闹皇莾?nèi)心的一點點力量。
“在心里和精神的層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決定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
再放大一點來看,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為什么很多人在遭受折磨后就輕易選擇了死亡?弗蘭克爾提出:人活著就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巨的使命。
這里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思維方式的轉(zhuǎn)變:我們期望生活給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對我們有什么期望。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zhì)問的人那樣去思考自身。生活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zhàn),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
那生活給予我們的挑戰(zhàn)是什么呢?我們?nèi)绾稳グl(fā)現(xiàn)呢?可惜它們是因人因時而不同的,并不可能對生命的意義作一般的定義。但它是非常實在和具體的。一旦你找到了這些挑戰(zhàn),你便意識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就會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未竟的事業(yè)的責任,也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你知道自己存在是“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繼續(xù)活下去。
因此,弗蘭克爾提出了發(fā)現(xiàn)生命之意義的三種方式:
(1)工作(做有意義的事);
(2)愛(關(guān)愛他人);
(3)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從他自己的經(jīng)歷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三者構(gòu)成了他從奧斯維辛存活下來的精神力量,那就是他的學術(shù)手稿、他的妻子以及他對于磨難本身的理解。對于前兩者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第三點我有一些費解。
我們很容易說為了某件很熱愛的事或某個深愛的人而活,卻不太會說為了經(jīng)受某種苦難而活。但細細想來,人生中要受的苦還少嗎?而且又是無人能夠逃脫的。因此只有找到了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何種態(tài)度才是我們要去找到的生命意義。而且我覺得這雖然不是必須的,但卻是具有終極意義的。
因此,看完這本書,無論你處于什么樣的境況,不妨都思考一下你是否已經(jīng)找到了專屬于你的生命的意義,并從中獲得了繼續(xù)生活下去的力量。“在任何時候,人都必須決定哪些可能性將成為他存在的紀念碑”,人的內(nèi)在力量是可以使他超然于外在命運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