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以雨林為主題的中國畫作品,不勝枚舉。但客觀地說,許多作者流連于題材的獵奇層面,或者滿足于表面的、制作性的描摹,未能讓眼中之景象升華為筆墨意象。而且,以此為題材的工筆畫較多而寫意畫作極少,讓人遺憾。但在柯桐枝筆下,南國雨林煥發(fā)出了分外動人的光彩:植物枝葉葳蕤,花朵競放,盡情展現生命的活力;成群的蜻蜓無聲地掠過蓮池,在水面留下輕盈的倒影;雀兒棲息于蕉陰,啁啾不已,那是愜意的鳴唱……柯桐枝的畫作,通常尺幅巨大,筆力雄健,墨色交織,溢彩流丹,感染力很強。徜徉在這些作品前,觀者仿佛能感受到南國驕陽的熾熱,聞到奇花異果的馥郁香氣。
風從花里過來香(中國畫) 柯桐枝
柯桐枝作花鳥,起初沿用了傳統(tǒng)的題材,比如紫藤、牡丹、雛菊、梅花、荷花等,均能以形寫神,各呈其妙。但后來當這位畫家涉及南方雨林題材時,創(chuàng)作靈感得到進一步激發(fā),“畫思”如泉涌,一發(fā)不可收。近些年,柯桐枝用了大量精力潛心探索表現雨林題材,技巧日趨完善,手法日益精到,佳作頻現。雨林花鳥,逐漸成為這位畫家作品的個性化符號,幫助他實現了藝術的升華。
南國多嘉木。以熱帶雨林或亞熱帶雨林的動植物入畫,固然可以拓展花鳥畫的題材范疇,但若想取得理想的效果,特別是想借助這類題材營造中國畫新境,卻絕非易事。首先,雨林植物種類豐富,群落結構復雜,植物的莖稈、葉片、花朵形態(tài)奇特,變化多端,藤蔓、氣根蒙絡搖綴,空間層次較多。這樣的景象,創(chuàng)作者不易把握,因此畫面很容易流于簡單的堆砌,或是渙散無章。其次,針對梅蘭竹菊等固有花鳥畫題材,前人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繪畫經驗,甚至形成一整套繪畫程式。而面對新的動植物形態(tài),那些傳統(tǒng)的畫法包括描法、染法等,可能不適用。再者,雨林動植物色彩豐富,創(chuàng)作者容易被浮光掠影所吸引而忽略了筆墨語匯的運用,甚至滑入浮華虛艷、邪甜俗賴的誤區(qū)。這些客觀困難,往往讓人望而卻步。
然而,新題材的挑戰(zhàn),卻讓柯桐枝激動不已。憑借著天分與勤奮,在不斷的嘗試中,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造型語匯,成功地辟出一方彩墨藝術園地。就形式語言而論,柯桐枝的作品首先以“滿”取勝——他偏愛繁密的布局;其次以用色見長,他鐘情于斑斕多彩的效果。
柯桐枝畫作的“滿”,體現為布局的繁密。繁密,首先反映出畫家對所繪物象的尊重,因為雨林植被面貌本來就是如此。不過,這位畫家從不機械地照搬客觀景色。事實上,他在描繪中原乃至北方花草時,也喜歡“滿構圖”。這似乎是對“以疏為美”的傳統(tǒng)作畫習慣的一種反撥。上升到中國畫創(chuàng)作層面,充實不僅指筆墨元素、形象符號的大面積鋪陳,更指內涵的充盈與實在,指創(chuàng)作主體情感的豐沛及精神的飽滿。充實之謂美??峦┲Φ某鋵?,實現了形式與內涵的統(tǒng)一,因而具備強大的感染力。
柯桐枝筆下的南國花鳥世界,姹紫嫣紅,熱烈絢爛。他用“鋪錦列繡”的方式傳達了自己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追求,卻能遠離了浮華與虛飾。在他的許多畫作里,色彩的面積遠遠大于水墨的面積,這種讓色彩唱主角的創(chuàng)作方法,脫胎于傳統(tǒng)的“沒骨法”。同時,他又合理地借鑒現代藝術的某些形式感,用概括的手法突出了植物形態(tài)中的點、線、面等抽象視覺元素,強調了節(jié)奏感與秩序感,畫面層次結構清晰,于繁復中見簡約,饒有現代意味。形態(tài)的適度夸張與色彩的大膽鋪陳,讓作品調子響亮,氣勢雄強,表現力豐富。
在大膽借鑒、積極創(chuàng)新的同時,畫家沒有忘記中國畫的經典技法的運用。比如,他把勾皴點染、潑墨潑彩與積墨積彩結合起來,追求水墨與色彩的大融合與大對比,氣局舒展闊大,筆法暢快灑脫,“寫意感”十足。柯桐枝的作品,即便繁密的畫面布局,依然十分講究取舍,對各種關系比如疏密、俯仰的推敲也頗見匠心。值得一提的是,畫家對水分的把握頗見功力,畫幅上墨色的洇化效果、虛實的微妙變化,成功營造出幽深的空間感,也反映了不同時節(jié)雨林的環(huán)境氛圍,比如雨季的潤澤、旱季的干爽。當然,這一切還都以師造化為基礎,他重視觀察,勤于寫生。久而久之,他已經諳熟雨林的氣質與性格,哪怕是尋常的景致,他也能信手拈來,繪于筆端,呈為妙境。
我國的文藝,素有托物起興、借景寓情的傳統(tǒng)??峦┲ψ鹬剡@一傳統(tǒng),但在自己的畫幅中,他并沒有刻意讓這些大自然的精靈背負著過多的道德說教責任,他看重花木禽鳥自身的美,他認為花木題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如此輕裝上陣,畫家就容易揮灑自如,更容易抒情達意??峦┲γ棵勘憩F“共享春光”等主題,畫幅中花木爭喧,各美其美。這體現出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也隱約反映了自然生態(tài)的秩序之美。由此可見,柯桐枝作品贏得廣泛喜愛,當在情理之中。
作者:徐沛君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來源:中國藝術報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