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焱林
昨日回看電視,搜到《典籍》(一),內(nèi)容不過三四分鐘,與數(shù)日前看到的大不一樣,其時(shí)時(shí)長至少一刻鐘以上,今所見僅伏生與主持人寒暄幾句,鞠躬長揖而別,前之多數(shù)內(nèi)容已經(jīng)刪削,不知何故!
須說明,主持稱其為今之讀書人,其所讀《尚書》,如果她讀過《尚書》,與伏生半毛錢關(guān)系也沒有。歐陽,夏侯叔姪三家所傳今文《尚書》,為伏生《書》,三國間漸次湮滅,入晉已不立于學(xué)官。然晉猶立鄭玄所注杜林所傳伏生《尚書》之古文寫本(多了偽《泰誓》)。清人稱之《今古文尚書》。馬融、鄭玄、王肅三家所注杜林《書》,即伏生書古文寫本,已于五代至北宋間亡,現(xiàn)在之《尚書》是出自孔壁,傳自孔安國之《古文尚書》,一些人稱之偽書,梅書。
伏生(勝)于秦火前存《尚書》,入漢后傳《尚書》,其后魯之周霸、孔安國、洛陽賈嘉等頗能言《尚書》事,伏生于《尚書》之存、傳,厥功高偉,今人當(dāng)不忘記。
《典籍》(一)何以將主要內(nèi)容削去,不得而知?是否與“清華簡”有關(guān)?人稱“清華簡”再次證明了《古文尚書》偽,《典籍》(一)未稱今《書》為偽書,梅書,且引了古文篇中一些名句,因而犯諱?
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未證明《古文尚書》偽,舉例即見。
閻稱《古文尚書》為十六篇,析分為二十四篇,《疏證》第三條:“鄭所注古文篇數(shù),上與馬融合,又上與賈逵合,又上與劉歆合。歆嘗效秘書,得古文十六篇。”若然,鄭注《尚書》,兩晉立于學(xué)官,馬、鄭、王三家所注《尚書》至唐猶存,《古文尚書》何曾亡于永嘉?
《疏證》第十八條則稱:“馬、鄭所注為伏生書古文寫本,為二十九篇。”此為《史記三家注》,劉宋裴骃、唐張守節(jié)、司馬貞所證實(shí)。
第二十三條稱:“鄭注得其真。”得孔壁《書》之真。復(fù)稱:“晚出書不古不今,非伏非孔,而欲別為一家之學(xué)者也。”不古,不是古文學(xué);不今,不是今文學(xué)。非伏,非伏生所傳書;非孔,非孔壁書。而欲別為一家學(xué),另起爐灶另開張,將古、今文學(xué)全部撇開,別造一部今《尚書》,今《尚書》全偽。哪來今文篇“是真的”?
如此前后矛盾,自圓其說尚且不能,能是嚴(yán)肅學(xué)術(shù)著作?能證明《古文尚書》偽?
清華簡要再次證明什么?證明鄭注為十六篇?則與《疏證》十八條違。證明“鄭注得其真”?得壁《書》之真,則《古文尚書》未亡于永嘉。證明今《尚書》非古非今,非伏非孔?“現(xiàn)今流傳了兩千多年的《尚書》的今文部分則是真的?!必M非自摑?清華簡再次什么也未證明。
“清華簡”自2008年入藏清華,至今十三年,電視臺在組織《典籍》節(jié)目時(shí),怎么還不知清華簡之一大功能在證明《古文尚書》是偽書。參與《典籍》錄制之專家,雖未必全是泰斗,至少也是大師級學(xué)者,怎么不知會一二?主持人也提到“清華簡”,還是撞車?